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Labo 如何成为雅诗兰黛旗下最赚钱的品牌之一
2023-08-18钟婧瑶
文/钟婧瑶
6 月1 日,沙龙香品牌Le Labo 终于在中国大陆开出第一家品牌门店,选址上海新天地石库门。根据探店信息,新店现场人山人海,收银台排队时长在30 分钟以上,当日中午12 时大多数产品就已经售罄。
Le Labo 是一个非常好地解决了沙龙香商业化问题的品牌。一方面,从品牌第一家门店开业后的第3 个月起,它就一直没有亏损过;2014 年被雅诗兰黛收购,并被评价为“最具前景的香水品牌之一”;在2022 年第四季度集团各业务板块业绩都大幅下滑时,它的净销售额强劲增长。另一方面,它创造了“每瓶香水都在门店内现场调配”的独家体验,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拥趸,即使某些产品单瓶定价超过700 美元,同样也在发售后很快售罄。而拿到这样的成绩,它竟然几乎没做过广告。
Le Labo 究竟在什么时间做对了什么事情,使其成为雅诗兰黛旗下最赚钱的品牌之一?
经过详细调研,我发现Le Labo 其实就是完全贯彻了生活方式类品牌的势能打法:通过创造稀缺性,将自己变成某一个人群圈层的象征,创造并引领了一种生活方式;与西方社会所推崇的无性别、纯素、侘寂文化绑定,强化品牌的精神属性;瞄准马斯洛需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体验,引导用户积极参与,进一步加深品牌与用户的关系。
接下来,我将从创始团队、品牌定位、产品打造、零售体验等方面展开分析。
两个资深香氛从业者,用奢侈品的逻辑做香水
背景:美国小众香水兴起
21 世纪之前,美国香氛市场充斥着大众香水。当时,大部分香氛品牌的逻辑都是先做市场调查,找到可能卖得最好的香味,然后批量生产,配上华丽的包装,大规模营销,利用名人效应把产品卖出去。
不过,随着全球化趋势大范围地铺开,过度的商业化激发了一批人的反向需求,而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公众高举“个人主义”大旗,提倡自由、充分解构、怀疑一切、反对权威。成立于2006 年的沙龙香Byredo 的创始人Ben Gorham 曾说:“从前人们购买香水是为了适应环境,让自己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但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香水必须帮助他们表达独特的个性。”这样的文化氛围也反映在香氛市场。Euromonitor 数据显示,自2000 年开始,美国大众香水(包括明星香水)的销售额不断下滑,几年之内体量腰斩,而小众沙龙香的规模却开始上升。
当时的纽约,作为世界时尚之都,汇聚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城市的包容性极强,每一种风格都可以在保留文化特质的前提下找到一席之地。此外,人们见惯了新奇事物,并且不怯于尝试。更重要的是,纽约有大量的时尚媒体,他们的报道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都是极大的。于是,2006 年,Eddie Roschi 和Fabrice Penot 离 开 工作了多年的欧莱雅集团高端香氛业务的岗位,在纽约开出了Le Labo的首家门店。
团队:欧莱雅高层出厂创业
Le Labo 两位创始人的背景深厚,有化学基础知识,有商业素养,曾在行业头部香精公司工作10 余年,也曾在高端香氛品牌参与从0 到1 打造产品的整个过程,且离职时他们已经做到高层,掌握了很多渠道和媒体资源。
创始人之一Eddie Roschi 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瑞士芬美意(世界四大香精供应商之一)工作。作为客户总监,他负责北非、中东市场洗发水、洗涤剂这类功能性香味产品的销售,业务自主权非常大。在芬美意工作了10 年后,他去伦敦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2000 年转战到欧莱雅,开始在Giorgio Armani 香水部门工作。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未来的合作伙伴Fabrice Penot。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开发香水新品,包括确定产品包装、沟通调香师、宣传与分销等事宜。
