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狱缓”
2023-08-17陆其国
陆其国
“狱缓”就是宽缓刑狱,也就是有期徒刑缓期执行,这一刑罚今天的人们都已知晓。“狱缓”一词古已有之,它走向完善并且在刑法中确立,也是经历了一番曲折。在此,我们不妨就从清代一个叫阿里衮的人说起。
钮祜禄·阿里衮,字松崖,满洲镶黄旗人。他是清代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曾孙;也是一名能够领兵打仗的将领。据伍承乔编《清代吏治丛谈》(卷二)记载,阿里衮系由侍卫晋升为都统、御史、侍郎直至巡抚。这应该是他自身能力的体现。事关“狱缓”的那起事件,就发生在阿里衮担任清代大员期间。
那年,阿里衮获知辖地城东寺庙里的法和尚“势甚薰赫”,且平日里常结交一班同样权势显赫的“王公贵客”一起玩。阿里衮很是不解:身为和尚,按说本该淡泊无欲、处世宁然才是,何以法和尚竟会有如此大动静?阿里衮既为朝廷命官,城东寺庙又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于是,他便开始暗中调查。结果这一查,就查出了法和尚果真不是一介寻常和尚——尽管他在众人面前有模有样地穿着袈裟,但在这身袈裟的里面,却掩盖着他诸多荒淫无耻、卑劣罪恶的行为和勾当。比如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本该远离喧嚣的佛教净地(寺庙)中,秘密设立地下赌局,然后招呼一班纨绔子弟前来聚赌。他从中抽头,尽收渔翁之利。除设地下赌局外,法和尚还通过诱骗拐卖等卑劣手段,将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弄到寺庙,然后掌控她们,除供他淫乐外,更利用她们赚钱——供那班“王公贵客”日夜淫纵。没几年,法和尚便“富逾王侯”,财富可比肩王侯将相;知情者却“人莫敢撄”。
当阿里衮把法和尚的斑斑劣迹调查清楚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更愤恨于法和尚胆敢“坏法”。于是当即下令,将法和尚抓捕归案!阿里衮又补充道,且等夜晚这帮家伙聚集在一起干坏事时,再采取行动,抓他个现行。结果,这天夜晚出击,果真打了法和尚一个措手不及,“尽获其不法诸状”——正在寺庙里干龌龊事的人,皆被逮个正着。
抓获法和尚,可谓大快人心,阿里衮也感到宽慰。但在调查法和尚的过程中,阿里衮获知法和尚在官府中有着一众“人脉”,一旦把法和尚送解官府走程序審判,他在官府的“人脉”定会从中“缓颊”——替他求情,最后大概率至多判个“狱缓”,使他逃脱应有的惩罚。这正是阿里衮最不愿看到的。经一番思量后,为防夜长梦多,阿里衮决定先斩后奏,处决作恶多端的法和尚。只见他不几天即从多地召集来一些曾深受法和尚之害的苦主,一起声讨法和尚的种种罪行。一番声讨过后,众人即一拥而上,当场把法和尚“立毙杖下”。果然,法和尚死后没多久,官府中为他“缓颊”的请托也送达了,不过为时已晚。而面对此情,“人争快之”“久之未已”。这些人和阿里衮一样,暗自庆幸先一步“处决”了法和尚。
于今看来,这就是为逞一时快意,以“除恶”的名义实施暴力和野蛮。殊不知,这样的快意因为缺失甚至有悖法律程序,不仅震慑不了人之恶,反而会因此助长社会戾气,从而离文明社会和法治国家的愿景越来越远。一个社会真正遵从法律,就不能让“缓颊”掺入,导致人们因为担心嫌犯会被“狱缓”,索性先行实施暴力——就像阿里衮召人杖毙法和尚。这也从反面告诫世人,建立和健全法治社会的关键点,就是必须以法治为根本,任何个人,即使权力再大,也不能僭越法律。
图:付业兴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