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旱区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疮痂病的防效
2023-08-18李亚杰范奕冯梅王春明
李亚杰 范奕 冯梅 王春明
关键词: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疮痂病;新型药剂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3)07-0669-05马铃薯疮痂病是世界上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国马铃薯不同产区普遍发生。随着国家马铃薯主食化及种业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推进,以及市场对马铃薯需求的增加,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连作现象普遍,导致马铃薯疮痂病危害在不同产区日渐突出,加之机械收获和贮藏传播,以及气候环境变化,该病害已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特别是种薯产业的发展。马铃薯疮痂病由多种链霉菌引起的,该病发生后,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病薯不耐贮藏,对马铃薯品质影响很大,造成商品价值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部分地块甚至减产40%以上。为了减少疮痂病对经济效益影响,学者们对马铃薯种薯疮痂病的防治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聂峰杰等为明确西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分别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土壤混悬液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邹雪等进行了彩色马铃薯疮痂病抗性分析及药剂防效研究。目前生产上的病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药剂防治、选育抗病品种、调节土壤pH、水肥管理、合理轮作、施绿肥以及生物防治等。连作土壤中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分布复杂且存在多样性,并伴随着其他病原有害微生物;对各种药剂的抗性也出现多变,因此,绿色无残留广谱性杀菌剂的市场需求增加。在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中,随着对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的改进和优化,将脱毒原原种接地栽培模式逐渐改变为离地栽培技术,离地生产新技术主要是栽培模式的改变,以及温度、湿度、水肥等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该技术能够减少脱毒苗根系与土壤的直接接触,降低长期连作导致土传病害大面积发生的风险。目前,离地栽培模式已经由半离地栽培模式转变为高架苗床离地栽培模式。为了有效防治疮痂病对马铃薯的影响,减少薯农的经济损失,我们引进了7种新型药剂在离地栽培模式下进行了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疮痂病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疮痂病最为有效的药剂,为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农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山东鑫星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72%农用链霉可溶粉剂(四川成都普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98%棉隆熏蒸剂微粒剂(南通施壮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科迪华投资有限公司生产)。指示马铃薯品种为青薯9号、希森6号,以马铃薯脱毒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组培苗由定西五良马铃薯有限公司提供。防治对象为马铃薯疮痂病。
1.2試验设计
试验在定西五良马铃薯有限公司香泉基地温室网棚进行。共设8个处理,试验设计见表1。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小区面积为4m2,共32个小区。试验采用离地栽培模式,栽培基质为上茬疮痂病发病较重的二次使用的蛭石。马铃薯脱毒苗移栽时间为2022年4月15日,每小区800株,小区管理同常规。
1.3调查项目及方法
马铃薯成熟收获后置阴凉处放置2d左右,使其块茎上的菌核干燥。按照Atkinson等的分级标准调查马铃薯疮痂病块茎病级(共设7个等级)。调查块茎的感病情况并统计发病率,计算病情指数、防效。
发病率=发病薯块数/调查薯块总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薯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薯数×最高一级代表值)×100
防效=[1-(空白对照区药前发病×处理区药后发病)/(空白对照区药后发病×处理区药前发病)]×100%
合格薯率=(合格数/调查总薯数)×100%(≥2 g记为合格薯)
增产率=[(处理区产量-对照区产量)/处理区产量]×100%
产投比=投入/产出
1.4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新复极差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
从表2可知,希森6号和青薯9号在不同药剂处理下的疮痂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与T8(CK)相比,不同药剂处理对疮痂病的发病率均有控制作用。其中,不同药剂处理下希森6号马铃薯疮痂病发病率以处理T1最低,为7.2%;其次是处理T6,为7.4%;处理T3排第3,为8.6%。处理T1、处理T6、处理T3之间差异不显著,均与其余处理差异显著。各药剂处理对希森6号马铃薯疮痂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防效为27.60%~68.2%,其中以处理T1防效最好,为68.2%;其次是处理T6,防效为67.2%;处理T3排第3,防效为63.3%;处理T7防效最低,仅为27.6%。处理T1、处理T3、处理T5、处理T6之间差异不显著,均与其余处理差异显著;处理T2与处理T4差异不显著,与处理T7差异显著。
不同药剂处理下青薯9号疮痂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以处理T1最低,其次是处理T6,T5排第3,发病率分别为5.4%、7.2%、8.8%,病情指数分别为4.3、4.6、4.7。各药剂处理对青薯9号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为26.8%~61.6%,仍以处理T1防效最好,为61.6%;其次是处理T6,为60.9%;处理T3排第3,为58.0%;处理T2防效最低,为26.8%。处理T1、处理T6、处理T5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余处理差异显著。
