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之深 悟之透 爱之切 干之实

2023-08-20暴玉喜

曲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曲艺总书记文化

暴玉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卓越的理论引领力,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广大曲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学细研,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担当使命,守正创新,切实做到学之深、悟之透、爱之切、干之实,全力推进曲艺传承发展,努力让曲艺这朵艳丽之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生机勃勃、光彩夺目。

一、学之深—以讲话精神触及灵魂深处,学有震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繁荣和发展中华曲艺,首先就要走进曲艺的历史,从历史积淀中掘取能量,从历史文脉中汲取活水,从历史沧桑中提炼价值,从历史根源中提升自信,在历史的深学细研中,触及灵魂,受到震撼,进而增强繁荣和发展曲艺的自豪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先秦民间故事、宫廷俳优的萌芽,到唐宋小说俗讲、话说伎艺的逐渐成形,再到宋元讲史说经、散曲词话的成熟兴盛,明清各类曲种的集成繁荣以及近代以来的发展革新,都有着清晰的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展示了博大的中华文明。被誉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的巴林右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久远的蒙辽文化,也有灿烂的格斯尔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曲艺艺术。《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几百年来,脱胎于《格萨尔王传》的格斯尔的故事传遍草原。格斯尔除恶安民、惠及百姓的浩然正气,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仰,被誉为“英雄可汗”,成了蒙古民族的千古荣耀,它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现存最早的史诗抄本成书于公元14世纪,1716年的北京木刻版《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其最早的印刷本。迄今有记录的史诗说唱本120多部,仅韵文就长达100多万诗行。目前,这一活态的口头史诗仍在不断扩展,一代代基层曲艺工作者用民族曲艺说唱的方式,将《格斯尔》很好地保护传承下来。如今90岁高龄的曲艺表演艺术家金巴扎木苏仍然活跃在舞台,为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不断传承,代代守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聚焦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文化战线上的曲艺人如沐春风,倍受鼓舞,倍感亲切,这些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的活生生事实夯实了我们继承、保护、繁荣、发展中华曲艺的决心和信心。

使命感和责任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曲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一张书桌,一块醒目,一把扇子,一副檀板,即可演出各种节目,不要布景道具,不要音乐伴奏,只靠一张嘴,即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曲折的故事、矛盾的冲突、环境的刻画,把各种人物和故事说得栩栩如生,使观众流连忘返,或潸然泪下或拍手叫好,深受百姓喜爱。2000多年来,曲艺艺术始终以一种朴素的情感传递着忠孝礼义、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在民间说唱艺术的熏陶中发挥着寓教于乐的示范教育作用。从流传下来的话本、唱词及其他材料来看,无数优秀的传统曲艺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达出真善美丑、爱憎分明的价值情感。《岳飞传》《小八义》《杨家将》《隋唐》《清烈传》《五女兴唐传》等评书、鼓书等,一代代传承至今,久唱不衰,久听不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曲艺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形势和任务,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充分认识发扬光大曲艺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源源不断地为一代又一代人注入优秀文明基因,真正造福于人民、服务于国家,在推进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作出曲艺贡献。

紧迫感和进取心。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跃在中国民间各地的各民族曲种有500多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曲艺类项目共计145个大项,包含213个子项。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曲艺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曲种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传承队伍老化,青年人对曲艺传承断档,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优秀的中华曲艺让我们倍感珍惜,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和问题又不容回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广大曲艺工作者必须以此为引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方位、多举措、高标准、强力度继承和保护中华曲艺,使其永远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二、悟之透—以讲话精神引领悟出真谛,定向明理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既是我们明理定向的指南针,又是我们干好工作的方法论。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对传承发展曲艺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广大曲艺工作者必须深刻领悟,把握实质,在工作实践中转化应用,全力倡导树文明曲艺、人民曲艺、时代曲艺、创新曲艺、欢乐曲艺、开放曲艺的鲜明导向。

文明曲艺,弘扬文明。曲藝是弘扬文明、展示文明的载体,广大曲艺工作者必须时刻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标准来传承文明、呵护文明。作品方面,要有思想、有哲理,主题突出,健康向上,能够发挥教育引导、成风化俗作用,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业方面,要弘扬正道,自觉追求德艺双馨,讲求真才实学、优秀品行,时刻牢记承担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正本清源、净化思想,守好行规、珍重行业。

人民曲艺,为了人民。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曲艺的灵魂就是为民,宗旨就是服务,曲艺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曲艺始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曲艺来自老百姓,是老百姓的艺术,广大曲艺工作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根,老百姓是魂”,时刻把党和人民装在心中,俯下身子“接地气”,扎进群众“写真情”,永远为百姓写作,向人民汇报。

时代曲艺,讴歌时代。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广大曲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任务,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创新曲艺,持续创新。文化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候,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曲艺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许多生活的哲理和要义都蕴藏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去融入、提炼、挖掘和呈现,需要持续反复地修改、完善、打磨、提升。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广大曲艺工作者一定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

欢乐曲艺,传递欢乐。幽默感和趣味性是曲艺的明显优势和特色,其本身追求的就是和谐、和睦、和善、和美、和平的生活本真,追求的就是团结友爱、平等相爱、人间大爱的人性本真,追求的就是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国运本真。广大曲艺工作者既要心系国家,坚持“国之大者”,又要情系百姓,坚持“人民利益无小事”,把幸福和快乐送进千家万户,唱响神州大地。

