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定位*
2023-08-18蔡思
蔡 思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农民。因此,需要多方位提升农民的素养,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提出的,而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支持,达到提升乡村振兴质量的目的。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实现农村快速、持续发展,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农村人才的培养[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民质量。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职业教育,设置满足农村产业需求的专业,从而达到提升就业质量和收入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振兴[2]。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2 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1)加强城乡融合、促进均衡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但为了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持续性改善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就需要坚持乡村振兴政策不动摇[3]。而乡村振兴的目的之一是大力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为了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职业教育的辅助作用。职业教育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发展,为乡村提供人才,而乡村人才主要依靠农民,农民需要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培训,从而达到可以服务乡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2)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农村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的自我完善,需要依靠农村职业教育,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职业素养强、社会责任感高,能够引领创新发展。舒尔茨曾经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新型农民[4]。为了满足新型农业生产需要,农民既要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又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农村职业教育可以起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村人才质量的作用,从而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3)职业教育是提升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农村的产业转型和发展与农村人口素质息息相关,良好的农村人口素质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活氛围。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村人才提高人文素养,让其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领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乡风文明环境。
3 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
3.1 传统思想的阻碍
中国过去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导致人们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技术技能的学习。因此,农村社会也普遍希望子女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对农村职业教育产生歧视,不愿学习和农业相关的专业,更不愿接受职业教育,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成了被迫接受的选择。有些院校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以达到招生的目的,将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性弱化,减少农业相关专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农业技能的培养,呈现出普教化和大众化,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失去了其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根本初衷。
3.2 城镇化趋势明显
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城镇化较为明显,其发展趋势不再为农村服务,反而为城镇化发展培养人才,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大量的职业教育进行非农专业教育,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例如部分中职以升学为目的,脱离农业专业的实践和技能的培养,从而迎合大部分家长的需求。这样会导致大量农村人才向城镇流失,并且无法培养出农村产业需求的人才,例如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等。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农村人才掌握一项技能,并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但现在的趋势明显和初衷相背离。
3.3 脱离区域特色产业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就无法脱离产业振兴,因此需要发展好农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才能在各种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都过于陈旧和统一,没有创新性,无法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相对接,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当地的产业需求,也就无法将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既然是农村职业教育,就需要突出“农”这个字,需要围绕各个地区的特色产业来设置专业,并且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而不是千篇一律。
3.4 素质化教育程度弱
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乡风文明依赖于农村人口素养的提升,职业教育就是提升人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多数农村职业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的往往是让学生能够实现升学或者完成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导致教育缺乏素养的提升。而乡风文明的建设就需要学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不仅要使他们掌握专业技能,还要丰富他们的思想,从而影响他们的言行。
4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定位
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重大政策实施提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应当起到鼓励和吸引人才回归乡村创业就业、促进乡村劳动力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为乡村提供人才支撑以及为乡风文明提供依托的作用。
4.1 促进乡村劳动力升级
通过职业教育增强农民的个人能力,从而实现农民脱贫增收,实现生产力和收入的提高,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主要目标。目前,农村劳动力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技术能力不足、创新产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亿人,年龄在36~54岁之间占47.3%,年龄55岁及以上占33.6%;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8%,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农业从业者仍停留在小学、初中层次[5]。“初中农业”“小学农业”水平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随着农村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比如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人群是从事养殖的实用型人才,这部分人群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比较少,所以对这部分人群加强农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养殖技术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对能驾驭或设计农机等实现农业现代化基石的农业科技人才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开阔他们的思维,使其农业技能更加娴熟。通过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使农村人才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并增加收入。因此,职业教育的定位之一就是促进劳动力升级,帮助提高农村人才的技能和收入。
4.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要想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设和现代化农村的发展,需要城乡融合提供发展的动力。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想实现城乡融合需要让城乡生产要素相互自由流通,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65.22%,说明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生活和发展,造成农村人口的减少[6]。而且,我国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这就造成了城镇与农村人口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的差异,使城镇与农村人口素质的差距加大,从而影响了农村发展[7]。农村职业教育在提升农村人口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城镇的资源去培训和发展农村人才,使其满足城镇所需人才的职业技能,为城镇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此同时,城镇人口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和最新技术的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去,从而实现城镇人才和农村人才的双向流动,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助力。
4.3 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建设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建设是重要的路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8]乡村特色产业的核心是要改变过去认为乡村产业就是农业的看法,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传统农业产业与农村休闲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进行农业产业多元化的规划和发展[9]。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产业提供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帮助培养适宜当地特色产业建设的人才,设置不同特色产业对应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与此同时,提供科学技术专业培训,给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最终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的建设。
4.4 促进乡风文明形成
乡村振兴内涵发展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依托。乡风文明的建设将会推动乡村的文化发展,使农民在物质需求满足的情况下更好地追求精神的满足,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10]。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农民技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人的素养,在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中穿插文化素养教育元素,使学员在班级文化氛围和学校文化氛围中不断熏陶,从而提升农民学员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最终改善整个乡村的精神面貌,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5 总结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才的支撑,所以农村职业教育是和乡村振兴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可以强化城乡一体化、推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职业教育主要定位于促进乡村劳动力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以及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