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筑梦乡村振兴
2023-08-17施雯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嘉定区代表处
文、图|施雯雁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嘉定区代表处
李大钊先生说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在海拔将近 4000米的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有一处“美景”,是一群鲜活而满怀激情的学子,他们的认真努力铸就色彩斑斓的如画风景,他们的钻研刻苦汇成祖国振兴之歌。
清晨,天还未亮,学子们从睡梦中醒来,不分酷暑严寒,经过紧张而短暂的洗漱,他们步履匆匆,直奔操场和教室。此刻,教学楼的灯光亮起,学生们身着藏袍手握课本,朗朗的读书声也随之响起。放眼望去,少年们那清澈的眸光,散发着坚定而刚强的信念—为振兴家乡而读书。
青春之我,回乡筑梦
她正在教室内认真缝制,旁边是她的画稿,这份画稿上记录着她3个月的成长,从一开始只会简单地画几笔,到现在能够熟练地将精美的图案呈现在衣服上,为之后的民族服装展做准备。她是服装设计班的学生,与她一起的还有一群志在将自己民族的服饰发扬光大的青年们。这群正在为自己第一次民族服装展努力的青年在小卓老师的教授下,从创作设计(包括款式设计、色彩设计、材料设计、服饰配件设计等)学习,到打版,再到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工艺设计(包括缝纫、裁剪、熨烫、包装等),短短时日凭借着从小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对民族服饰的喜爱,结合流行服装设计特色融入非遗技艺,一次又一次地升级技能,用手中的针线织就美好未来。
小卓本是从此校毕业的学生,她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深深的热爱,喜欢服装设计的她觉得要想让民族服饰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出去,学习更多。于是她向学校申请去大城市深造学习的机会。她的请求被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了解到,经多方联系后,小卓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完成了本科学业。毕业后,她拒绝了高薪的就业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母校,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她将自己所学带回学校以教师之职传道授业解惑,以回归学子之名带领学生为振兴乡村而努力。这所学校便是多杰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面向果洛以及周边各地的少数民族家庭、孤儿、单亲、残疾学生开放,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是其应然之责。学校积极主动整合教学科研资源、社会组织公益资源,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向乡村倾斜,培养造就了一支懂乡村、爱家乡、肯努力的人才队伍。学校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适龄青少年接受优质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为当地牧民根植应该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通过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引导作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之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01 返校教学的教师(左一)
青春之我,赓续文脉
据悉,学校成立至今,共有5000多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培养出了一批唐卡艺术、歌舞、藏医药等领域的专业型人才。这所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学校,是一所多民族学校,有着民族多样化、语言多种化、文化特色显著的特点。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与多地社会组织携手开展多种特色文化教育,不仅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也推动地域文化特色发展。
走进绘画教室,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地为了参加民族唐卡艺术画展做着准备。唐卡艺术画是青海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是精湛的技艺和美学的呈现,更是当地人民信仰与生活的体现。我们所到的绘画教室中,学生们正用画笔勾勒着家乡的战神故事,用鲜艳的色彩描绘着心中的梦。这一刻,在他们身边,时间静止,他们用画笔带我们进入到民族文化之境。
现如今,学生们可以凭借其成熟的唐卡作品宣传家乡的文化历史,也将部分卖画所得收入捐给学校用以购买颜料,他们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也能为赓续文脉而努力读书。
走入第二间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的书法文具,教室中央设有一块屏幕,是来自社会组织捐助的数字设备,用于帮助学生们通过互联网与来自远方的师生们共同交流学习。
在学校的绘画教室,还有一群正在为七一活动做着准备的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非遗掐丝珐琅与民族文化特色相结合,用金属丝勾线,再将珐琅釉料一点点地铲到图案框架内。学生们以他们自幼从大自然感悟的色彩,绘成一心向党爱国的美好蓝图。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因为热爱自己的家乡,所以才能通过这些非遗的手工艺绘制出一幅幅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讲述一个个乡村振兴的故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传统乡村文化中仍具有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的文化因子进行挖掘、传承与弘扬。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也让这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02 民族服装设计成果校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