综合各药剂在2个品种上的防治效果,各处理对疮痂病的防效由大到小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0.75 g/m2(T1)、嘧菌酯悬浮剂0.5mL/m2(T6)、98%棉隆熏蒸剂微粒剂35 g/m2(T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0.5mL/m2(T3)、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2000倍液(T4)、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0.5 g/m2(T2)、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0.5 g/m2(T7)。
2.2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知,不同药剂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产量及合格率均有提升作用,增产率为2.0%~23.7%,合格薯率最高达79.2%。其中希森6号产量以处理T1最高,为44000 kg/km2,比T8 (CK)增产18.1%;处理T4和处理T6較高,分别为42500、41500kg/km2,分别比T8(CK)增产14.1%、11.4%;处理T3最低,为38000 kg/km2,比T8(CK)增产2.0%。处理T1、处理T4、处理T6之间差异不显著,均与其余处理差异显著(P<0.05)。青薯9号产量以处理T1最高,达47 000 kg/km2,比T8 (CK)增产23.7%;处理T6、处理T4较高,分别为44250、44000 kg/km2,分别比T8(CK)增产16.4%、15.8%;处理T7最低,为39500 kg/km2,比T8(CK)增产3.9%。处理T1、处理T6、处理T4、处理T2之间差异不显著,均与其余处理差异显著(P<0.05)。
希森6号的合格薯率以处理T1最高,为79.2%,比T8( CK)增加20.8个百分点;处理T5、处理T6、处理T4较高,分别为70.0%、69.3%、68.1%,分别比T8 (CK)增加11.6、10.9、9.7个百分点;处理T7最低,为63.4%,比T8(CK)增加5.0个百分点。青薯9号的合格薯率仍以处理Tl最高,为74.8%,比T8(CK)增加12.0个百分点;处理T5、处理T4、处理T6较高,分别为71.8%、71.0%、70.7%,分别比T8(CK)增加9.0、8.2、7.9个百分点;处理T2最低,为64.7%,比T8 (CK)增加1.9个百分点。可见,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0.75g/m2处理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合格薯率也最高;98%棉隆熏蒸剂微粒剂35g/m2处理对脱毒原原种合格薯率具有提升作用,但增产效应不大。
3讨论与结论
解淀粉芽孢杆菌是一种作物根际促生菌,可以通过产生3-吲哚乙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促进农作物生长,其合成的脂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细菌素可对土壤中的致病菌产生拮抗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繁殖,对于病害防治、植物促生和果蔬采后保鲜等具有重要意义。袁东华等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策略,用21.4%络氨铜·柠檬酸铜水剂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水剂进行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效可达63.90%,为更有效地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试验筛选出的生物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菌剂在其他经济作物中也被广泛应用,该菌剂能够优化调整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质。
本研究表明,供试的7种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以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0.75/m2拌150 g措施和嘧菌酯悬浮剂0.5 mL/m2沟施防治效果较好,能够降低疮痂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增加脱毒原原种产量、提高合格薯率;98%棉隆熏蒸剂微粒剂35g/m2熏蒸防效较好,但在提升产量方面效果不显著。综合分析,各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由大到小依次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0.75g/m2、嘧菌酯悬浮剂0.5mL/m2、98%棉隆熏蒸剂微粒剂35g/m2、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0.5mL/m2、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20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0.5g/m2、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0.5g/m2。在本研究还发现,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产量对棉隆熏蒸剂反应并不明显,即对产量影响较小。梁宏杰等的研究表明,98%棉隆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5g/m2的棉隆熏蒸剂可用于土壤或二次用蛭石处理,其防效可达80%以上。张彤彤等的研究表明,在大田中72%农用链霉素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最高,达到70%左右。在本试验中,72%农用链霉素对脱毒原原种疮痂病的防效为50%左右,这种差异可能因为试验环境变化及施药量不同引起的,后期将进一步研究。
几种不同新型药剂施用,采用了沟施及喷雾2种形式,根据试验结果,采用沟施或者拌土的处理,疮痂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喷雾处理。如嘧菌酯沟施时疮痂病发病率在7%左右,病情指数为4~8。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条件比较复杂,防治上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在今后的防控中应注重当地发病规律研究,还应在复配型药剂方面开展相关试验,并通过沟施与拌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