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轩,见证中美文化交流

2023-08-17何雁

友声 2023年2期
关键词:网师园大都会苏州园林

何雁

2018年秋,我第一次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二楼亚洲艺术馆,只见一道月洞门由石狮子守护,砖细门额篆刻“探幽”二字。步入门内,穿过幽暗前厅,在咫尺之地,惊现一处精巧苏州园林!

有一曲廊接主厅,倚东墙而伫,隔以粉墙,间以漏窗,移步凭栏,小园景色揽入眼底;对景一飞檐半亭名“冷泉”,墙隅凿一小池,点少许太湖石,植佳木修竹若干,沿墙芭蕉滴翠;地面以青砖仄铺,似有波光粼粼。

进入主厅,抬头可见“明轩”匾额,集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书法。厅内陈设均为简洁、典雅明式家具。黄花梨罗汉床为中心,床后置黄花梨大翘头案,两侧分别为黄花梨琴几、黄花梨三联闷户橱。厅堂东、西两侧,各有紫檀南官帽椅两张,四具成堂,墙上挂中国山水嵌石画;一对黄花梨顶箱大柜靠两侧山墙摆放,端庄大气。

主厅三间,内悬四盏红木宫灯,北壁花格窗牖用红木镶边,透出又一小园景色,内置秀美石笋,竹林影影绰绰,令人想起明代王廷相诗句:“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庭院内,游客们或不停拍照,或在曲廊中休息,或在冷泉亭旁流连,让我犹如置身苏州一个和煦下午,徘徊良久,不愿离去。

阿斯特夫人的梦中园林

时光回溯到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此时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和考古系主任方闻领导下,正在拓展中国及东方书画与艺术品收藏。1976年,由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资助,博物馆从纽约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手中,入藏一套中国明代硬木家具。

明式家具,为中国传统家具经典之作,位列世界家具三式之首。明式家具兴盛,离不开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园林繁荣。明中后期,文人士大夫仕途受阻,追求清雅闲淡生活,建造园林以供隐居。江南地区文人把家具融入园林之中,设计构思渗透“天人合一”理念。

至明后期,家具“既期贵重、又求精工”,纷纷采用黄花梨、紫檀等优质硬木,其榫卯结构工艺精细,扣合严密,浑然天成。黄花梨家具不加髹漆,呈现天然纹理的自然之美,以寄托山水情怀。从美学角度审视明式家具,是一股扑面而来的书卷气。

如何安放展出这套家具呢?方闻教授想到了博物馆北部一层为埃及展厅提供光源的天井,并与博物馆远东部馆员何慕文商量。何慕文爬上阁楼勘测,发现这个天井充满自然光线,是一个理想选择。

何慕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自己爬上阁楼,从上俯瞰天井,回来后,我告诉方闻,这个充满自然光线的天井,位于家具展厅前面,如果我们可以在埃及展厅上,加盖一个二层楼板;那么,天井将是一个花园的理想位置。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们有了建造一座中国庭院的主意。”

两人向博物馆提出这一建议,却被馆长霍温很快否决了。因为,博物馆刚耗资百万美元,为埃及展厅安装一套空调管道与电路配线。幸好,博物馆董事兼远东艺术部顾问委员会主席、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布鲁克·阿斯特十分欣赏,愿意出资建造。

阿斯特夫人是美国著名慈善家与艺术品收藏家。作为豪门阿斯特家族第5代掌门人妻子,布鲁克·阿斯特的名字,曾因卓越艺术贡献,闪耀纽约长达50年之久。

1902年,布鲁克出生于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官家庭,从小跟随父亲周游列国,唯独对中国念念不忘:“我感受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天空、落日、月亮升起、小鸟飞翔、树枝摆动、窗口雨声、雪花飘落,我觉得,我总是跟它们融为一体。我将这一切,归功于在北京居住的4年。”

自7岁起,布鲁克便能说一口流利汉语。她在北京度过童年,美丽的园林景色一直萦绕在心头。夏日,在京郊西山寺庙避暑经历,更让她刻骨铭心:“僧侣们教我欣赏花开花落,看石榴树结出果子,聆听着风声,看着溪水泛起涟漪——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长大后,布鲁克入职美国《住宅与园林》杂志当了8年编辑。1953年,她嫁给文森特·阿斯特为妻,使她向梦中的中国园林迈进了一步。

文森特·阿斯特,是纽约房地产大亨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之子。其父母在泰坦尼克号首航中,不幸罹难。文森特继承了父亲大笔遗产。婚后6年,文森特因心脏病离世,阿斯特夫人肩负起打理家族基金会重担。

