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3-08-17蔺益和
蔺益和
新高考改变了传统的考试科目设置,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形成了灵活的选科考试模式,这种模式着重面向“两个尊重”和“五个明确”。其中“两个尊重”分别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科独立性的尊重,“五个明确”分别为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程序和明确教学责任。新高考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标志着我国将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变化,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面向新高考,积极主动地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基于新高考背景,探讨了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唯物史观:团队协作探讨历史
学好历史学科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而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过程。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该素养是历史学科其他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理论保障。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唯物史观教学更应注重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探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本质。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的讲授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与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在新高考背景下,笔者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探讨相关问题,通过组织团体讨论的方式实现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缺乏宏观的历史认知,因此结合信息化技术帮助学生先了解了这一课的宏观社会背景,让学生的团体讨论更有质量。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将学生分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三个小组,并构建“对抗平台”,要求三个小组内的学生针对先进性和统一性进行探讨,向其他小组的同学阐述己方的观点。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能够分解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质量。同时,在学生完成组内探讨后,笔者也通过三个小组的“对抗”让学生共同学习不同的观点,这既体现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单元整体教学认识本质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作为一门以时间轴为主线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学习必须遵守客观的时空规律,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同时,历史学科的学习必然涉及历史事件形成的时间、涉及的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等。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大综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深化学生对于历史元素的延续与变化的认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历史的真相与本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案例和“逐课化”的教学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以时空观念为基础,将相应的零散知识点整合成以时间为主线的知识体系,并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通过聚焦特定的历史阶段帮助学生综合地认知、理解和分析相关历史概念,深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将教学知识点分为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等,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课程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内外融合深化认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认知。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搜集多元化的教学资料,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引导学生收集史料,让学生尝试结合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正确认识历史问题需要历史思维,因此,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多元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史料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笔者将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进行融合,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现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课外融合方面,教师可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史料,提高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挖掘史料的社会背景。要正确认识历史问题,必须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当学生对现实情形的理解更深刻,他们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准确,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历史解释:融合史料客观公正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本质是对历史观点的客观公正的认识,历史解释的落实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史料实证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要避免自己的主观认知干扰学生的判断,应结合史料实证的客观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公正地认识历史,以唯物史观思想学习历史。
例如,在讲授“百家争鸣”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PPT课件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史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仅仅呈现史料难以让学生把握历史的本质,教师还可以开展“百家争鸣”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观点,自主收集历史材料,在了解观点的思想精髓的同時从不同的角度对“治国之道”进行辩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编排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剧,让学生分别扮演韩非子、老子、孔子等人物,结合他们的思想和主张重演历史。这样的方式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跨越时空,更好地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与意义。历史解释必须以史料实证为基础,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设计“历史—政治—语文”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其中“历史”是基点,以“百家争鸣”的时代价值探析和学习为主要内容;“政治”是问题的延伸,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百家争鸣”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并结合社会的政治问题探讨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语文”则是问题的验证,如从文学创作、价值观念塑造等方面谈谈“百家争鸣”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可通过当时的一些诗歌、书法等作品,帮助学生验证当时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政治问题和这些政治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借助融合性的史料实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解释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家国情怀:依托现实深化情感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文化知识,还要重塑学生的思想观念,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促使他们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结合党史教育帮助学生深化爱国情感,强调党史与现实的全面融合,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堆砌史料和“讲故事”,必须既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本然”,又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所以然”。同时,教师需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按照原貌讲历史与站在时代高度讲历史统一起来。按照原貌讲历史要避免就事论事、局限于细节、一叶障目得出偏颇的结论。站在时代高度看历史,要坚持大历史观,即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以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理论来自历史和现实,要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要注重历史维度,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下的世界,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发挥出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结语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尝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过程、分目标、分层次地落实,既注重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以科学探索、积极实践、不断发展的方式真正发挥出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省石阡县石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