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博物馆:将美育进行到底

2023-08-17徐望

世界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卢浮宫美育法国

徐望

2023年是“中法文化年”举办20周年,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也正在全国20多个城市火热启动。值此契机,带领中国读者走进法国的博物馆,了解法国博物馆美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可谓恰逢其时。

法国的艺术博物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手段的美育功能尤为突出。借鉴法国博物馆美育的经验,对于中国建设“博物馆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法国博物馆事业是法国文化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法国是文化艺术高地,其艺术博物馆数量繁多、美不胜收,诸如卢浮宫博物馆、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奥赛博物馆、橘园美术馆、毕加索博物馆、莫奈花园、罗丹博物馆等,都因馆藏艺术杰作而闻名遐迩。法国博物馆善于走“品牌扩张,文化输出”之路,如: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于2019年起与中国的上海西岸美术馆合作开设分馆,名为“上海蓬皮杜艺术中心(西岸馆)”。此前,它已在西班牙马拉、新加坡、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全球多地开设了临展分馆。它不仅输出藏品与展览,同时还举办演艺活动、音乐会、展映项目、艺术讲座、青少年艺术项目等,使其品牌的国际化效应越来越强。卢浮宫博物馆也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建立了首个海外分馆,旨在展示与增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法国博物馆是全球旅游者的游览胜地。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法国博物馆的“创新服务”意识一直很强。秉持“让最广大的公众看藏品”的使命,其所做出的努力包括:改进展览布局,改扩建博物馆,以分流疏导游客;满足游客参观展览及其他多元化需求,如提供更多的展品背景信息,大力发展文创商店,提升餐厅和咖啡馆质量,等等。法国博物馆善于经营,资金来源渠道广泛,面向市场,富于活力。

博物馆教育因其教育素材的广博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实现“五育”(德、智、体、美、劳)共促,全面育人。“博物馆美育”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指博物馆对于社会公众(主要是观众)的审美情操的涵育,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手段。

法国重视博物馆美育,法国公众也对博物馆美育有着强烈需求。去博物馆学习文化、感受艺术,早已成为法国公众的文化习性。在法国这个富有艺术气质的国家,博物馆就如同空气和水一般,是法国人的生存必需品。前两年蔓延全球的疫情使得各个博物馆暂时关闭,由此引发法国公众的不满情绪,对他们来说,商场、机场可以不开,但博物馆一定要开。

对于法国博物馆而言,“观众就是一切,一切为了观众”。观众服务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础,博物馆美育是建立在观众服务基础之上的。在展览服务方面,法国主要博物馆都可提供多语言导览和讲解服务。与国内不同的是,法国博物馆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展览,绝大部分为裸展,带给观众亲近之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法国博物馆具有很强的藏品管理和维护实力。在教育服务方面,法国的每一家博物馆都根据自己的馆藏推出多项面向不同群体的特色教育项目,教育项目的社会化力量投入广且市场化运营程度高。法国教育部门设定每周三下午为小学生、初中生的“自由活动下午”,故而中小学生“包场”博物馆的“星期三现象”令法国教育界和博物馆界引以为豪。在综合服务方面,法国博物馆全面考虑观众的交通、观赏、游览、娱乐、社交、购物、用餐、卫生等多方面需求,注重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创设互动性体验装置、营造博物馆景观、开发博物馆文创、打造博物馆休闲娱乐区等。今天,博物馆的影音放映区、购物区、餐厅和咖啡馆等已经成为法国博物馆的标配;博物馆的健身区、主题酒店、博物馆与酒店联合推出的主题客房等也不断推陈出新。法国博物馆早已不仅仅是文化艺术学习中心,而是成为文化休闲综合体,并被打造为拓展城市功能的重要空间。

法国博物馆注重对于藏品与展览的个性化塑造,避免“千馆一面”,从而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体验。在法国,既有卢浮宫博物馆这样的大型艺术宫殿,有橘园美术馆这样“小而美”的艺术名作展藏之所,又有莫奈花园这样的艺术家故居纪念馆,还有巴黎光影博物馆这样“无物的”新型博物馆,而诸如巴黎时尚博物馆这样的专题艺术博物馆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类型,能够较好地满足与激发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及探索欲望。