大公司由于更加强调团队协作,往往导致流程很难推动。当时两位创始人的最大感受是,虽然专业能力越来越强,但创意总是被一些因素稀释,很多人都来告诉他们“你不应该这么做”。对于当时的香氛市场,他们同样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这个行业太“缺乏勇气”,创造力经常让位于更加确定的商业结果。但在他们心中,创作是第一位的。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他们决定辞职创业,挑战现有的商业模式,做一款能让市场重新兴奋起来的香水。不同于当时市面上充斥着的商业香水,他们想做的是一款“奢侈香水”。
逻辑:工艺为先,尊重创作
一般情况下,奢侈品品牌不会对外直接说自己的产品有多好,其逻辑是工艺为先,要讲成分和原料、讲什么人发现了它们、这些人如何把自己的故事融入产品中。基于此,Le Labo 想办法去放大调香师的工作价值。用Eddie Roschi的话说,“这才是香水最性感的地方”。
为了保证香水的质量,Le Labo 给调香师充分的创作空间,且使用比普通香水更好的原料。他们把自己和调香师的关系比喻成“导演和摄影师”,给了合作的调香师极大的自由。虽然二人分别在芬美意和德之馨工作了数年,但他们从来不用竞标来筛选合作对象,因为他们觉得那样会“扼杀创造力”,而是选择与自己熟悉的调香师长期合作,避免团队合作时产生大量的沟通成本。
调香师Daphne Bugey 曾分享过她与创始人的合作感受:创始人本身的专业很过硬,能够激发她的灵感;创始人对时间没有限制,而且很清楚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创始人很重视香水的质量,不在乎成本,可以由着她折腾那些每千克价格高达几十万美元的昂贵香料;创始人有自己的审美,知道自己要什么,产品出来后不做外部测试,只要自己试喷一下就知道好坏。
以品牌第一款出圈的香味Rose 31 为例。它被称为全世界最好闻的玫瑰香,早期占到品牌销量的60%。《纽约时报》香水评论家Chandler Burr 评价其“优雅而又性感”。
这款香水花了2 年时间才研发出来,在产品就绪后,Le Labo于2006 年在纽约NoLita 伊丽莎白街开了第一家门店。第一家门店,Le Labo 只上线了9 款香水和1款蜡烛,每瓶香水定价200 美元,是当时很多大牌香水的2 倍。
为了放大制作工艺的价值,Le Labo 的香水采用现场调制的方式。当用户选好自己喜欢的味道后,门店的调香师将精油、酒精、水按照比例混合后装入瓶子。
当时这种模式在纽约十分新奇,Le Labo 的第一家门店开出2个月之后,品牌就实现了收支平衡。开业后的3 个月,得益于团队本身的媒体资源,《W》杂志和《纽约时报》对Le Labo 先后进行了报道。在头部媒体的带动下,生活方式类的博主开始撰写关于Le Labo 的文章;位于曼哈顿中心的Gramercy Park Hotel 和生活方式连锁店 Anthropologie 等高端品牌开始寻求与它合作。随后,Le Labo 开始踏上平顺的全球扩张之旅。
扩张:保持节奏,谨慎上新
大众产品可以通过不断上新来带动销量,但在奢侈香水行业,用Eddie Roschi 的话来说:“重要的不是上新行为,而是发布正确的产品。”
从2006 年到现在,品牌的香水数量只从9 款上升到了19 款,平均每年上新不到1 款。除了基本款式,Le Labo 还特别推出了14款城市限定香氛系列,每年9 月发售。
这个系列被旗下的培训师Campell 解释为对抗“奢侈品体验的全球化”,因为更高级别的奢侈品体验不是光靠花钱就能获得的。Le Labo 的每款城市限定必须用户亲自到那个城市的线下门店才能买到,价格更是高达718 美元/100mL。
即便在2014 年被雅诗兰黛收购后,Le Labo依然保持品牌独立,并在开发新品、开新店方面保有自主权。雅诗兰黛不介入一线业务,主要扮演在后端支持品牌业务自主运作的角色。
从商业角度考虑,雅诗兰黛曾要求Le Labo 每年推出5 款新的香味,但Eddie Roschi 告诉他们,“我不会按你们的要求做”。
侘寂,更适合中产阶级的心灵文化
侘寂美学提倡“不完美才真实”
品牌的核心是心理印记。人们之所以愿意喷香水,不仅仅是因为它好闻,而是因为喷上之后,它就成为你所拥护的某种理念的代表。
《文化战略》一书中提到,通过将品牌与社会和历史变迁产生的意识形态建立强关联,可以帮助构建品牌壁垒。简单来讲,就是品牌借势特定的国家文化、历史文化,甚至是一些圈层文化、亚文化等力量来宣传品牌,以此提高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例如,Nike 抓住“美国梦”的本质,提出跑步能够让人找回竞争精神;Apple 用著名的Think Different广告,来致敬那些不安于现状的创造者。Le Labo 也不例外。两位创始人深受日本侘寂文化影响。侘寂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美学概念,描述的是短暂、残缺的无常之美。它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很难被清晰地解释,有评论家认为,一旦解释,侘寂的特征就会开始丧失。正如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铃木大拙所言:“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食物都更能表达精神,因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转向形式本身,而忽视内心的真实。”
