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条件下条石堤防水毁修复及加固设计
2023-08-17郭海鸥
1 引言
20 世纪80~90 年代,我国工程建设原材料匮乏、建设技术水平有限、经济水平不高,浆砌条石挡墙具有施工工序简单、建设工期短、工程造价低等特点,因此城市河道防洪工程建设广泛采用浆砌条石挡墙作为堤防[1]。但受浆砌石挡墙所用材料限制及后期管理维护不到位等原因, 条石挡墙都出现了不用程度的病害,如勾缝砂浆脱落、墙体开裂及垮塌、墙背填土塌陷等现象[2]。 浆砌条石挡墙处于病害中运行,严重影响了堤防的安全及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更多的市政道路、构筑物及其他配套设施沿河建设完成, 病害条石挡墙安全问题愈发突出。 现阶段,对浆砌条石堤防进行检测、加固、水毁修复,面临重要挑战[3]。本文通过对条石挡墙水毁原因及常见处理措施进行总结, 并运用于成都天府新区洗瓦堰浆砌条石堤防水毁修复及加固设计。
2 条石堤防病害分析
1)墙背填土高度增加,条石荷载增加,堤防强度及稳定性不满足要求。
由于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致使挡墙墙背填土高度与原设计不一致,使堤防处于稳定~欠稳定状态。
2)条石风化,砂浆强度降低。浆砌条石堤防采用MU30 石材与M10 砂浆进行组合。 浆砌条石堤防迎水面受河道水位常年陡涨陡落的影响,条石表面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极易风化、脱落,石材强度及砂浆黏结强度下降。
3)冲刷严重,墙体失稳。 随着城市快速开发建设,改变了河道原汇水区域的下垫面,造成河道行洪流量及流速增大,河道的冲刷深度增加, 致使原堤防的埋深不满足河道冲刷深度要求,进而出现堤防悬空、失稳等安全问题。
4)堤防排水孔失效,堤防土压力增大。 堤防排水孔可以有效降低墙背水压力,保证堤防的安全性。 堤防的排水孔因墙背反滤层失效,致使排水孔堵塞,墙背地下水无法及时排出,使得墙背水压力聚增,堤防的受力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堤防极易发生滑动破坏、倾覆破坏。
5)各种配套管线沿河前后实施,多次土体扰动,改变土体参数,难以满足堤防要求。
3 处理措施
城市条石堤防建设历史悠久,为保证堤防使用安全,需多方共同发力,在做好技术检测、加固和修复的基础上,需管理部门加强河道管护,严格审批。 常见方法主要有拆除重建、注浆加固、河道内支挡加固等方法。
3.1 拆除重建
拆除变形及垮塌段堤防,新建生态或混凝土堤防。 主要适用于堤防两侧宽阔, 建设条件良好, 无制约构筑物存在的情况。 常见结构主要有重力式挡墙、悬臂式挡墙、衡重式挡墙及U 形墙等,堤防结构形式优劣分析见表1。
表1 堤防结构形式优劣分析表
3.2 注浆加固
注浆加固主要用于墙体及墙背注浆加固和地基注浆加固。
墙体注浆加固:主要用于条石错缝,但条石强度仍满足使用的情况。 通过高压注高强度水泥浆对条石错缝进行加固,以实现条石之间良好黏结,提高条石挡墙抗剪。
墙背注浆: 通过对墙背土体进行注浆, 提高土体自稳能力,改善土体参数以减少土体对挡墙的土压力。
墙基注浆: 主要适用于挡墙基础土体长期水浸泡导致地基承载力降低, 或因冲刷导致条石挡墙不均匀沉降和失稳情况。 通过基础注浆改善土体参数,提高地基承载力及抗冲刷能力,以实现墙体稳定。
3.3 内衬加固
在满足行洪的基础上进行河道内衬加固, 加固方式可采用U 形墙槽、桩板墙、锚板墙等对行洪影响较小的结构形式进行加固。
4 工程概况
天府新区是四川省下辖国家级新区, 新区发展全面践行公园城市理念。 设区以来, 天府新区一致致力于公园城市建设,基于河道在保证水安全、水环境的基础上,提取文化元素,提升水景观。
洗瓦堰广福桥至沈阳路段现状洗瓦堰, 现状长度约1 340 m,河道宽度18~20 m(规划河宽20 m)。 原设计墙身采用重力式条石挡墙,墙基采用C20 埋石混凝土,墙高3.5 m,堤顶至小区或市政道路坡高约3~4 m,按照不陡于1∶2 放坡进行衔接。 但现状经复核,条石堤防高约3.5 m,堤顶至小区或市政道路坡高4~8 m, 坡度为1∶1~1∶1.5, 坡度及坡高均高于原设计。 据调查,明渠段现状堤防2018—2020 年期间出现较为严重的垮塌现象。垮塌段全长约435 m,其中河道左岸垮塌6 段,长度约230 m;河道右岸垮塌2 段,长度约205 m。 结合现场踏勘及检测情况,现状堤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条石及砂浆强度降低、砌体变形错缝、勾缝砂浆剥落、冲刷严重等因素致使堤防垮塌。 范围内现状垮塌段较多,且沿河铺设较多重要管线,如石油、燃气及电力等能源管线,雨、污配套管线。 若继续出现垮塌,将严重影响小区安全及市政道路、管线等的正常运行。