她的想法是:在博物馆中国艺术展区,有这样一个庭院,可以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氛围与环境,也可为参观者提供休息、静思或欣赏的地方。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中国庭院呢?方闻成为执行此项目的灵魂人物。

方闻是浙江仙居人,1930年出生于上海,幼习中国书画,年仅12岁在上海举办个人书展,被誉为“神童”。1948年赴美國普林斯顿大学留学,成为该校第一位中国艺术史博士,后留校任教。1971,又受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任亚洲艺术馆特别顾问与亚洲艺术部主任。半个世纪以来,他以现代艺术史方法开创中国绘画史研究,其所做贡献之大,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起先,博物馆委托美籍华人舞台艺术家李明觉进行设计。然而,李明觉拿出的初步方案,方闻并不满意。不久,方闻向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请教。贝聿铭出生于1917年,祖辈是苏州名门望族,其家族拥有一代名园——狮子林。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后到纽约成为建筑师,以精湛建筑设计而闻名世界。

以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

贝聿铭向方闻推荐了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他撰文回忆:“陈从周先生,中国园林艺术之一代宗师,仁人君子,吾之挚友。吾与从周初识于二十世纪之七十年代,恨相知晚也。每每聆听从周说园林、议建筑、谈评弹、论昆曲,甚为投机,畅须教益。得此知已,吾欣慰不已。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七十年代,吾力荐从周来美协助纽约明轩之建造。”

陈从周191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受国学熏陶,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大书法家王蘧常,诗词自成风格;又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入室弟子,得大风堂真传,仕女花鸟兼工,幽兰修竹齐名,尤以墨荷著称。他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独特气质,把园林艺术与诗词、书画、昆曲融为一体,登达融会贯通之境界。

1956年,陈从周出版专著《苏州园林》。上世纪60年代,贝聿铭在美国读到此书,大为赞赏,托人打听。然而,在当时政治环境下,两人不可能建立联系。1974年4月,贝聿铭携夫人,随美国建筑师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时隔39年第一次返乡之旅。经有关部门安排,贝聿铭在上海锦江饭店,见到了陈从周,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1977年初秋一天,上海市外办通过同济大学找到陈从周,说是美国来人有公事商洽。原来,美国文博界组织中国古代绘画考察团访华,方闻随团先后考察福建、浙江、北京等地,又来到上海。在锦江饭店,方闻提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些中国明代家具,一直想陈列出来,但不知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适?”

陈从周接言:“明代家具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面。”他看了方闻带来的平面图,感到建园难度很大。庭院只能建造在博物馆二楼,不足500平方米的水泥层板上。陈列室占地面积不大,之外的空间,还要营造一些诗情画意的景点。但楼层承载力有限,既不能开池塘,也不能叠大假山。

“可是,我在美国,上哪儿去找明代建筑呢?”方闻问。陈从周马上想到了网师园,这个被他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以少胜多的典范,园内虽无太多的建筑山石,却‘淡中有味,足可表现造园家的独到匠心”。网师园里,有一处名为“殿春簃”的小庭院,恩师张大千曾经在那里居住、创作。

陈从周哈哈大笑:“这个容易,我给你找个现成的,苏州网师园里的殿春簃就很合适。你把它移到美国去,就都解决了。”方闻不禁喜上眉梢。陈从周继续话题:“我们称家具为‘屋肚肠,建筑再美,配不上好家具也是枉然。为了满足‘金屋藏娇,必定要配园林,故曰‘明轩。”次日,他们驱车同赴苏州。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相传就有“林木之囿”的营造。中国历代所建园林,以苏州为最盛。

苏州是水乡城市。唐代诗人杜荀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又是历史古城、人文荟萃之地,早在春秋末期,吴王阖闾就在此营建都城。历史上,苏州地区战乱较少,达官巨贾在此营造宅第,促使文人画家慕名而来,能工巧匠云集于此。明清两代最盛时,园林有170多处,现保存完好的有60多处。

苏州园林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特点。世人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园林建筑艺术风格。造园追求“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

抵达苏州城南网师园,陈从周对方闻说:“目前保存下来的明代园林,主要集中在苏州。网师园做到了‘小有亭台亦耐看,得体,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方闻仔细观赏,颇有同感,频频点头。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占地约半公顷,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明代风格。旧为宋代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藏书楼“万卷堂”故址,名为“渔隐”。至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意为隐居江湖。

