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2023-08-17何淑蓉

幸福家庭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教师

何淑蓉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小学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革创新,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由探索,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以供参考。

一、教师必须自行“加压”

(一)提高对减负增效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媒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例如: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历史学科,学生需要积累丰富的字词;学习物理和化学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逻辑;等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提高对减负增效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学习,充分了解减负增效的意义和内涵,正确认识减负与增效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转变唯分数论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此外,要想实现减负增效,教师必须自行“加压”。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终身學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

(二)教学设计上切实落实减负增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课程设计上下足功夫,才能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学校应充分发挥语文教研组的作用,组织各年级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集思广益,共同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小学语文特色教学模式,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切实落实减负增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语文教研组总结了“四有、四想、四读”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出具有创意的教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语文学科服务于全学科、服务于将来的思想,加深对课标、教师用书和教材的钻研,不断自我“加压”,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带领学生掌握轻松学习语文的方法,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教师要认真设计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训练及板书设计等。教师可以事先整理出邓小平的生平事迹、植树节的由来等知识卡片,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或PPT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并提出有趣的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有在课前备好课,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为学生减负。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课前预习指导

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课前预习是良好学习习惯之一,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生字词有初步的印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上课节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逐步培养,教师要先帮助学生设计预习任务,再引导学生独立预习。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要有所不同,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预习任务,比如,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让其完成课文的通读,大致了解课文含义;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识字、组词、造句练习;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思考题,使其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科学指导学生听、说、读、写

小学语文基本能力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围绕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读课文或者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科学地将听、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讲历史人物故事相关口语交际”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韩信用兵如神的历史故事,并播放相关故事音频,让学生将故事复述出来,使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厘清逻辑,感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组织语言将听到的内容讲述出来,从而提高语文听、说能力。同时,在厘清故事脉络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学生的读、写能力包括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在课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优质且适宜的课外书籍,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语文语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从而写出更多的美文佳作。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这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获得课程反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生生多向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中,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比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动画片或影视剧中的片段,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与学生共同观看,并引导学生探讨视频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与他们心目中的西门豹形象相吻合。这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故事脉络,感悟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除了传统的一对一提问互动环节,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增设自由提问环节,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对于具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代表分享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以形成“教学—反馈—优化—教学提升”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创新课后学习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布置背诵、默写类的作业,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创新课后学习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后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第一,将语文学习任务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诚实守信这个主题,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守信或失信的经历,并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心路历程写下来。这可以加深学生对诚实守信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将语文课后作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语文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语文素材,教师可以将这些素材与语文课后作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如端午节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习俗包括划龙舟、吃粽子、插艾叶、插菖蒲草等。在教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一课后,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在课后搜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汇报展示的PPT,在班级轮流展示和讲解。这样的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对传统节日产生浓厚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

第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技能,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辩论小组,针对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辩论的乐趣,还能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全面、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石城小镇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