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历史上首个“赛博格人”

2023-08-20寒武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3年8期
关键词:博格外骨骼彼得

寒武

当下的科幻电影中,人机结合的角色逐渐变得多了起来,这些被称作“赛博格”的人类显然比单纯的机器或人体更强大、更聪明,但是科幻电影中的这些“赛博格”真的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

从机器人科学家到渐冻病人

“赛博格(Cyborg)”一词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两位科学家在1960年提出的:人类要进行星际旅行,必须改善身体——通过机械、药物等技术手段对柔弱的人类进行拓展,形成可自我调节的人机结合体。赛博格是指以无机物构成的机器作为身体一部分的生物(包括任何混合了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生物),与那些“天然”生物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能力借助人工科技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或放大。

彼得·斯科特-摩根是一位英国的机器人科学家,他生于1958年。在人生的前59年,总体上过得春风得意。

1984年,他在自己的著作《机器人革命》中指出:“人类需要决定是否要开发独立存在或者与人类合作的人工智能。”如果彼得一直身体健康,平安过完后半生,或许他的一些观念只能在实验室里去实现了。但在2017年,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2017年的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脚有些不听话,随后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医院的检查结果对他犹如晴天霹雳:他罹患了运动神经元疾病,俗称“渐冻人”。

这个消息让彼得痛苦不已。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彼得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决定正好利用自己的残废之躯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机器人事业,并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实验,成为人类的首个赛博格,通过对自己的肉体进行改造,用机械身躯来扭转渐冻症的命运。在他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将不断进化,作为人类的我已经死去,未来的我将以赛博格的身份继续活下去。”

赛博格:彼得2.0

彼得抓紧自己还能沟通的时光,安排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未来”:主动提出并接受了胃造口、结肠造口、膀胱造口、全喉切除等身体的改造手术,他把这些叫作“四重造口术”。医生不理解他的这些做法,认为手术太过激进,并且这种疾病是不宜接受此类手术的,为此拒绝了他的要求。

为此他只得四处寻找医生,最终以延长生命的理由说服了医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经过3小时40分钟的手术后,彼得的肉体伤痕累累,他进行了“四重造口术”等一系列的改造手术,去除了未来可能危及生命的生理功能,而且还引入了部分机器替代了他自己的身体器官。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早已在手术之前就准备好了一切的应对措施,例如他知道自己会进行全喉切除手术,会说不了话。于是他提前联系了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合成了与自己音色一致的声音。

2019年,在一系列的改造和手术完成后,彼得公开宣布“彼得2.0”正式上线。各路记者争相采访,对彼得的事迹进行报道,他们向彼得询问赛博格的意义,此时彼得的发声器中缓缓说出一句话:“我即将变成彼得2.0——我指的是电子人,也是迄今为止138亿年以来(自宇宙大爆炸以来)创造的最先进的人类控制的有机体,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电子人。”彼得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实验的小白鼠,接受了大部分的赛博格化的改造,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生命之路,为人类赛博格的实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与外界的一切交流,都是通过电子设备将他大脑的所想表达出来。电子设备模拟了他的音容笑貌,还有一个虚拟形象的化身。他请助手将自己绑在轮椅上,胸前放有他虚拟化身的屏幕。在与外界交流时,他本人的身体没有表情变化。但是屏幕上的虚拟化身能够配合AI系统输出的声音张嘴闭嘴,还能够微笑、大笑和眨眼,完成彼得的标志性动作,展现出他的情绪,如抬起右眉毛等细节。彼得成功打破了医生的预言,原本应该在2019年就逝世的他,一直活到了2022年。

2022年6月,彼得的身体不堪重负,即便是手术后的半机械体也无法拯救他逐渐模糊的意识,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赛博格彼得·斯科特-摩根去世了,享年64岁。彼得改造自己身体的故事,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用自己乐观的精神感动着所有人,也为人类文明书写了一篇动人的“疾病抗争史”。2019年的时候,彼得和他的伴侣一起创建了斯科特·摩根基金会,在基金会的官网上,依然留着彼得生前的话:“我们有权利选择想要的生活,即便身患疾病,也是如此。”

赛博格的未来美好吗?

彼得本人虽然已经离世,但是他的虚拟形象会永久留存下来。曾经帮助彼得完成赛博格改造的技术专家、设计师、医生等,以及他们所任职的公司机构也都因为彼得而相聚。彼得将这些志同道合的盟友称为“反叛者(The Rebels)”。“反叛者”们也将继续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语音合成、虚拟现实等高科技系统,来改变那些因年龄、健康等原因而受到限制的人的生活。当拥有足够成熟的研究结果后,将在未来开源供所有人使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赛博格的实验研究,比如,在一些失去手臂或瘫痪患者的大脑中植入电极,与人工手臂或瘫痪肢体连接,就可以控制这些本来无法控制的肢体;比如,通过将摄像机影像直接输入到大脑皮层,使盲人可以重见光明。

20世纪末,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展了机械外骨骼的相应研究,他们研发出的“XOS外骨骼系统”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提起上百公斤的重物,但是由于这个外骨骼系统的能耗问题严重,這项成果一直没有投入商业使用。2004年,日本“Cyberdyne公司”研发出相似的外骨骼产品“HAL”,这是世界首个具有实用性的外骨骼装置,可以使人类的肌肉力量增强到10倍以上,它比美国的“XOS”更加高级且轻巧,但依然存在着相应的能耗问题。一些国家的军方,也在开发让人的听力、视觉、力量大幅提升的技术。不过这些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理想的赛博格是人与机器的完美结合,但与此同时赛博格也引发了许多社会伦理价值观的讨论。

彼得在与疾病抗争的时间里,曾经参与了电影《彼得:人类机械人》的演出。他为自己制作合成语言,并开发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脸部化身。彼得在录音室里花30个小时研究如何在他现有的合成声音中增加表现力,使声音听起来不像机器人。

哲学领域有一个经典问题——“忒修斯之船”:一艘船上的木头不断被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这一问题引申到对赛博格的讨论中:如果全身都被替换,只剩下大脑中孤独的神经元,那“我们”还是我们吗?未来赛博格技术如果能广泛应用,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吗?人类成为完美的赛博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彼得2.0是一个可贵的开始和突破,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

(继晶摘自《世界博览》202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博格外骨骼彼得
彼得与狼
创造“不可能”的博格斯
昆虫的外骨骼
一种可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械手结构设计
彼得潘
彼得潘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博格华纳向集成化转型
阿博格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服务继续前行
长不大的彼得·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