在经济全面复苏中更好谋篇布局
2023-08-20陈万志
陈万志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有所好转,但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成渝地区也是如此。经济复苏的任务是艰巨的,过程是长周期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全力恢复经济的过程中更好地谋篇布局。
紧紧盯住人口吸引力减弱的问题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生产、消费、创新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关键性、长远性的影响,人口的流动变化是判断一个地区发展好坏的重要指标。
从成渝地区的情况来看,2021年,成都的人口增量是24.5万人,重庆的人口增量是3.5万人;2022年,成都的人口增量是7.6万人,重庆的人口增量是0.91万人。这组数据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成渝两地的人口增量都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人口增量甚至比不上江浙地区有的地级市,二是重庆的人口增量大大低于成都。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人才的流动,而不是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包含了人才的流动。优秀人才的流动量少面窄,对所涉企业、行业会带来一定影响,对区域整体经济的影响相对有限。而大量人口的流入能够有效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成渝地区人口增量大幅下降的背后,是就业环境和营商环境的有待提升。
要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和预期。民安而国富。信心和预期是企业安心发展的前提。为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的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规模以上民企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比不大,主要还是面广量大的规模以下企业,所谓集腋成裘、涓滴成河是也。目前,部分经营主体发展信心不足,有的企业甚至还在恢复元气,要想方设法提振其发展信心。前不久,高规格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发布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专门就一体化发展成果进行详尽通报。成渝地区也可以进行类似探索,让企业全方位了解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展,从中寻找发展机遇,增强发展信心。
要及时调整政策发力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现实情况来看,成渝地区的营商环境比不上发达地区,重庆的营商环境也不如成都。这几年,国家层面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要跟进政策在一线的落地情况,让中小微企业享受到足够充分的“阳光雨露”,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口流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更好发展环境。
加快推动成渝“双核”做大做强
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已经通过市场哺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逻辑不一样,主要是先由国家战略牵引,政府发力推动协同融合发展。因此,市场推动力不足,基础较为薄弱,面临的挑战更大。
成渝“双核”在双城经济圈区域内实力强,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全国经济发展尚处于恢复期,各个地区都在竞争资源,我们要用行政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把成渝“双核”进一步做大做强。
依靠项目化来推进和落实。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大的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成渝“双核”,两地要围绕自身的发展项目和共建共享的合作项目,扎扎实实、保质保量地推进完成,建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提升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资源和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成渝“双核”就会形成“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梯队发展新模式。
成渝都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要正确认识理解成渝之间的“竞合”关系,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是成渝争大争强,而是要放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去竞争。成渝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理念、开放包容,用好市场的力量,推动两地各自发挥优势和强项,做好自己的事情,全力做好合作的事情,共同增大增强。
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目前,成渝地区以金融、数字、电子信息、科技创新等为主的高端生產性服务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这些领域往往能够支撑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应当下大力气补上这块短板。比如,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要创新评价、激励、成果转化等机制,以全新开放的姿态,通过市场的力量去推动科技创新,最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努力创造更多原创性成果。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