法国博物馆注重对博物馆教育相关人才的培养,以提升人才队伍水平及教育服务水平。比如,创立于1882年、由法国文化部和卢浮宫博物馆共建的卢浮宫学院,就是法国专门培养博物馆人才的摇篮,设有各国文明史、各国艺术史、考古与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与教育等学科,100多年来为法国博物馆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门人才。

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圣殿。在疫情暴发之前的几年,该馆年参观人次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是最具人气的博物馆。卢浮宫从皇家宫殿转变为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博物馆,始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当时,路易十六的封建政权被革命者推翻,卢浮宫的管辖权归于革命政府。1793年8月10日,新政府正式宣告卢浮宫开放,意图使其发挥公共艺术教育作用。1981年,法国启动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对卢浮宫博物馆进行改造的“大卢浮宫计划”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历时15年,使展厅空间大大扩展,并调整了展线。2008年,法国文化部再次对“大卢浮宫计划”制定新规划,即“卢浮宫2020规划”,卢浮宫再次整体改扩建,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打造现代博物馆。卢浮宫一次次改造升级,初衷是为了服务观众、教育观众,向全世界的观众传播美与艺术。

近年来,卢浮宫在社会艺术教育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走跨学科路线,比如:与高校合作开展的“青年人的话语权”项目,每周五晚间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从个人专业视角出发,为观众讲解艺术品并开展跨学科艺术讨论。同时,卢浮宫为师生提供艺术史、艺术鉴赏、艺术设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讲座和艺术讲解培训课程。参与活动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卢浮宫青年卡”,便于日常免费入馆。对于学生而言,卢浮宫是他们表达艺术观点的舞台;对于教师而言,卢浮宫成为实践性教育学习的阵地,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卢浮宫而言,此举彰显了该馆的活力与艺术的无限跨界可能性;对于观众而言,与青年学生对话交流,可以启发双方拓展艺术新视界。卢浮宫深受观众欢迎的一项艺术教育项目是“艺术车间”项目:“车间”是一间间约50平方米的房间,内部有工作台、壁架、各种艺术创作工具和丰富的藏品复制品等,车间内的活动集观摩、教授、讨论、动手操作于一体,参与者可以进行混合材料艺术创作、搭建建筑模型、设计和制造器物等,他们的作品可以带回家,也可以留置于“车间”内展示。

总之,卢浮宫无论在展览创办还是在活动创设上,都以观众为中心,以教育为目标,其馆长表示:“对于卢浮宫,最重要的事不是吸引观众,而是善待观众。要使每个观众发现‘属于自己的卢浮宫’。”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是全球最大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因其建筑的现代化工业风格而被喻为“艺术的埃菲尔铁塔”。这座外形酷似炼油厂的博物馆宛如一座储藏大量艺术玩具的游乐园。自1977年建馆以来,该馆收藏的现当代艺术品已经超过10万件。在入口处,该馆通常陈列着奇妙有趣的互动装置艺术品,以烘托其游乐园般的氛围,吸引各个阶层的民众走进来游玩,在游玩中体验艺术。

该馆建造与规划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消除思想大师布尔迪厄所言之“阶层文化隔离”,因此无论在建筑和环境方面,还是在展览与活动主题方面,更多的是与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相融合,不仅有展览,还有影视、音乐、舞蹈、演出;不仅是造型艺术家的展场,也是编导、舞者、演员、学者的聚集地。该馆对于自身的定位,并不是文化中心,而是开放的信息中心,即供所有观众自助式地获得文化艺术信息的场所,信息获取的机会平等性是至为关键的要素。该馆的艺术教育实践具有强烈的剧场风格,不但藏品的陈列展示具有舞台感、戏剧感,馆内常态化的展览主题戏剧活动、藏品派生演艺活动等,更使藏品活了起来,使艺术家、观众、艺术三者如同在一个“剧场”内交流。有业内人士认为,蓬皮杜营造了一座“人的剧场”,使人的艺术创造力在这一场域中迸发。