开放曲艺,包容开放。曲艺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但绝不能封闭保守,不同曲种、不同文藝形式之间,既要保持本色、尊重特性,多元并存、百花齐放,又要加强交流交融、互鉴互通,共同提升,一同撑起文化的艳阳天。同时,也要把目光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把美好传递世界,向世界展现追求文明、爱好和平的中国形象,真正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三、爱之切—以讲话精神焕发真情挚爱,主动作为

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浓浓的深情和关爱,要真正传承发展曲艺事业,广大曲艺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像总书记那样,对事业倾注真情实感;像我们曲艺的前辈那样,将满腔的激情和挚爱全部投入到曲艺工作中。

潜心钻研,爱得执着。传承发展曲艺事业,必须对曲艺深钻细研,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全身投入,久久为功。中国曲协第一任主席赵树理,一生致力于写农民、写农村、写农业,人民称赞他是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他把深入生活作为自己的天职,不仅懂得农民的思想生活习惯,而且自己的生活和一举一动也活像一个农民。穿一身老百姓衣服,腰里系着一根腰带,脚上扎着一副腿带,嘴里叼着一根烟袋,手里拿着一块打火石。他把自己当做人民中的一员,把人民当知己当亲人,对于农活,无论是耕地、摇耧还是扬场、撒粪,没有一样能难住他。他走进生活最前沿,走进人民心灵中,放下架子写人生,俯下身子去调研,蹲下身板吻大地,融入生活获素材。《李有才板话》《谷子好》《灵泉洞》等一部部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如汩汩泉涌,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曲艺作品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一个个让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留在人间,定格永恒。

诚心奉献,爱得深沉。传承发展曲艺事业,必须对曲艺忠诚爱戴,并为之恪尽职守,捧出真情,投入真爱,默默奉献。山西省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成立于1946年,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文艺轻骑兵”。作为党的“传话员”,77年来,他们牢记党的宗旨,铭记党的恩情,牢记初心和使命,倾注大爱真诚,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在陵川县方圆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忙碌不停、奔波不止。他们冒严寒、顶酷暑,爬坡过塄、跋山涉水,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演出,自编自创1.5万余个节目,累计演出12万场次,总行程超40万公里,观众达2500万人次,用鼓曲唱出了心中的情和爱,用曲艺架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倾心忘我,爱得无畏。传承发展曲艺事业,必须有一种忘我精神,大无畏精神,不怕艰难险阻,越是困难越向前,不达目标不罢休。马街书会,700年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多少经历过劫难、洗掠、烽火中的艺人惨死在敌人屠刀之下,然而它像小草一样顽强地生长,昂扬蓬勃,春风吹又生。每年正月十三,民间艺人从四面八方簇拥而至,他们带着虔诚,无论刮风下雪、泥泞裹身,艺人们始终坚守这块麦地,顶着狂风,披着尘沙,开着摩托,架着三轮,拖着音响,在麦田里摆下阵势,扎下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尽情地说唱,空旷的麦地里处处是欢乐的笑声,铿锵的鼓乐和乐器的撞击,原生态在这里宣泄着真情真声真感动,唱出心中的期盼,唱出艺人的喜悦,唱尽天下兴衰,传承曲艺的根脉,筑牢曲艺的纽带。

四、干之实—以讲话精神推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曲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艺的“轻骑兵”,必须下硬功夫、做细文章,一马当先、创优争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以“研”促保,一曲一策。聚焦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地毯式、普查式大调研,进一步凝聚地方、行业、部门等多方合力,汇集专家学者、传承人、群众等多方智慧,对每一个曲种都要进行个性化专题研究,制定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构建标本兼治、精准施治的长效机制,形成“一曲一策”保护传承格局,真正让每一个曲艺非遗都焕发出时代光彩。

以“点”促面,一城一特。以争创“中国曲艺名城”为载体,一体化推进地方曲艺繁荣和发展,通过完善创建指标、改进创建模式、注重创建实效,强化综合施治,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出每一个曲艺名城的各自特色。以点带面,以曲促面,延伸拓展“曲艺+”,全面提升曲艺名城整体水平,有效推动地方文化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以“展”促优,一地一品。科学设置项目,常态化开展地方性、全国性曲艺展演、论坛等有意义、有新意、有实效的活动,通过搭建平台,推陈出新,推出精品,促使每一个地方曲种都有叫得响的精品力作,都有知名曲艺人才,都有知名团队,都有品牌活动,立足实际,紧跟形势,创出有影响力的新时代地方曲艺特色品牌。

以“训”促育,一才一案。客观评估当前曲艺队伍现状,遵循人才培训规律,坚持个性化、系统化、全程化、实战化、效能化培育原则,分类施策,分类培训,针对基础性曲艺教育、高校学科类曲艺教学、曲艺领军人才培训、群众性曲艺普及性教育等,都要分类制定培育、实训、长训方案,持续提升曲艺队伍职业化能力和水平,持续加强曲艺队伍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持续补给壮大曲艺后继人才,确保曲艺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泱泱华夏,令人神往。徜徉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感悟底蕴厚重的曲艺神韵,我们为中华民族积淀的优秀文化深感自豪和骄傲。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新作为,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面对传承保护、繁荣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总书记的殷切厚望和百姓的热切期盼,我们又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广大曲艺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带着崇高使命、带着心灵叩问上路,以高尚艺德、高超技艺、高效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曲艺传承发展华章。

(作者:中国曲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曲艺总书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年味里的“虎文化”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谁远谁近?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