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江:蛋壳上的方寸匠心
2023-08-18辛夷
辛夷
蛋雕,一种在飞禽蛋壳上刻琢成画的手工艺术。毫厘成画,蛋壳生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蛋雕技艺传承人王怀江在方寸蛋壳之上精雕细琢,一枚寻常的蛋,一把刻刀,一双巧手,在雕刻笔的低鸣声中,在轻薄易碎的蛋壳上雕刻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王怀江,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蛋艺术家专业委员会会长,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团体会员,作品曾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枚蛋壳几乎毫无用处,可是对于王怀江,蛋壳都是宝贝。2013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他首次接触到了蛋雕艺术,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行制作了蛋雕刀具,设计了简易的蛋雕图案与雕刻流程,并一边实践一边琢磨。初入门时,薄薄的蛋壳常常破碎,但他从未丧失信心。每当完成一件作品,他都会虚心请亲朋好友指出不足之处,并耐心倾听意见。“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极致”,长期使用刻刀使得他的右手食指和拇指经常磨出血泡,最终形成了一个厚实的茧子。2013年冬天,王怀江得到了向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蒲德荣求教的宝贵机会,获得了专业的指导。长久的坚持,让他的蛋雕技艺日渐精进,作品也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
“我喜欢它‘坚硬的外表,有一颗‘柔软的心。喜欢它历经‘千雕万琢后的魅力。愿守护它的脆弱,痴迷它的美丽,不忘初心。”提起蛋雕,王怀江滔滔不绝。
蛋雕又被称为最脆弱的艺术品,从选蛋到雕刻再到最后成品,每个蛋雕作品都是纯手工一笔一笔、一刀一刀制作。蛋雕所需工具很简单,一个蛋壳,一把刻刀,就能雕刻世间万物,但蛋壳薄又脆,易碎还不好拿捏,蛋雕的制作并非易事。制作一枚蛋雕艺术品往往从选蛋开始,在选出合适的蛋后,王怀江会先在蛋的底部画上一个圆圈,用刻刀将圆圈破开,然后使用吸管将鲜嫩的蛋液排出,并用注射器灌注清水将其洗净,只有这样才能让蛋雕作品可以长期保存。在雕刻开始前,王怀江需要先打好底稿,别看此时的图样或许平平无奇,真正的效果其实已经在心中模拟了无数次,以达到成竹在胸。雕刻用的刻刀多达十余种,王怀江会根据不同的蛋壳种类以及不同的雕刻细节,选用合适的刻刀进行细致的雕琢。在平均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壳上刀走龙蛇,可谓刀刀惊险,每一笔都需要极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想要成功雕刻出一件好的作品,除了扎实的美术和雕刻功底之外,王怀江认为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要保持心静、手稳,让“心法”和“手法”极度和谐。握要轻,不然蛋壳容易碎;手要稳,每一刀都要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心更要静,一个好的作品从构思到制作、修改、完成,基本上要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颗玲珑剔透心加上一双巧夺天工手,王怀江的蛋雕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他荣获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最高奖百花杯金奖2次、银奖2次,并获得中国大连轻工业博览会、中国非遗传承人作品联展金奖等荣誉。
蛋雕既是一门雕刻的艺术,更是一门能修性养生的艺术。传承和发展蛋雕这项非遗文化,让蛋雕在新时代释放出更多正能量,这是每一位蛋雕传承人的最大的心愿。创作之余的王怀江不忘传承,开始致力于蛋雕艺术的研究、推广特别是培养蛋雕艺术新人,同时利用手中小小的“蛋壳”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创建了恒顺堂残疾人培训基地蛋雕工作室,并与双鸭山市残联合作,在尖山区培训残疾学员。之后,恒顺堂残疾人培训基地被省残联确定为省级培训示范基地。几年来,他先后培养了一百四十多名残疾学员,在推广了蛋雕艺术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王怀江告诉记者如果有机会希望带着蛋雕作品走向世界。如今王怀江的这个愿望成真了。2022年意大利双年展上,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蛋雕作品《风水四象》在2021名参展艺术家创作的2156件精选展品中脱颖而出,率先被意大利贝纳通学术研究基金会永久收藏,并将参加“意象世界”国际巡展,尽展中国蛋雕的巧夺天工之美,也让这项中国非遗艺术走向了世界舞台。
日复一日地雕刻,年复一年的坚持,一枚蛋壳、一把雕刻刀,以蛋为纸、以刀为笔,王怀江以一颗赤诚之心,传承着蛋雕技艺。蛋雕的传承与发展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在蛋雕技艺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蛋雕艺术将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蛋雕这种技藝也将源源不断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