奥赛博物馆与卢浮宫博物馆隔河(塞纳河)相对,被誉为“欧洲最美博物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艺术品是其主要藏品,尤以印象派艺术藏品著称于世。法国的卢浮宫是古典艺术宫殿,蓬皮杜是现当代艺术乐园,奥赛则是近现代艺术宝库,成为在艺术史上衔接卢浮宫与蓬皮杜的承上启下之所。其由火车站改建而来,是名副其实的通古接今的“艺术火车站”。1986年开馆的奥赛在2009—2011年间经历了一番整修之后,新奥赛的展示效果大大提升,观众体验显著升级:展厅和展线进行了创新布局,改变了程式化的参观印象;展览布光更加讲究,使得艺术品完美呈现;墙面、地面颜色也变得更利于衬托艺术品;观众数量增加了20%却不显拥挤。此后,奥赛根据观众新需求、社会新风潮、时代新科技而不断创新展陈、活动、服务及教育。善于改变、创新进取是这座博物馆的可贵品质,带给观众惊喜是这座博物馆不懈追求的目标。该馆藏品正如在官网上所宣称的那样,是跨越国界、跨越学科的艺术精华集合体。优秀的藏品、精彩的展览,是其很好地发挥社会美育作用的根基;而将造型艺术置于文学、音乐、表演、历史、哲学、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元学科的共存语境之中,是其拓展艺术教育作用的方法。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三大自然史博物馆之一,与卢浮宫博物馆同年开放,素有“自然史的卢浮宫”之称。该馆虽然不是艺术类博物馆,陈列展示却极具艺术性,颇有戏剧张力和舞台效果,对于观众审美情感的激发作用并不亚于艺术品。场馆中央展示陆地动物群的迁徙场面,包括大象、长颈鹿、犀牛、河马等大体积动物,也包括许多小体积动物。整群的动物以游行队伍的姿态呈现,这一场景被称为“长廊意象”,隐喻着“生命的时光长廊”,当观众穿梭其间时,会感觉与这些动物在同一个生命舞台上进行同一场演出。这种舞台式样的展示手法在馆中比比皆是。除了景观式展品的静态陈列,声音、温度、光线等元素也加入进来—动物发出万般叫声,森林中有雨声、草原上有风声、海洋上有涛声、沙漠中有温感,光线精准地模仿从日出到黄昏的不断变化……营造出富于诗意的沉浸式审美情境。所有的生物标本都被当作艺术品来展示,在情境与氛围的营造下,激发观众的无限想象,直接带给观众巨大的審美享受。

观众至上,以服务为本位

基于“观众至上”的服务理念,法国博物馆尽其所能地优化与细化服务,因而形成了观众吸引力与参观黏性。由于越来越多的观众被吸引前来,博物馆才拥有了更多的教育对象,也才有了发挥社会教育与美育职能的更大空间。显然,观众至上、服务为本,是值得国内博物馆学习的第一点。

第一,博物馆要持续优化服务,成为观众的参观引发器,吸引观众“走进来、常进来、融进来”。博物馆能为观众提供的服务十分多元,展览与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此外还必然涵盖着信息发布与传播、文创开发与销售、卫生与安全保障、餐饮与休息区域供给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可以说,本质上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一切面向公众的展示和活动都是服务。无疑,优化服务对于博物馆吸引观众极为重要。一要优化使观众“走进来”的服务,如全媒体传播博物馆信息资讯;专配到馆交通服务(如专线巴士);改进无障碍服务;完善母婴服务、儿童服务;提升多语言服务水准等。二要优化使观众“常进来”的服务,这包括使展览与服务常变常新,不断推出面向特定人群的展览与活动,以及提升诸如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服务,如推出特色美食。三要优化使观众“融进来”的服务,要大力提升导览水准,简化展览文本,使之尽量简明易懂,力求使每一位观众都能对博物馆文化艺术有所理解;要大力推动馆校、馆企、馆家、馆社(与社区)、馆团(与社团)等文化融合;要加大博物馆服务周边居民生活所需以及与居民生活融合的力度,如开辟儿童游乐、休闲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等。

