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定”智能制造 托起国际智造名城

2023-08-20常发轩

群众 2023年14期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链企业

□ 常发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加速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能力强、完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常州作为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的制造业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坚持专注实体经济、主攻智能制造不动摇,多措并举保障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环环相扣,精准发力推动供应链前后端关联耦合,通过产业链创新、升级、重构,加快实现从百亿元项目到千亿元产业链,再到万亿元产业集群的跨越,智能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突破重围,获2022 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聚焦都市圈与城市群“双核联动”,在“融合协同”上下功夫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标杆。践行“融圈”大战略。依托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加快构建多层次、互联互通交通网,主动担起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之间“传动轴”的重大责任。推动长三角联盟双创券通用通兑,“双创券”订单数量、订单金额、用券金额和兑付金额均为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第一。做好长三角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保障,通过线上线下收集企业供应链受阻诉求,多措并举强化跨区域物流合作和上下游产销对接,确保重要原料供得上、关键产品出得去,畅通稳定供应链。共建“联动”朋友圈。围绕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积极促进毗邻区域协调联动。签约共建长三角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合作组建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推进苏锡常首台(套)认定奖励,大力招引长三角城市群大企业、大集团来常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共促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在“重塑升级”上下功夫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共性关键技术供给,防范产业链关键环节风险。持续加强联合创新。以行业领军企业为牵头单位,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对关键瓶颈技术实行“揭榜挂帅”,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携手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等大院大所,组建龙城实验室,专注突破高端数控机床及核心功能部件核心关键技术等领域,打造高端制造装备科技创新策源地。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依托中科院物理所,打通实验室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孵化成立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应用纳米硅负极材料生产出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不断加强开放创新。拥有中以、中德、中日等5家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外资法人企业累计3800多家,是长三角德资、日资、韩资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作为国内首个中以两国政府签约共建的合作园区,中以常州创新园为中以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在全国中以合作领域保持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三个领先”。

聚焦数字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在“赋能增效”上下功夫

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 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打造标杆释放“愿转”动能。推进“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认定和培育“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60家。连续举办四届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作用显著,汇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超50 家,超1.3 万家企业上云用云,涌现出中天钢铁数字工厂、江苏精研智能车间等一系列优秀案例,助推常州经开区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之一。免费诊断打开“会转”通道。让企业提需求、请专家送服务,由政府来买单。目前已有3000 家企业逐步开展免费诊断工作,330家重点企业诊断启动率99%。智云天工“超级虚拟工厂”已接入全国18 个行业超700 家企业,连接3万套视频采集终端和超6万台关键工序生产装备,帮助中小企业新增订单近5 亿元。资金支持增强“敢转”勇气。优化财政、金融等政策,围绕要做了有贴息、正在做有补助、做得好有奖励三个维度,用“真金白银”,增强企业“敢转”勇气。

聚焦大企业与好项目“双招双引”,在“拓链延链”上下功夫

持续营造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滚雪球”效应,做实做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促进产业集聚,做优产业生态。强招引,连续九年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面向全球发布产业地图,通过“一键搜索”即可查询符合要求的项目用地、上下游配套和用工信息,为精准招商提供指引。2022 年新增超100 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5个,美敦力康辉常州科技园、比亚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合全药业、太阳诱电、赛得利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强推进,聚焦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新模式,“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搭建重大项目融资服务平台,出台重大项目“政策礼包”,企业获得感持续提升。强保障,以人才公寓建设为“小切口”,大力实施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人才公寓累计竣工4.1万套(间)、创客空间100 万平方米,人才公寓3 年免费入住,青年驿站3 个月免租,增强近悦远来的磁场效应,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转化一批成果”的链式效应。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1 万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00 个,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达25.5%,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聚焦再优化与再落实“双向发力”,在“服务提升”上下功夫

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折不扣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服务更高效。每年发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攻坚突破上百项改革举措,让市场有效,让政府有为。“创业无门槛”“准入即准营”,2022年累计推出“一件事”办理场景123个,企业开办基本8小时内办结。创新创业的便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全市市场主体规模超88万户。负担再减轻。加快落实国家、省、市稳定增长政策,用足用好“退、减、缓、降、贷、投、补”等各项举措。全年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90亿元,发放稳岗留工补助为企业减负近20 亿元,为承租国有房屋的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约6 亿元。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38万亿元,增长17%,增速苏南第一,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25.9%,利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

猜你喜欢

长三角产业链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