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区间排水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2023-08-17殷晓妮,薛玉静,黄云峰等
1 引言
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1]第12.1.5 条要求隧道工程中漏水的平均渗漏量应不大于0.05 L/(m2·d),任意100 m2防水面积渗漏量应不大于0.15 L/ (m2·d);《地铁设计规范》第28.3.3 条要求地下区间隧道消火栓给水系统用水量为10 L/s;火灾延续时间,消火栓系统按2 h 计算。因此,区间排水泵设计流量一般在45 m3/h 左右,集水池有效容积不得小于最大一台排水泵15~20 min 的出水量。
主排水泵站设在区间线路坡度最低点[2],传统地下区间排水方式结合区间联络通道设置区间废水泵房, 但由于部分区间联络通道下方为铁路等不利条件,无法下沉,无法结合联络通道设置区间主废水泵站,针对此种情况,区间泵房位置结合道床设置内置泵站,下面就这两种方式展开探讨。
2 传统排水方式
主排水泵站设在区间线路坡度最低点, 区间废水泵房结合区间联络通道设置,线路排水沟下设置沉砂坑,沉沙坑内预埋两根球墨铸铁管,球墨铸铁管以1%坡向废水池。 实际运行中,出现过区间杂物进入集水池,破坏水泵的案例,因此,排水沟、排水管及轨道水坑等进入废水池前均建议设置排水。
泵房内设置两台潜水泵,单泵流量Q=45 m3/h,废水池总深度为2.5~3.0 m,有效水深为1.0~1.3 m,有效容积为7~8 m3。 扬水管沿隧道侧壁敷设, 压力废水接至附近区间风井或车站出户,最终接市政排水管网。 详见图1。
图1 剖面图(单位:mm)
区间联络通道本身位于区间结构底层, 利用联络通道设置水泵房,集水池设置在联络通道下方,总水深2.5~3 m,对于结构专业来说,集水池施工需提前对地下水进行处理,采用降水或止水方案,若降水或止水措施达不到目标要求,则施工风险极大。 集水池偏小可能造成渗水散排至行车线路并且影响行车安全,集水池偏大会增加工程造价,因此,应根据工程合理的选择集水池大小。
潜水泵平时一用一备[3],必要时依据液位两台同时使用。
3 普通内置泵站排水方式
联络通道处穿高铁或不良地质特殊情况下, 结构无法下沉,因此,在道床下设置废水池,废水池内设置内置排水泵站。
废水池范围道床采用短枕式整体道床, 两股钢轨道床分离,为增加道床稳定性,两侧道床之间每间隔一段距离设置横撑。 废水池上设置钢盖板,盖板与道床顶面齐平。
废水池内设置3 台低吸排水泵,受废水池深度限制,潜污泵本体高度及自动耦合安装高度均小于650 mm,停泵水位不得高于坑底250 mm,潜污泵需配备电机自冷却系统,防止电机过热易损。 水泵每小时允许启动次数不小于20 次,整机使用寿命应不小于20 年,对于水泵性能要求较高。
排水泵两用一备,平时轮换运行,火灾时可3 台泵同时运行。 水泵在道床集水坑内分散布置,固定安装,每台水泵扬水管及反冲洗管均需要在道床上预留管槽。扬水管合并后沿区间隧道外侧接入车站或区间。为了保证行车限界安全,低吸泵安装时高度不应超过道床面。 水泵控制柜安装在区间隧道外侧。
单泵流量Q=20 m3/h,废水池有效容积约为5 m3,由于废水池位于道床下设置,深度受到制约,可通过加大废水池面积来满足有效容积的需求。
4 钢槽内置排水泵站方式
内置泵站如图2 所示。 以轨道结构为双块式轨枕整体道床为例,北京新机场线采用该方式。
图2 内置泵站
道床设置两侧水沟, 泵房与普通地段相接处设置横沟,将两侧废水汇入内置式泵房中心水槽。 采用普通内置泵站面临下列问题:(1)道床中部需开足够大水槽,将轨道结构切割为左、右两部分,轨道整体性和稳定性不易保证;(2)盾构管片和道床混凝土为不同时期浇筑,二者之间存在冷缝,水进入二者间空隙可能造成道床剥离;(3)需预留专业接口,满足水泵正常安装需要;(4)需将钢轨、扣件等易腐蚀部件与水槽隔离开,同时保证疏散功能;(5)需减少铁屑等杂物进入排水沟及集水池。
采用钢槽内置泵站可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如下。
1)采用预制轨道板,左、右两个道床块底部设置连接,盾构管片与道床之间设连接筋,提高轨道整体性和稳定性。
2)水槽防水采用钢槽。 为避免水槽中积水沿混凝土裂纹进入道床结构,采用304 不锈钢钢槽(厚4 mm)作为浇筑底座混凝土模板,浇筑完成后不再取出。 钢槽四周设置钢筋,加强与底座连接。 为提高防渗能力,底座可提高混凝土等级或采用防渗混凝土。
为消除道床与盾构管片之间空隙,避免道床离缝、剥离,加强管片和道床之间连接,在盾构管片内植筋。
3)板间设置板缝以满足水泵排水管、电缆等安装。 水泵安装在水槽内,其排水管、电缆等需要过轨,轨道预留实施条件。预制板之间可预留宽150 mm、深200 mm 板缝,相应位置处底座同样开槽。 水泵排水管、电缆等可通过板缝过轨以满足安装条件。
4)预制轨道板上设置盖板。 预制轨道板相邻两横梁上设置盖板,将水槽与轨道上部钢轨、扣件等容易锈蚀部件隔离,兼顾疏散功能。 预制轨道板横梁相应位置预留套管,盖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轨道板横梁上。
水泵高出轨道板表面,该处盖板需设计成U 形,保证盖板下水泵的安装空间。
5 应用比较
在对区间排水系统应用情况调研基础上, 将上述排水系统各方面性能进行比较归纳,见表1。
表1 3 种排水方式情况表
传统排水方式应用较广泛, 技术相对成熟, 设备性能稳定,易于运营维护;设备投资适中;但对于土建影响较大,废水池埋深较大。
区间内置排水泵站应用较少。 内置式泵房具有风险小、工期短等优势,但同时又存在诸多问题。(1)水泵位于道床下方,运营期间水泵故障无法维护检修,检修条件较差[4]。(2)道床下方集水坑面积较大,环境潮湿,对轨道及扣件防腐要求高。 (3)泵站有效容积偏小,消防及爆管时集水池调蓄能力减小,容易造成水淹现象。 (4)道床下方设置废水池深度受限,常规水泵无法满足水泵启、停水位需求,即使选择低吸泵,水位较浅,水泵频繁启动,设备寿命有限,定期要更换设备等。 (5)低吸泵投资明显高于常规水泵,道床下水泵数量多,单价高,多为进口泵。
6 结论
通过以上对比,传统排水方式水池有效容积较大,后期运营维护简单,对道床无影响;普通内置泵站排水方式水池有效容积较小,后期运营维护困难,水泵性能要求高、对道床影响较大。 钢槽内置泵站排水方式与上述两种排水方式相比,减少了对道床的影响,维护工作量相对来说减少,对水泵性能要求高。 在类似工况的项目上推荐采用。 并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优化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