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凉捧出高端肉牛品牌

2023-08-17李芳芳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平凉市红牛养牛

|文/李芳芳

一场透雨过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寨河乡鄢铺村的空气格外清新。趁着天气晴好,村民兰春秀连忙到村上新建的牛棚喂他的“宝贝们”。兰春秀是平凉市数十万“赶着红牛奔小康”群众中的典型代表。自2018年脱贫后,他趁着红牛产业扶持政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喂养技术,每年至少能收入五六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现在养了42头牛,力争两年后,把老院子翻修了,再买一辆小轿车。”兰春秀眼中充满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因牛脱贫、因牛致富。平凉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扣“优质牛、高端肉”定位,以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夯基础、育良种、延链条、强龙头、创品牌、聚集群,平凉红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97.62万头、41.42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8.7亿元。

机制创新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平凉是全国农区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草畜产业是多年来平凉的主导产业之一。从根本入手,平凉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体系建设、人才、技术、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今年,平凉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立足当下产业发展现状,对扩繁增量、品牌营销等12个环节给予了重点扶持。制定《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6年)》,进一步明晰了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个个政策文件,厘清了发展思路,破除了瓶颈障碍,打通了难点堵点,也坚定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信心,为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能。

张永乾是华亭市东华镇裕光村的“牛状元”,从最初的6头牛到现在发展到60头牛,从最初单打独斗,到现在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发了“牛财”。

“2015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我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买了6头牛,开始发展起了牛产业。随后政府又帮修牛棚、发放能繁母牛补贴,这两年又推出了‘红牛贷’,在政策支持下,我一步步扩大了养殖规模,过上了好日子,党的政策真是好得没法说。”说起这些年平凉市在红牛产业发展领域倾注的心血,张永乾赞不绝口。

张永乾不是个例。为解决企业和群众产业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平凉市积极探索金融扶持政策,推出“小额担保贷”“特色产业工程贷”“红牛贷”等金融产品,大力推行“免担保、低利率”红牛活体抵押贷款等融资模式,有力破除了产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让钱不再成为群众、企业产业发展上的“拦路虎”。各县(市、区)也均出台了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金促进牛产业发展。据了解,今年以来,平凉市共融通金融资金6亿多元,全力护航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小群体、大规模。近年来,平凉市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扎实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培育了一批存栏万头以上的产业强镇、存栏千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村、存栏百头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存栏十头以上的养牛大户。

走进崆峒区寨河乡鄢铺村,一座座现代化标准肉牛养殖棚格外醒目。鄢铺村是纯回民村,素有养牛传统,是崆峒区发展势头较为迅猛的千头养牛专业村。

曾经,由于耕地保护政策的收紧,群众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没有土地修建牛棚。乡村两级统一规划,集中养殖,利用2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又整合其他资金修建了鄢铺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小区,为群众更好发展牛产业添了一把“牛”劲。养殖小区自去年9月建成后,目前已存栏430头。

“我们一共修了13栋暖棚,配套了饲草棚、青贮池、看管房、防疫室和视频监控,设计存栏500头。在项目设计时,结合不同农户的需要,分别建设了大、中、小3种规格暖棚供养殖户选择,目前有13户群众在小区养殖。”鄢铺村党支部书记华健介绍,项目建成后,村上坚持“场区既要建得好,牛也要养得好”的原则,建立了党建引领、农社联建、资产共享、集中管理、分户经营、联农带农、托底分红、集体收益“八位一体”运营模式,确保形成的扶贫固定资产权属清晰、工程质量符合标准、养殖户能赚钱、村集体能收益。同时,村集体合作社在购买、喂养、防疫、销售各环节,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指导服务,帮助提高养殖收益。

崇信县窑洞养牛是践行“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思路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该县把窑洞养牛作为打造平凉红牛核心区的创新举措,依托黄土高原土层厚、县内废弃窑洞多等有利条件,对废弃窑洞进行改造利用,建成平头沟——姚洼、马家沟——沟老等7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累计改造废弃窑洞1701孔,饲养红牛5000多头。

在这一模式的引领带动下,平凉市灵台县朝那镇、梁原乡,崆峒区大寨乡等地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展窑洞养牛。