两人来到园中彩霞池西北角,在殿春簃驻足甚久。此地旧以种植芍药而闻名,因一春花事,芍药开在最后,北宋哲学家邵雍有《芍药》诗云:“多谢化工怜寂宽,尚留芍药殿春风。”故以诗立景,以景会意,便以“殿春”名之;簃,系阁边小屋。

小轩三间,复带书房,竹石梅蕉隐于窗后,微阳淡抹,浅染成图,方闻被吸引住了。陈从周又说:“苏州诸园,此园构思最佳,盖园小‘邻虚,顿扩空间,透字之妙用,用在大都会博物馆最合适。”

见方闻心神专注,陈从周笑语:“我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可臻此。”“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陈兄说得好!”方闻若有所思地重复着。他们成了好朋友。

中美首次重大文化交流

为体现明代园林淡雅简朴风格,陈从周建议,建筑梁柱采用楠木,此木历千年而不腐,木纹细腻少裂纹,不用上漆而色泽润泽柔和;可启动苏州陆墓御窑烧制古瓦青砖,1796年乾隆在紫禁城营建苏式园林,所用砖瓦均出于此;用苏州虎丘太湖石,此石多骨空透感,为假山上品。方闻对此心悦诚服。

1978年初,方闻回到美国后,首先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名义,致信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请求帮助建园。国家文物局将信转至国家建委要求协助,国家建委城建局致电苏州园林管理处,得到肯定答复后,文物局与国家建委联合向国务院报告。

与此同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家佩里·摩根绘制出建筑草图。在此基础上,李明觉出任中国庭院设计师,借助方闻所摄殿春簃照片等资料,绘制设计图并制作出模型。

这年5月26日,国家建委下发文件:“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一座中国庭院。”6月,方闻与李明觉来中国接洽,苏州园林管理处也派技术员张慰人只身赴北京,在国家文物局人员陪同下,双方见了面。方闻与李明觉带来个小模型,谈话内容主要涉及具体技术措施。谈了3天后,又一道去苏州实地考察。

张慰人陪他俩参观苏州园林,其中在网师园时间最久。李明觉坦率地说:“我做不下去了,请你们苏州做吧。”方闻没有最后表态,拍摄了大量照片。张慰人送他俩上火车回北京,方闻对他说,我会在最短时间给你们回应。

1978年9月18日,国家建委城建局在网师园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苏州园林管理处援外殿春簃”工程班子。苏州城建局抽调技术、测绘与管理人员,共6人开始这个项目。美国寄来一套英文版测绘图,实际做设计的就3个人:苏州园林处张慰人、陈从周学生邹宫伍、苏州城建局王祖欣,在网师园一间房子里,开始长达一个月设计工作。

同年11月11日,陈从周作为设计工程顾问,与苏州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规划建设科副科长陶维良一起,带上设计图纸与模型,乘瑞士航班飞抵纽约。阿斯特夫人、贝聿铭与许多建筑专家一起审稿,方案顺利通过会审。陈从周提出,由苏州方面组织工匠制作,运到美国安装。这一建议被采纳。

随后,他们同去现场勘察。陈从周环视了一下,说:“此既无俗者屏之,也无嘉者收之。”方闻答:“陈兄,我们给你出难题了。”陈从周略思,又说:“苏州园林大部分为封闭式,园外无可‘借景,因此园内尽量采用‘对景办法。其实‘对景与‘借景却是一回事,‘借景是天然山水之连,‘对景用的是人工造景。”

陈从周对江南园林最为推崇,称之为“文人园”。他说:中国名园立意构思,均出于诗文。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诗文中有园林,园林中有诗文。中国园林“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

“造园有法而无式”,以情造园,为情造景;情能生文,也能生景,景情交融,更觉诗情画意。“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臺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陈从周还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强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把水景视为中国园林必不可少要素。他指出:“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明轩庭院地面,用砖拼成方块,再铺斜纹,其意是予人以全园水源贯穿感。

1978年12月12日,中国驻美联络处文化参赞谢启美代表中方,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签订建造合同,项目命名为“明轩”。根据合同规定,同样的工程要做两套,先在苏州东园做一套实样,待美方确认后,再做第二套运往美国安装。中方提出的工程报价,美方没有讨价还价。这也成为中美两国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重大文化交流。

园林的精巧与匠人技艺密不可分。苏州香山位于太湖之滨,百余村庄人多地少,自古出建筑工匠,因从业者技艺不凡,人称“香山匠人”。几个世纪以来,香山帮匠人师徒相承、口口相授。但至“文革”后期,香山帮已衰败凋零,许多工匠散落乡下各处,另操他业。为做好明轩项目,苏州园林管理处多方打听,从民间召集60多名香山帮能工巧匠,在苏州北寺塔内搭起工棚,开工制作明轩构件。

