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筷子

2023-08-17刘栗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30期
关键词:筷子文化

刘栗

一双筷子,夹起的是苦辣酸甜;一双筷子,传承的是喜怒哀乐;一双筷子,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看似平平无奇的筷子,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史中的筷子

筷子,古称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汉代时称为“箸”,明代起称为“筷”。《礼记·曲礼上》中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中有:“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说:“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所引起的朝臣恐惧的陈述,却为我们追溯箸的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由此推算,我国在商朝时就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大约在明朝的时候,由于“箸”与“住”谐音,有停滞不前的意思,特别是商人害怕商品卖不出去,便取“住”之反义“快”,以期生意兴隆;加之“快”又有快乐之意,于是“快”被叫开了;又因为“快”大都为竹子制成,人们就在“快”字上加个“竹”头,“筷”便代替“箸”流传了下来。

唐诗中的筷子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解读:停下杯子放下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是我却吃不下;拔出剑来,往四周看,心里茫然无措。“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等词展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停、投、食、拔、顾”五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富有动感。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唐·杜甫《丽人行》))

解读:手捏犀牛角做的筷子,却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早就吃腻了。只可怜那些手拿弯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可是白白地忙活了一场。“犀箸”,犀牛角做的筷子,极言餐具之贵重。“厌饫”,饱食生腻。“纷纶”,忙碌之意;加一个“空”字,有劳民伤财之意。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唐·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解读:白居易晚年跟刘禹锡的关系较近,并称“刘白”。二人相互赏识,因此才有了这样无拘无束、把酒言欢、吟诗作乐的场景。这里的“箸”,就是筷子的代稱之一。

生活常识

一、筷子的文明礼仪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不少关于筷子的礼仪。

1.赴宴的时候,不应先于主人动筷子。

2.席间不得随意挥舞筷子或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放,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3.不能将筷子直插在装了饭食的碗里。

4.不能拿杂色的筷子或长短不一的筷子。

5.不能将筷子在嘴里来回嘬或嚼。

6.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

二、筷子的健康使用

1.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该筷子已发霉变质,不可继续使用。更换筷子的频率一般在3-6个月。

2.彩漆筷子虽然漂亮,但不建议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以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很多未知的隐患,影响健康。

文化沙龙

品读筷子背后的文化意蕴

◎白 龙

“垂垂水线白封青,一箸能生两眼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诗词书画中,也在一饮一啄、一杯一箸间。有学者根据饮食习惯,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即筷子取食圈、手指取食圈、刀叉取食圈,分别对应不同的文明地域。《筷子》一书致力研究的,正是筷子文化对应的儒家文化圈,也因此超越了器物层面。

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筷子深度参与其中。据《三国志》记载,当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震惊之下,“失匕箸”。而筷子背后的饮食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规则,约束人们用餐、用筷时要干净利落、举止优雅。比如,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便规定,“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亚洲很多国家,筷子也被作为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时代演进到今天,筷子依然是中国人必备的厨房用具,并且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是饮食文化之路;筷子不仅是器物,也是不同社会、风俗、族群的联结点。今天,共建“一带一路”,让不少外国友人把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的筷子装进了行李箱。在一些国家,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一根根小小的筷子,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架设起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选自“中国日报网”2019年5月10日,有删改)

看似简单,却能变化万端

◎林 颐

中国传统注重道德教化,箕子见象箸,感商纣之奢侈,遂有亡国预言。史家以“失匕箸”刻画人物心理震撼——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掉落筷子,险些暴露心中所谋。筷子成双成对,寓意“百年好合”当然很恰当,婚庆习俗少不了,情人自古多佳话,难怪卓文君写“少时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李白用筷子比喻分离的悲苦,白居易歌颂竹箸“俭洁无膻腥”,秦观以此表达乡野生活的乐趣……我们的东邻岛国同样流行着很多有趣的竹子、筷子的神话传说,《古事记》《枕草子》等文学亦把筷子作为描写对象。筷子就如同它的形质,看似简单,在使用者手中,却能变化万端。

(选自《北京日报》2019年5月14日,原标题为《筷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有删节)

筷子小传

◎施 芳

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

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明朝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箸的称呼逐渐被“筷子”取代。

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等。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9日,有删改)

猜你喜欢

筷子文化
一双筷子能使水沸腾吗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说『筷子』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