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学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融入 *

2023-08-20李彩云李鑫辉苏丽清何宜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复脉温病中医药

李彩云 李鑫辉 苏丽清 何宜荣 梅 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08)

2021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要求对中医学子的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术,还要渗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卓越中医人才。在此,作者结合温病学课程特点,与大家一起挖掘温病学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力求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实现“如春在花、如盐在水”[1]。

1 温病学课程概况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方法及其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防治各种温病范围内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课程力图使学生系统掌握温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温病诊疗思维方法、技能和必要的现代诊疗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并具有较强的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融合应用能力、复杂疾病综合临床诊治能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精诚的职业操守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中医人才。

2 温病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2.1 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作为一位医药人,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和爱护之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办患者之所需。治疗大头瘟的名方——普济消毒饮,传说是上天可怜凡间的百姓派仙人创造的,其实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东垣试效方》记载:“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监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李东垣目睹这一严峻的疫情,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到患者床前查看病情,冥思苦想,创制了普济消毒饮,博施济众,济急疗生。后人将该方刻于石碑上以传永久。温热大师叶天士,不仅有高超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他在出诊途中偶遇乞丐,不仅没有嫌弃乞丐耽误出诊的时间,反而耐心为乞丐及其母亲、儿子扎针,并给乞丐一家银两让其抓药。温病四大家之一王孟英,一生清贫,经常饿着肚子为老百姓看病。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常叮嘱学生根据药物特点及患者病情使用不同剂型,并与患者亲切交谈,详细交待,如银翘散应短煎频服,三甲复脉汤的三甲需先煎、久煎40 min 以上,五仁橘皮汤可做成粉剂方便便秘患者长期服用等。以实际案例劝诫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践行“济世救人、仁爱为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古训[2]。

2.2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真理。只有把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作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才能在推进中医药发展中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如在讲解温病与伤寒概念的区别时,插入“寒温之争”——医者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发现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不再适合,逐渐发展温病学说形成温病学派,并与伤寒学派进行学术争鸣。温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伤寒学派兴起于北方,而温病学派发祥于南方,治病用药不能墨守成规,应从患者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又比如介绍疠气的治病特点时,讲述吴又可“异想天开”提出疠气学说的故事。疠气学说与西方的病原微生物学说极其相似,但比西方早200 多年,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吴又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认识来源于实践,青年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应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拘泥于古训,不迷信于权威,敢于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技术,敢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从而推动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2.3 爱国敬业爱国是一种为祖国勇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敬业是指恪尽职守、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经历了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我们更加明白了爱国与敬业的意义与内涵。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温病的发生与流行。2020 年以来,中医药强有力地遏制了新冠疫情流行,中医人展现了责任和担当。庚子新春,迎战新冠,张伯礼院士逆向而行,他说,“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面对未知的新冠病毒,他仍然心里有底气,对中医药有信心。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伯礼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张伯礼院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唯代中医人受誉”。不得不说,在疫情大考中,确实有很多的中医人勇敢站出来了,尤其是当代的温病大家,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教授,第一时间推出面向一线临床医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构建了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诊疗系统,突出以中医理论思维指导实践;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专家张之文教授,从中医药角度给出了民众对新冠肺炎自行预防的十点建议……所有中医人坚守岗位,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将爱国情、敬业心融入共同抗击疫情中。当国内疫情快速扑灭,海外疫情严重时,我们更加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为中医人骄傲,誓愿为传承中医药瑰宝奋斗不息。

2.4 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也包含中医药,我们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荣。如温病的预防生动地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端午节正是蚊虫滋生、瘟疫易于流行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蒿辟邪。现代研究[3]证明,艾叶中的各种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功效,这与古人认为的“辟邪”非常契合。如治疗暑温暑入血分出现神昏谵语、斑疹密布时可用神犀丹,方中有一味神奇的药物——金汁,它由人粪加工制作而成,据传自晋代始就有以粪便入药的记载。金汁的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治疗高烧、皮肤斑疹等症状效果极佳。现代有一种类似的治疗叫粪菌移植,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治疗严重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代谢病等。这与古代粪便入药如出一辙,古人的智慧令人惊叹!又如温病学在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从中医角度可命名为“湿毒疫”[4],若表现为湿热型,可参考温病学中的湿温来治疗,效果明显。这提示中国人,尤其是中医人,中医学子一定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将中医弘扬光大。

2.5 继承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而温病学的发展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基础,温病学是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如五加减承气汤,吴鞠通正是在张仲景三承气汤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因及兼证,灵活应用,辨证施治,创制了五个加减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此外还有复脉辈,加减复脉汤是吴鞠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患者体质,由张仲景复脉汤演变而来,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至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用古法而不拘于古方,医者之化裁也”,并由此创立了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系列方。遇到一个新的疾病,千万不能因古籍中未记载而放弃用中医的方法。中医学子务必像叶天士、吴鞠通等人一样立足传统,又不拘于前人,不断加深认识、反复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医学,去认识和战胜病魔。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改变都属于创新。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对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进行了加减:“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如此加减,遭到后人的批评,认为“此方有升、柴之升散,亦有芩、连之苦降,开合得宜,不得讥东垣之误也”。所以,并不是所有新的事物都能取代旧事物,对于名家的思想也不盲目崇信。