香水市场从来不缺精致完美的产品,但Fabrice Penot 说:“这个世界需要不合情合理的产品,因为到处都是合情合理的产品和企业。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但这就是Le Labo 的特殊之处。”
无性别、纯素,中产阶级的敲门砖
Le Labo 的另外两大标签是无性别主义和纯素主义,其实也与品牌所提倡的“真实”息息相关。
直到现在,主流香水都是分性别的:女香多为花果调,男香多为木质调。但香水诞生时,并没有男女香的区分,直到20 世纪初,品牌们发现女性更喜欢购买香水,于是针对她们的喜好研发产品,才让男女香变得泾渭分明。
Eddie Roschi 在被问到Le Labo 为什么是无性别时说:“性别只是香水品牌的营销噱头,香水本来就应该是无性别的。”
所以,Le Labo 的Rose 31 就是回归到真实的香氛行业的尝试。在它诞生前,市面上并没有男士可用的玫瑰香,Rose 31 通过在前调花香中加入木质香、麝香,后调转向琥珀、雪松气息,让这款香味变得中性。另一款香Santal 33,根据品牌的说法,男女用户比例刚好是1∶1。
关于纯素主义,Le Labo 在创建时就号称是纯素香水,即产品中不含对羟基苯甲酸酯、动物产品、防腐剂和人工色素等,并且拒绝动物测试。纯素并不是噱头。两位创始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他们认为,香水应该是生命的延伸,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你的产品就应该怎么对待这个世界。
这两个在西方上流社会非常流行的概念,被许多时尚集团、美妆集团奉为获客捷径,也一定程度上为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Le Labo的人构建起了初步的品牌形象。
用产品、门店引导用户感受真实
要做到真实,除了忠于行业、忠于自己,关键还在于唤醒用户内心的真实感受,Le Labo 主要做了这两点:
首先是产品命名、包装和价格。Le Labo旗下所有的香水产品,都以主要原料名称+成分数量命名。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命名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香水的名字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配方,不希望用户在看到名字时就分散了注意力,而忽略了香水本身。同样,Le Labo的包装和价格也都趋同,逻辑和命名类似,他们不希望用户根据瓶身或者价格来选择香水。
其次是门店的装修风格。Le Labo 的门店以“粗糙工业风”而闻名。在纽约的第一家店其实是团队自己动手翻新的,直到现在,Le Labo 全球的每家门店设计还都是由两位创始人亲自监工,将工业风沿用到了每一家店中。
Le Labo 其实就是Laboratory(实验室)的简写,所以它的每家门店都被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香水实验室。走进任何一家店面,用户都可以看到标志性的黑色货架,上面摆放着香水模型,烧杯中装着原料,便于看到原料的状态并嗅到味道;除此之外的关键元素还有原木地板、破旧的墙面、开放的调香台、中古家具等,这些裸露粗糙的陈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而这正是Le Labo 想要展示给用户的不完美状态。
这次开业的上海门店同样照此理念设计。走进一楼,可以看到斑驳的墙面、裸露的瓷砖、带着使用痕迹的旧帆布包。大厅的家具是Le Labo 从海外淘来的,角落的古董保险箱上还留着过去主人的名字,药剂柜上贴着从前手写的药材标签,陈列柜则来自法国邮局。
独家的互动体验,帮助Le Labo 提升用户黏性
线下:产品现场调制,开放定制标签
Le Labo 几乎不做广告,你不会在电视屏幕或是路边的宣传牌上看到它,主要的销售渠道是全球150 多家品牌独立门店和部分百货商店的柜台。它的门店总是选址在城市中最受欢迎的街区,在那里人们收入可观,并且很容易口口相传。
此外,在全球的高端酒店,如Park Hyatt、Fairmont、Edition 等,也能闻到它的味道。在北美高端健身房SoulCycle 中,会员可以买到限量的旅行套装。
