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体味方法”实践路径
2023-08-17赵丽萍
赵丽萍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古诗文教学提出“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这里强调的学习方法就是体味。教师要抓住高年级文言文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语言、内容与情感,让他们能领悟文本蕴含的道理与智慧。
一、在多形式诵读中体味文本特点
文言文的突出特点是语言凝练、典雅,内涵丰富,学生学习该类型文本时需要反复诵读才能做到有效积累。反复诵读不是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机械性地重复,而是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重视文言句式特有的韵味和句子内在的节律感,采用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进行诵读。
如教学《伯牙鼓琴》时,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涉及音乐欣赏,音乐是最讲节奏和旋律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时,需要找准文本中内在的节奏与韵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故事开始,可以用平缓的语调读出。课文从第二句开始描写伯牙的琴声,伯牙先是奏出高山巍峨耸立,听琴的钟子期马上感受到了,并以“太妙了”回应,感叹琴声中有“巍巍的高山让人仰望”。对这样的句子,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诵读:先是同桌之间互相对读,注意以上扬的语调读出高山之巍峨;接著是小组与小组之间对读,以众人之声体现高山巍峨耸立的气势;然后进入赛读环节,自由组队(二人)练习;最后,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诵读。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句,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注意表达流水的语调需要以舒缓为主。当学生读好了第三句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把第二句与第三句连起来诵读,在语调变换中形成对比。课文最后一句由“钟子期死”的低沉转入“破琴绝弦”的决然,与第二句、第三句表达的伯牙琴技之高超以及子期对琴技的欣赏又形成了对比。通过这样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可以读出文言文内在的情感变换,进而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变化,从而体味到文言文的特点。
二、在多角度品析中体味人物形象
高年级学习的文言文大都是故事类文本,其中都有很独特的人物形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品析这些人物形象。
以《书戴嵩画牛》为例,牧童的形象主要表现在“笑”和“言说”中。牧童的“笑”是在看到杜处士晒的戴嵩所画的《斗牛图》中斗牛“掉尾而斗”时突然发出的,具体情形为“拊掌大笑”。牧童看到了觉得不对的东西就发出强烈的笑声,还用“拍手”来加剧“笑”的意味,足以显示出牧童直白的一面。而牧童的言说更是直接揭示自己大笑的原因:斗牛图中把应该缩在两腿之间的牛尾巴画成了摇摆的样子,画错啦!牧童以自己的经验说得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二者结合起来看,牧童是一个天真活泼、有什么说什么的可爱形象。
三、在创造性讲述中体味智慧情感
即使到了高年级,文言文教学也还是经常性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教师需要结合高年级复述要求,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复述中体味人物的智慧与情感。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在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中人物围绕对方的“姓”开展的对话,即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内心活动补充出来:孔君平手指杨梅,用眼睛的余光看着杨氏之子,心里想“看看你怎么跳出‘杨梅后面的坑”;杨氏之子一听心里乐了,但丝毫没有表露出来,好像没有听出对方话中有话,只是说“没听说”那个孔雀的事,实际上已经把孔君平顶到了墙角,却还是一脸的天真样。这才真正让孔君平认识到眼前这个小孩确实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总之,在高年级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采取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中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和情感智慧的把握,内化文本语言并进行表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