原堤防设计:挡墙原设计为重力式浆砌条石挡墙,墙背坡率1∶0.5,墙高3.5 m。 底板采用干砌青条石,厚0.3 m,每5 m设0.6 m 宽浆砌条石加强带。 边墙底宽3.2 m,顶宽0.8 m,底板设宽0.5 m、高0.7 m 齿墙。 底板采用1 m 厚C20 埋石混凝土基础, 设计底板高程以上采用M7.5 水泥砂浆衬砌条石,并对河床进行30 cm 条石干砌处理。
堤防检测:据现场检测单位检测,砂浆强度低于M5;常年浸水,强度降低。
工程地质:(1)地形地貌:项目位于天府新区,近锦江。 两岸河堤为条石河堤,河堤顶标高464.42~466.87 m,河堤高度2.6~4.7 m。 河堤上部为河堤边坡,坡顶标高468.50~472.50 m,河堤边坡高度3.5~7.2 m。 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主要为岷江水系Ⅰ级阶地,地貌相对简单,微地貌不发育。 (2)地质构造: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 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 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 项目离工程区较近的构造为苏码头背斜及李红塘逆断层 (发育于背斜轴部附近),工程区位于苏码头背斜南东翼,距李红塘断层直线距离约4 km。 (3)场地地震效应: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0.45 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地层岩性:据地勘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及白垩系灌口组泥质砂岩(K1-2j)。填土层主要为杂填土和素填土,回填时间较短,约3~4 年,欠固结,厚约7~10 m。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1)粉质黏土:灰黄色,软塑为主,湿,含铁、锰质氧化物及其斑痕,分布较连续。(2)卵石:黄灰、灰色,一般粒径4~9 cm,部分粒径大于12 cm,卵石含量约55%~80%,卵石以弱风化为主,地性较好。 白垩系灌口组泥质砂岩:泥质砂岩。 (3)强风化砾岩:灰色,砾状、块状结构,由卵石及砾石组成,磨圆较好。 以泥质胶结为主,局部为钙质胶结。 基岩裂隙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较完整。堤背地质多为填土,地性较差。
管线:沿线主要有市政基础配套管线、高压输气管线、电力隧道、架空通信线、架空电力线及其他特殊管线。 管线众多,据堤背较近,管线保护要求高,不具备开挖实施条件。 其分布范围详见表2。
表2 堤防沿线现状管线基本情况一览表
本项目经多次与政府管理部门、 建设业主单位及管线产权单位对接,在满足各管线的保护需求的前提下,确定最终建设方案: 左岸采用桩板墙及锚板墙对现状条石挡墙进行加固及恢复,避免开挖对现状挡墙、管线、线塔及市政道路的影响。实施方案:(1)桩板墙:采用C30 桩板墙作为堤防主体结构,承担坡体土压力。 桩径1.2 m, 桩中心间距4 m, 挡土板厚度为0.3 m,冠梁1.4 m×1.0 m。桩基下部采用钢护筒进行护壁,避免塌落。 桩基上部采用钢模板施工,以保证桩基光滑满足景观需求。 上部桩基实施后进行挡土板施工,并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填充。 (2)锚板墙:用于末端堤岸为基岩段,侧向土压力小,主要采用锚板墙进行坡岸加固,防冲蚀、冲刷造成岸坡失稳。 施工前,清理现场岸坡基岩面,设置50 cm 厚锚板,采用土钉进行锚固。 对现状条石挡墙进行锚杆施工,锚杆跳位施工,待锚杆施工完成后,增设泄水孔,并预埋PVC 排水管。 利用现状条石挡墙作为模板,绑扎钢筋并进行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