第二,博物馆要持续优化服务,成为观众的学习启发器,引导观众“多探索、多参与、多表达”。国内博物馆的大部分观众在当前还未形成主动探索、深度参与、积极表达的参观习性,是接受型参观者而非探索型学习者。如何引导观众从前者转型为后者,是需要国内博物馆长期思考研究的课题。借鉴国外经验,可行性路径有:在人工讲解中多设置与观众问答与互动的环节;创新展览导览形式,以“探索游戏”“剧本杀”“学习单”等形式引导观众展开趣味探索性参观;在展览中增加可供观众动手操作的、体验性强的互动装置;注重展览评论中的观众评论,对观众话语权给予肯定,设置观众代表对话策展人的项目;强化博物馆文化的全媒体传播,建设新媒体观众意见表达与传播平台。

第三,博物馆要持续优化服务,成为观众的美感激发器,促进观众学文化、学艺术、学审美。尽管博物馆本身并不具备狭义的艺术教育职能,即并不负有传授观众艺术技艺的职能,却可以对观众进行广义的艺术教育,即美育。这是因为博物馆一般都藏有大量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的藏品,这些藏品即便不是纯艺术品(书画、雕塑等),也是工艺品或实用艺术品(如青铜器、瓷器、漆器、服饰等)。博物馆的藏品体系决定了博物馆能够助益观众获得审美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而言,他们往往不会对博物馆所展览或局部展现的艺术史与工艺美术史获得知识性的认识,却必然能够获得审美愉悦感。因此博物馆要力求各方面尽善尽美,以增强观众的审美愉悦感,并且通过遴选艺术精品作为展品、精心陈设展览等环节,间接地提升观众的审美品位。而对于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博物馆既要促进其更进一步了解艺术史、工艺美术史,又要引发其对某一门艺术技艺产生学习兴趣。可以说,博物馆美育就是要引导观众学审美,引领观众感知美。

更新理念,以美育为要务

通过审视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可以发现,它们以教育职能为主导职能,展览、活动等都围绕着教育目标而展开;并且以艺术博物馆为最繁盛,社会美育效能显著。相比之下,中国博物馆长期以来以展览宣传为主要职能,存在“重展不重教”的问题,且美育职能不够显化。因此,更新理念、以美育为要务,是法国博物馆带给国内博物馆的又一点经验。更新理念,即树立“重展更重教”的理念,使教育职能切实成为核心职能,使“热展”更多地与“优教”结合—即便没有“热展”也有“优教”,从而使短效的观展人气转化为长效的参与黏性。而以美育为要务,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美育重要且具有特殊性的功能。

第一,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情感润泽功能。在学理逻辑上,美育与美学相关联;在教育实践中,美育是“五育”的一方面。“美学”原意即“感觉学”,该名词出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1735)。因而,在理论上,高度关联美学的美育实质为感性教育,主要用以培育人的审美情感。席勒作为世界上首位提出“美育”概念、阐释美育理论、提倡以美育改造人与社会的哲学家,明确地界定了美育为情感教育。中国的美育奠基者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1930)中对“美育”所下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在中外学界,美育被普遍认为是审美情感的陶育。在审美与美育活动中,情感是联结审美主客体的纽带,“移情”是主体获得艺术感染、文化熏浸、美感陶冶的主要方式。可以说,博物馆美育的宗旨就是润泽观众的情感。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则无论何种类型的博物馆都应追求美感传导,以美感润泽观众的情感。

第二,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美育的教育中介功能。在法国这个艺术之国,艺术类博物馆是其最主要的博物馆类型。而在中国并非如此,此种客观情形的形成有政治与历史的因素,短期内不会转变。因此,要强化中国博物馆的美育职能,就要在非艺术类博物馆中渗透式地发挥与彰显美育的教育中介功能,即非艺术类博物馆应以艺术为媒介素材和传达手段,以美的感觉为中介,促进各方面教育的实施;要善于以富于形象性、情感性的艺术对抽象的历史文化进行演绎,为科学技术注入美感,增强各类展览与活动的艺术感染力;要用艺术化的手段办展和育人。