“去年8月份,乡政府修成窑洞养牛生产基地后,我就入驻到了基地,平凉红牛产业链联盟还帮我贷了100万元平凉红牛贷,进一步增强了我发展乡村产业的信心。”崆峒区大寨乡雷雨马党总支书记吴春刚说。

目前,平凉市养殖规模持续扩张,共培育万头养牛乡镇13个、创建千头养牛专业村44个,抓建百头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9个、窑洞养牛示范带7个,扶持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68万户,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以项目建设推动全链式发展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和载体。平凉市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近两年全市共谋划实施重点项目97个,投入财政衔接、产业集群等各类项目资金14.8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0.6亿元,建成静宁昊康万头牛场、平凉红牛交易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

宽阔整洁的牛舍、配套完备的功能区、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静宁县昊康牧业,沿着木质的参观长廊一路参观,一座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尽收眼底。

在千头牛场基础上,静宁县通过“归雁工程”招商引进隆德县方圆养殖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了二期工程。该项目占地面积124亩,总投资1.25亿元,规划建设了办公管理区、辅助生产区、规模养殖区、粪污处理区、防疫绿化隔离带、科技服务中心、智慧牛业运行中心“四区一带两中心”功能区域,配套清粪车、撒料车、搅拌机、装载机、清扫车、恒温饮水机、按摩刷、音乐定时播放器、运动场等设施,一改以往传统养牛场的面貌,实现了养殖环节全机械化作业。

企业饲养平凉红牛优质基础母牛,开展冻配改良服务,为农户选购优质基础母牛提供了“活水源头”。同时,引进肉牛屠宰及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平凉红牛产业由农户到基地、由基地到屠宰加工的突破,延伸了产业链条,也解决了全县肉牛屠宰及精深加工不全的短板弱项。

“项目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联农带农的发展机制,带动周边村社群众扩大养殖规模,提升饲喂水平,增加养殖收入。”静宁县畜牧兽医中心工作人员杨永强介绍,近1个月,受养殖基地建设的影响带动,仅七里村就新发展专业养殖合作社1家,计划养牛30头;增加养殖户28户,净增存栏量46头。“今年,界石铺镇计划完成养牛净增量7000头,力争全镇牛饲养量突破20000头,实现牛产业强镇建设目标。”

招商引资马不停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高效服务保障全程。据了解,着眼延链补链,平凉市全力招大引强,先后引进28个项目落地建设。今年共谋划实施4大类63个项目,目前已开工49个,完成投资3.7亿元;洽谈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9个,目前落地建设17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个,静宁县锡航农业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庄浪县5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等项目进展顺利。

科技赋能合力攻关品种培育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平凉红牛”被作为能够对标“日本和牛”的民族肉牛品种来培育。2022年平凉红牛被列入全国64个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计划,平凉红牛育种工作被纳入到“国家盘子”。

近年来,平凉市积极保护利用平凉红牛这一优质种质资源,引进国家牛遗传育种首席科学家李俊雅团队和省农科院吴建平团队联合开展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中国农科院在平凉建立了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新品种培育迈入“快车道”。目前已遴选平凉红牛育种群3000头、核心群420头,为所有育种群基础母牛佩戴了电子耳标,并接入平凉红牛信息平台,为育种群管理提供现代信息化支撑,当前正在有序推进基因测序、遗传标记选择、生产性能测定等各项工作。

业广惟勤、功崇惟志。今年,平凉市抢抓“平凉红牛”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的机遇,制定了《“平凉红牛”品牌精品培育实施方案(2023—2025年)》。扶持培育“旭康”“伊顺祥”“凯沣”“伊通亮”“愣娃”等系列牛肉食品和“景兴”“金江”牛骨髓油茶以及“中肽”系列保健品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研发和生产平凉红牛肉制品、骨制品、保健品等6大系列100多种产品,注册牛肉类商标68个。同时,多方提升品牌影响,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培育60多家销售网点,6家品鉴体验店,今年一季度,在上海、西安、兰州各开设1家。

聚沙成塔、串珠成链、集群建设。当前,平凉红牛产业版图迈上了“提质扩容”的快车道,正以产业的全方位升级,奋力擘画平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平凉市红牛养牛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平凉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红牛垫了赔偿金
红牛、黑牛和黄牛
红牛创业能量加油站:激活未来一切创业能量
平凉市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探索养牛模式 打造养牛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