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2023-08-18王建海
王建海 ,田 楠 ,李 皓
(天津开放大学,天津 300350)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以“三农”为主题,强调“三农”工作在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各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快慢[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党的正确科学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发挥广大村民主体作用的“发动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进一步提高党组织联系群众的能力,才能将广大群众组织起来、聚集起来,共同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自2021年7月天津市启动了新一轮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以来,相关人员皆在总结运用结对帮扶工作重要经验,不断巩固拓展帮扶成果。课题组所在的天津市宝坻区新安镇共有经济薄弱村26个,本文将以新安镇的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为基础,针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集体经济薄弱、组织引领不强、基础设施偏弱等问题和短板,深入研究基层党建与薄弱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分析总结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中基层党建引领功能发挥所面临的困难、路径和启示。
1 农村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现实困境
1.1 干部角色转变滞后导致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土地承包、税费改革等相继完成,乡镇机构、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项目推动我国农村各种关系发生全面深刻变化。然而,农村地区干部素质能力、基层组织职能的提升转变还不及时、不到位。截至2021年底,天津地区的村党组织书记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为64%,部分村级党组织化解矛盾的能力还不强,组织群众困难、管理党员吃力、办事效率不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难以全面体现,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服务功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个别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部分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出现消极应付的现象。
1.2 党员队伍结构失衡导致基层党组织示范活力减退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受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影响,留守农村的人以老人、儿童为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结构存在“老龄化”问题,有的村已经多年没有发展35岁以下的年轻新党员。党员年龄老化、知识旧化、思想僵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党组织也就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变化的现实环境,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振兴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个别党员的标兵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1.3 乡村文化发展滞后导致基层党组织文化吸引力不强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乡村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常规统一的文化活动较少,日常活动内容较为单一,新时代农村群众对思想文化活动的要求较高,单一的说教活动对于青年村民的吸引力不足。而且,由于乡村文化发展滞后问题,部分村民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自身不努力奋斗,只想着依靠政府或社会的救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各种新政策不能全面有效落地。
1.4 村集体经济“空心化”导致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经济产业总体处于弱势[2]。天津现有800个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万元。基层党组织的市场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意愿强烈但思路缺乏、能力不足,特别是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重要方面,无法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排头兵”。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财务透明度还不够高,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且滞后[3]。
2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
2.1 抓班子、带队伍,增强基层组织引领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党的建设,实现组织增效目标既是本轮扶持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本轮扶持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基层党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具有核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有助于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工作实效、凝聚干群共识。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要打造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强村级组织的核心力量[4]。推行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模式,强化班子成员责任心,各司其职,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事务的处理效率。截至2021年底,天津共有党员123.6万名,基层组织数量为6.7万个,其中3 520个行政村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高质量覆盖,村党组织书记实现100%“一肩挑”[5]。不仅要让专职党务干部、本地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农村优秀人才通过选任成为村党组织书记,还要认真贯彻党的政策、将责任心强的党员选拔充实到村级组织班子中,发挥他们的开拓能力,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6]。要定期组织村“两委”到先进村、示范村学习,组织专题学习培训,形成发展共识。在学习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学习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广大党员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持久的内生动力。二是有效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制度在基层治理中对农民群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探索开展新时代党员示范引领积分制实践活动,将党员干部参与支部活动、农村公共服务、支持公益事业等纳入积分范围,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村民在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乡村建设、公益美德、移风易俗等方面的表现与参与情况进行积分记录,增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村民们发挥所长,邻里间互比互促[7]。三是持续做好驻村扶持工作。严格要求驻村工作队认真落实“四同”要求(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配合督促村级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增强村级组织生机与活力。做好结对扶持单位党组织与扶持村党组织的党建共建活动,互相交流党建工作和支部管理经验,让更多党员了解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发展。
2.2 明重点、抓特色,增加农村产业经济实效