2.6 保护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好的药材也依赖好的生态环境。安宫牛黄丸中有犀角、麝香等宝贵成分,现代多用水牛角代犀角,灵猫香、人工麝香代麝香。由于资源有限,我们既要重视中药资源、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还要多途径开发中药资源,使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利用。同时针对近年来药店无底限推销安宫牛黄丸的行为,向老百姓普及中医中药,明白急救药并不是保健药,多吃反而损害身体。

2.7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医人的初心是治病救人,担当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使命。叶天士师承家学,年少成名,12~18岁先后拜师17人,谦恭虚己,广采众长;从14岁行医以来,几乎天天坐诊。吴鞠通厚积薄发,“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46 岁时遇到瘟疫流行,慨然出手,奋力抢救众多患者,数年后出版发行《温病条辨》,将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后人。王孟英虽家境贫困,但决不因此影响学业,反而激起了发奋图强的精神,学医之志愈坚,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近代医家丁甘仁审证精确,亲身诊治烂喉丹痧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热衷中医教育,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厚德树人,桃李成荫。这些温病大家倾其一生济世救人,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激励学生不仅要勤学好问苦研,更要坚持到底;要有信心学好中医,要不忘治病初心,坚定救人信念。

2.8 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在对温病的辨证、诊断、治疗环节中也需把握这一原则。如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其中“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揭示了温病的横向传变;吴鞠通倡导的三焦辨证纲领,提到的“上焦病不治即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说明了温病的纵向发展。这些传变规律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在诊法上也是如此,叶天士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通过舌质的颜色加深发现病情进展,病邪深入营分,提示我们在诊病过程中要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做高明的医生;吴鞠通对春温后期的治疗提出:“凡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告诫医者必须深思熟虑,辨证准确,否则会加重患者病情。

2.9 中西并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温病学当中有不少例子,比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疗效。为方便普通百姓的服用,多制成颗粒剂或丸剂,为更符合原书记载的加工与服用方式:“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又改良成袋泡茶剂型,模拟原书散剂的使用。并且为加强疗效,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加上维生素C、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解热镇痛抗过敏,制成维C银翘片,中西结合,见效更快。温病三宝之一的安宫牛黄丸疗效虽好,但价格昂贵,为此清开灵注射液应时而生,它不仅保留了原方独到的疗效,更拓展了其临床适应证。同时,剂型的改革也使中药在急诊科室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在抗击非典疫情时,清开灵注射液充分发挥了抗感染、退热、抗病毒、抗炎等作用,被人们肯定了临床地位。除了清开灵注射液外,如今还有清开灵口服液。五汁饮是秋燥后期治疗胃阴不足的一首名方,具有甘寒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方中全是瓜果鲜汁,就像现在的水果茶,可作为药膳服用。湖南中医药大学药食同源中心正对五汁饮进行现代研究,力图产业化。这些剂型的改良,可启发学生科研思路,并鼓励学生将温病学中的其他药膳进行改良研发,助力健康中国。

2.10 因势利导 正本清源习近平总书记将“因势利导”一词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多次用到这一原则。如遇到上中二焦火热内郁时,上有无形之热邪,非清不去;中有有形之积滞,非下不除;唯有清热泻火通便,清上泻下并行,才能治病之本。凉膈散正具有清热解毒、清上泄下的功效,给邪气多条出路:黄芩、栀子苦寒泄降,直清里热;连翘、薄荷辛凉轻清,透邪外出;大黄、芒硝泻火通便,引邪热从大便下行;淡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从小便外出;甘草、蜂蜜清热润燥,调和诸药。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把握导向,通过整合多元要素形成合力,增强实效。若湿热积滞,搏结肠道,会导致大便次数增多,性质稀溏,黏滞不爽,夹有不消化食物。此时绝不能见利止利、闭门留寇,应使用枳实导滞汤通因通用,用通利之品助机体祛邪外出,因其势而利导之。但湿邪缠绵之性,峻下有遗邪之弊,故当“轻法频下”,可使邪尽去而正复安。启发我们应针对问题的症结采取有效的方法,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同时还要有正本清源的决心和行动,下大力气解决问题。

3 结语

温病学课程思政以培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医药卫生事业振兴而献身,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级人才为出发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环境等思政元素贯穿于各个章节,让各章节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思想的洗礼。每位教师都应主动承担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回归教育的初心,将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教师做好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言传身教,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复脉温病中医药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复脉汤治疗心脉痹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胺碘酮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复脉汤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及Cx43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