中国园林史上辉煌一页

1979年2月,明轩实样工程在苏州东园动工,陈从周指导实际营造,往返上海、苏州之间,风尘仆仆,从不言倦。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工程进展顺利,于同年4月提前竣工。

这年4月1日,方闻函至同济大学:“从周吾兄,此晤别来月余,1月3日宠赐直幅一轴,笔墨淋漓,兄之弟之察物也。予聿铭兄及牟复礼兄‘扬州园林概论一文已转达,博物馆建筑三师(Kevin Roche,John Dinkeloo为在馆负责建筑公司主持人),将于五月初来吴,弟一行陪大都夫人,约于五月廿三日到苏州,届时想前聚也,望费神安排,有何需要请早告为便。”

5月底,阿斯特夫人率队来苏州明轩考察,小鸟清脆地鸣叫,山亭水轩,春色满园。她惊喜地说:“这就是中国的东西!”“我真像做梦一样,一觉醒来,就看到了一座美丽庭院。”阿斯特夫人高兴地请陈从周一起用餐,询问了一些细节问题。

1979年10月,纽约明轩全套构件制作完成。193个大木箱装满20多个集装箱,动用20吨大型平板车8辆,每天凌晨4点由苏州北寺塔出发,一路缓行,在4天之内,运抵上海码头,途经香港,于12月5日抵达纽约。12月30日,苏州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带领施工队27人到达纽约。

正逢中美建交一周年,1980年1月2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隆重开工仪式,中美双方互赠印有本国国旗安全帽。在安装过程,美方派出20多名工人,承担小工、搬东西、砌墙、粉刷等工作。半年施工过程中,中美工人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明轩回廊上四个花窗,采用明代《园冶》图例,按传统工艺流程制作;用青砖铺地时,工匠跪在地上用木工推刨予以平整;假山工用传统三脚架吊起太湖石。在美国人眼中,木工更像是做家具,而不是建造房屋。美方负责人说:“中国人以一种古老方式工作,使用的是与几百年前同样工具。”

施工期间,中国首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多次前往视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洛克菲勒、贝聿铭等知名人士,先后到工地参观。阿斯特夫人更是每天清晨6点45分准时到场。纽约市五大电视台进行了现场采访,以专题报道播出,称一座园林打开了“外交之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特地请来电影公司,将施工全过程拍成一部纪录片。

1980年5月23日明轩工程竣工,5月30日通过工程验收,6月18日纽约明轩与苏州明轩同时对外开放。同时开幕的,还有道格拉斯·狄龙画廊,沿东、北、西三面将纽约明轩坏绕,专门展出中国古代书画作品。

纽约明轩开幕式安排在傍晚,来宾云集,不乏美国政商名流。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甚至有人排队到晚上10点,才得以进场。透过玻璃天棚,可见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之中。庭园呈现中国江南士人美学趣味,如陈从周所云:“处处有情,面面生意,小有亭台亦耐看。”

阿斯托夫人赞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使我十分感动,这简直是奇迹!我衷心感谢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大都会博物馆馆长菲利普·德·蒙蒂贝罗说:“在类似大都会这样的博物馆中,从一种文明骤然转到另一种文明,会使来访者为之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明轩在博物馆历史上,揭开了动人新篇章。”

《纽约时报》在1981年6月12日文章中写道:“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把中华帝国的一丝气息,带到了美国纽约。”美国总统卡特参观明轩后盛赞:“陈从周为‘明轩之父,他的名字与明轩一起,永远留在了美国。”

1980年,对方闻来说尤为特别。他参与领导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三大展览:“伟大的中国青铜器时代”特展、中国明代书斋庭院“明轩”展,以及道格拉斯·狄龙画廊中国古代书画展。方闻为画展撰写两本学术专著,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版。此外,方闻与艺术史学家姜斐德合作,出版专著《中国园林: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

明轩工程,是中国古典园林第一次以整体形式展现给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园林史上辉煌一页。之后40年,又有近百座园林在海外竞相绽放。一次,陈从周在网师园小游时,即兴吟诗一首:“城东十日小勾留,信步网诗作暂游。我为名园曾做主,苔痕分绿到西洲。”

猜你喜欢

网师园大都会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网师园的岛屿、深山与幽径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我的食物大都会飞
Zootopia 《动物大都会》
过膝伞裙 大都会女孩蜂拥而至
本当锦上添花,岂料瑕已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