薄弱村的“弱项”主要在于村庄产业发展停滞,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2021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8]。基层党建在村集体经济增效中具有关键保障作用。通过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均有所提升,对村内事务的处理更加科学合理,也有能力将村内闲散资源、闲置劳动力等组织整合起来,为村集体增收增效提供政治保障。产业发展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兴旺中的“大掌柜”作用。充分利用地区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带动村集体引导村民改进经济作物种植种类,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新安镇可以结合宝坻区“三辣”特色产业,主动与辣椒产业龙头企业取得联系,邀请相关人员实地考察作物种植匹配度。村“两委”走访村民带动引导村民种植辣椒、番茄等收益更优的经济作物。积极响应落实《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要求,加强对小站稻等优质水稻种植情况的调研,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取得实效。二是挖掘提升地区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以文化内涵带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将传统的高粱笤帚与中华历史文化相结合,通过非遗项目申报来提升产品文化价值。如将笤帚手工制作作为乡村产业重点项目持续推进,以线下展销的形式提高售价及村民收入,不断拓宽笤帚的销售渠道,以点带面,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笤帚等手工艺品项目发展。联合美术学院专业团队、民间手工艺人等,提升产品工艺美感,延伸产品类型和种类,推动技术向艺术演进,扩大知名度,让更多人参与到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三是向集体经济较强的示范村学习,不断总结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振兴的典型案例,通过产业合作、资源置换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社会资源与乡村建设形成产业发展的耦合机制。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农产品深加工等新业态发展,增加乡村集体收入方式,持续推动高水平产业增收提效。
2.3 保民生、办实事,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服务践初心。基层党建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示范引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干部通过党建活动,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了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管理与服务。村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是基层党组织所关心和关注的。一是要始终明确底线思维,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经常性走访低保户等困难家庭,及时了解家庭成员、收入来源变化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等情况。要将困难群体台账“印”在心里,形成常态化跟踪机制,做好重要节日的慰问工作,持续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注困难群体,做好兜底性社会保障。对于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群众,要及时送达组织关怀,按政策要求协助申请社会救助,落实“新征程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二是要认真解决群众公共服务诉求,特别是在煤水电气等居民日常生活基本保障等方面,不断提升村庄公共服务能力。要细致耐心帮助因认识不足而操作不便的村民,力所能及帮助他们疏通自来水管道、查看水表运行情况、电话联系自来水公司客服等,将公共服务融入日常村级事务,更好地服务村民。要认真配合镇区开展危房排查,及时消除房屋重大风险隐患。建立危房信息动态更新台账,每月定期走访查看,重点关注困难群体住房保障需求。三是关注乡村主体人群,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持续关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持续推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9]。预计到2025年底,天津地区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机构覆盖率将达到70%,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养老提质增效。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关怀与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开展与推广。鼓励市、区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等公共就业服务。
2.4 立民风、铸乡魂,促进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增能
文化发展是乡村立心固基的根本保证。基层党建在农村文化发展中具有教育指导作用,能够有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有助于将乡风民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结合,形成更易于农民群众认同和接受的文化价值。基层党组织既要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引领者,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管理乡风文化建设[10]。一是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宣传阵地,营造良好文明的乡风环境。把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学习、志愿活动等内容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以“微党课”、短视频、“小手拉大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乡村振兴中的先进典型。积极组织党员、村民、儿童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参与清理村庄落叶、杂草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文明新风尚。二是要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青少年家庭教育、紧急救助科普知识讲座等面向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讲座活动,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可利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庭院等开展老年教育,推动养老服务向“助学”延伸,将全市优质老年教育资源通过“市级—区级—乡镇(街道)”等各级老年学校,延展至村民委员会老年教育学习中心,助力全市老年教育四级办学体系的顺利搭建。三是发挥扶持单位社会资源优势,服务村庄文化发展。将电商直播技能培训纳入日常培训,联合高校等教育单位做好镇区电商直播专项技能培训,做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3 经验启示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党建工作引领下,各薄弱村在组织建设、产业增效、文化发展、村民增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关键在党,要不断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3.1 党建引领和制度保障是乡村发展和谐久安的关键
实现乡村发展振兴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强化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压实责任,突出党建引领,持续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全面落地,实现“组织增强”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产业增效”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的主要目标进一步达成。加强和创新农村地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需要以强化制度机制为前提,立足长远,直击问题,以现代治理体系的新思路,用制度机制保障乡村振兴发展。
3.2 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关键在人,在干部。要突出解决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把制度用足、把干部用好,形成抓党建带群众促振兴的良性互动。通过产业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持,为美丽村庄建设提供持续资金保障,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持续就业渠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将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作用,强大的集体经济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底气。
3.3 用思想文化引领带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案设计,更需要基层党组织营造良好的乡风文化氛围,真正把广大村民群众组织带领好、号召发动好,形成争前恐后、比学赶超的局面。要树立党员“旗帜”引领示范作用,将思想建设放在致富“责任田”中,将文化传播设在党员“示范岗”上,将和谐乡风融入乡村“丰收节”中,以文化活动、教育示范促进村庄美丽建设人人参与。通过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形成尊老敬老的淳朴民风,通过家庭教育公益课堂形成助教助幼的文明乡风,通过最美家庭表彰形成勤劳致富的清廉家风,让更多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沐浴新时代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