第三,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美育对创造力的激发功能。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第一手段的美育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并且,在艺术创造之外,审美(欣赏)也不是被动的艺术接受活动,而是主体投入自身个性、情感、价值观、想象、联想等创造力的活动。创造力不但成就了艺术家,生产了艺术作品,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也激活了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赋予了艺术作品无穷无尽的阐释可能性,生成了无限化的意义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强化美育职能的博物馆,要通过美育激发观众的创造力,如在展览中融入表演艺术,以音乐、舞蹈、戏剧等注解展览,激发想象;开展跨艺术门类的研学活动;设立随处可见的“艺术工坊”等。

快乐教育,以休闲为路径

法国博物馆具有浓郁的休闲意味。博物馆的休闲化、娱乐化不但不会弱化博物馆的文化属性,反而因为观众从中获得了舒适的参观体验,而使得美与艺术被更加快乐地传播与接受,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世界上第一部美育理论著作《美育书简》(1795)中,“美育之父”席勒以“游戏冲动”来表述审美与艺术冲动—人类的审美与艺术活动具有游戏属性。寓教于乐,是美育的实施特性。对于博物馆美育而言,快乐教育,以休闲为路径,才能使博物馆的美与艺术深入人心。现实当中,很多博物馆的休闲意味也正越来越浓。

第一,进一步使博物馆的发展融入现代休闲产业发展进程中。在公众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日益提升的今天,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休闲产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在休闲活动中获得愉悦。休闲产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最高,门类繁杂、产业链长且具有产业跨度大、行业融合度高的特点,是典型的横向产业、复合型产业。尽管中国的博物馆被定性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单位属性为文化事业单位,根本上并不存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性职能,但事实上,博物馆提供了供社会公众休闲的文化空间及休闲性的教育,开发了文创产品,助推了文旅融合等。显然,博物馆事业与当今休闲产业的融合是客观进程与大势所趋。

第二,进一步让博物馆的发展助推建设性的休闲生活的开展。闲与忙相对,闲使人摆脱“心亡”(“身为形役,心为物累”)的状态,获得愉悦的心情,发展愉悦的身心,这是一种美好的生存样态。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的核心观点是:闲暇是一种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它不是休息休止、无所事事,也不是安逸怠惰甚或“娱乐至死”,而是劳作的目的和一种文化创造的能力。只有有了闲暇,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创造更丰美的文化果实。因而,闲暇是文化的基础,是主体自由选择参与建设性事务,以充分陶冶情操、培养志趣、发展潜能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样式。由休闲的文化意义看博物馆助推建设性休闲生活的开展,可以发现,博物馆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包括且不限于这些途径:增强展览与活动的休闲娱乐性;开辟更多与居民生活深度融合的休闲空间(如休闲读书空间、休闲健身空间、亲子休闲空间等);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策划博物馆文旅项目等。

第三,进一步使博物馆的发展助力审美化的休闲样态生长。休闲有多种样态,“美的休闲”是其中一种,其致力于探索、创造和享受休闲的美,是生活审美化的外化和审美生活化的内化,能够提升休闲品质与人生幸福感。王国维的《人间嗜好之研究》(1907)是一篇有着审美化休闲寓意的文章,提出了“嗜好”这一休闲活动,并探讨其与“生活之欲”“势力之欲”两者的关系,明确了“嗜好”的产生在于“势力有余”;还借鉴了席勒的“剩余精力说”与“游戏冲动说”来说明艺术类嗜好“渊源之存于剩余之势力”。而在此前的《去毒篇》(1906)中,他就已明确地表达了须以休闲遣兴(“感情上之疾病,非以感情治之不可。必使其闲暇之时心有所寄,而后能得以自遣”),并以审美化的“高尚之嗜好”慰藉“空虚之苦痛”,以防止和取代“卑劣之嗜好”的观点。可见,休闲样态有美雅与劣俗的高下之别。发展内容健康、格调高尚的“美的休闲”,对于高尚的文化习性之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具有文化休闲场馆的属性,要通过美的环境、美的艺术进一步助力审美化的休闲样态的生长。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元融通视域下的新时代文化消费研究”(22BH143);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22YB08)。

猜你喜欢

卢浮宫美育法国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法国(三)
法国(一)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