它面向消费者的触点并不算多,但用户黏性极高,甚至有不少用户会为了买到一瓶城市限定款而专程飞往那里。
除了在文化上直击用户心灵,品牌实际上存在于与用户的真实互动中。正如前文提到,Le Labo的香水采用现场调制的方式:品牌把精油装在铝罐中送到门店,用户走进门店,在调香师的引导下发现适合自己的味道,调香师将香精按照比例加入蒸馏水和酒精,混合后装入瓶子。
已经稳定的香精加入酒精后,又要经历2—3 周才会稳定下来。所以在用户把产品带回家之后,香味还会不断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无疑又增加了产品和用户的互动性。
在门店内完成了所有调配步骤后,最后一道体验是在客户面前打印香水瓶身的标签,标签上标有香型、操作人员的姓名和购买者的名字、建议使用日期。香水原则上是没有赏味期限的,但Le Labo为了让用户更重视产品,特意在标签上加了时限。此外还有个有趣的设置是,标签开放了少于23 个英文字母(或10 个中文字)的位置,让用户可以定制想说的话。
门店主要的工作人员就是调香师,被称为“Soul(灵魂)”,他们来自各个领域:画家、歌手、作家,往往关注细节、具备好奇心,愿意和顾客交朋友并且很珍惜这份感情。
Le Labo 对“Soul” 的 要求很高,每一位“Soul”都是由品牌的全球总经理兼首席创意官Deborah Royer 亲自面试。面试时会很详细地询问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空闲时间做什么、朋友们怎么看他们等问题,判断他们是否能够理解 Le Labo 的独特美感,销售经验反而是次要的。
线下体验不局限于香水,在Le Labo 的纽约威廉斯堡门店,品牌与La Colombe Coffee Roasters 合作,开出了首家精品咖啡店,这是品牌旗下首家Le Labo café。
之所以会开咖啡馆,是因为两位创始人觉得拼配咖啡与调制香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香水的特性一脉相承,这家咖啡馆仅提供素食(燕麦奶、椰奶、杏仁奶、夏威夷果仁奶),如果用户来购买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咖啡师现场会用印章压印出Le Labo café的店标。
线上:“偷听”用户谈话,并让他们上报纸
除了线下的体验,在线上Le Labo 也有着非常有趣的与用户互动的方式。不同于那些铺天盖地投广告的品牌,Le Labo 试图与用户保持一定的距离,让用户在口口相传中去寻找它,拉长过程反而更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
Le Labo 的官方账号更新频率都不高, 最知名的是其 在Instagram 上 的 账 号“Overheardlelabo”,将用户在店内的闲谈和写在产品标签上有趣的话,用老旧打印机的字体打印成图片发布。
Overheardlelabo 这个账号的背后操盘手是Jesse Margolis,在与Le Labo 合作之前他就成功打造了 OverheardLA 这个账户,通过记录洛杉矶青年的真实生活,在Instagram 上拥有超过260 万粉丝,还孵化了Overheard San Fransico 等账号,是个相当成熟的运营者。
此 外,Overheardlelabo 团队还为品牌做了一份虚拟报纸LE JOURNAL SOCIETY。它其实是一个网站页面,内容天马行空,包括天气、星座运势、酒文化、旅游攻略,等等,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鼓励读者投稿自己的故事。比如有一期Missed Connections栏目,就刊登了一位名为Amos的用户写给Shirley 的信。二人正处于分手期间,Amos 在信中回忆了他们在世界各地与Le Labo 香氛产品之间的故事,试图挽回二人的感情。这样的内容往往直击内心,唤起共鸣,引人会心一笑,让用户成为品牌最鲜活的代言人。除了网页版, 这份虚拟报纸还被印制成纸质版放在部分Le Labo boutiques 的门店里,客人走入门店就可以带走一张。
这样真实的记录方式进一步加强了用户的体验感。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闲谈就会变成品牌内容之一,反过来,又加深了他们对品牌的热爱。这些也成为最好的 UGC (用户原创内容)素材。
当品牌们费尽力气去找优秀文案的时候,来自用户源于生活的情感表达往往最为真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法研究所(ID:Digipont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