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中国科幻电影未来之路

2023-08-17海风

上海采风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科幻科学

海风

科幻电影是一个将科技发展、科技想象与艺术想象、美学探索进行深度融合的电影门类,科幻电影创造了一个包含人类对未来时空从焦虑到憧憬的所有想象的迷人世界。科幻电影也是电影强国的重要领域,是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上海科技影都正按规划迈向高质量发展建设新阶段,产业项目加速集聚,产业政策更加完善,产业要素更加集中,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上海科技影都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今年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了“科幻电影周”系列活动,三场云集国内外科幻电影主创、科学顾问以及行业代表等各路嘉宾的主题论坛上,大家以“科幻,全人类视角与中国故事”“探索未知与科幻情怀”“科幻电影与超现实奇观”及“科幻电影的国际视野与时代语境”等为主题各抒己见,以科幻电影为纽带,以科技影都为平台,共同探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路径。

立足现实 观望未来

很多导演都是因为对“科幻”这两个字自带“童年情结”,才走上科幻题材影片的创作之路,电影《流浪地球》编剧兼导演的郭帆就是其中一位。这些年来他始终在探索和寻找国产科幻电影的新路径。他认为科幻最大的魅力在于“未来”和“没有边界”,科幻永远代表着未来,在对科幻故事情有独钟的孩子心底,一定会埋下热爱科学、勇于想象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科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世界观、科学观以及探索精神。同时,“科幻”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全世界通用而又通俗的语言,通过“科幻类”文艺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能够让全世界的观众认识我们、了解我们。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当电影创作者都开始关注乃至积极拥抱“科幻电影”的时候,不要忘记——电影的核心是且只能是“情感”,而不是所谓的“概念”。有些年轻的创作者、新导演,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过多地关注科技属性中的“高概念”,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感到兴奋,让他们成为“技术控”。然而,“科幻电影”的本质仍然是“电影”,而电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影片中出现的“高概念”“高技术”和情感没有内在关联的话,它就变成了科普片、科教片,或者科学想象片,所以把“科技元素”与“人物情感”这两样东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科幻电影而言是一件格外重要的事情。

太空旅行、火星移民、星际探索……这些现在看来还遥不可及的人类梦想,在不远的未来都可能会变成现实。这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基于当前太空科技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所提出的观点。在关于未来宇宙世界的科幻作品中,关于太空旅行,特别是月球旅行可能是个热门话题,届时科幻电影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回望的视角”,回望和思考地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火星移民”也可能是一个很多创作者想要触及的大主题,在那个主题里,或许电影会想象如何在那里建设一个新型的人类社会,同时也就在反思地球上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要创作出优秀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品的前提,或许就是遵循基本科学原理前提下的“大开脑洞”,人类只有“放飞想象”才可能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些“脑洞”甚至可以带来新的技术突破。

眼下大量的電影创作已经获得了先进技术的加持,而且电影制作层面的“高科技含量”亦呈与日俱增的态势。这当然是大好事,在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次都是电影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电影艺术的进展,拓宽了电影呈现方式的可能性。但是在科幻大片制作方面拥有《盗梦空间》《巨齿鲨2:深渊》《蝙蝠侠》等成功案例的视效总监彼特·贝布,却希望大家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他强调不能忽略电影的“创作之本”。他在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拍摄手段”的重要性。诺兰是一个非常坚持“尽可能实景拍摄”的导演,这对于视效师而言其实是喜闻乐见的,因为他们因此可以获得大量非常好的素材,而这些素材是否扎实,对于后期视效的呈现,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可以完全依靠视效”来做电影的程度,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做就可以呈现最好的电影。

一方面要拥抱现有的技术,比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地获得想要的结果,而且能够接近或达到大制作的质量水平;另外一方面,还是得注重电影“手工的”“人力的”“实景拍摄”的部分,电影的本源不是技术,电影是用故事为观众服务,这是永远不能因为技术发展被忽视的原则。

顺应时代 创新路径

科幻电影的本质是严肃的,因为它要直面人类对自身发展、对未来世界的焦虑和恐惧。导演陆川认为,回看科幻电影的发展历史,绝大部分都是灾难片,原因何在?其中很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焦虑”:人类对当下和未来的焦虑以及对科技发展的焦虑。比如人工智能是否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超越人类智能,统治整个地球,乃至摧毁人类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严肃而又真诚地探讨这些议题,可能是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思考范围乃至使命所在。

而尝试将喜剧与科幻元素相结合的电影《独行月球》的导演张吃鱼,则认为中国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要求非常高,对于科学的依据、科学的理论基础要求非常高。因而在《独行月球》的创作过程中他遇到了“难题”:喜剧本身的假定性或者月球故事的假定性非常强,所以影片中有很多桥段,到底是更喜感一些,还是更扎实地遵循科学原理一点?这种平衡和取舍常常也是众口难调且没有教科书可循的。

把“人”始终放在科幻电影的创作核心,看来是很多专家和从业者的共识。在导演董润年看来,科幻就是面向未来的现实主义,与时代紧密关联,与社会整体发展也密切相关。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一个普通人,已经习惯了高科技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科学逻辑去体验当下、思考现实、畅想未来。这就要求当下的文艺创作,尤其是科幻题材的创作要具备更严谨的科学逻辑。另外文艺作品的本源是探讨人类情感,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只是将人类情感置于种种极端情境之下,让观众有超越日常经验之外的情感体验,在这个层面上,“人文”的意义显得格外重要。

电影真正的特长不是描绘现实,而是展现人类想象的边界,也就是“幻想”。但我们的“幻想”和前科学时代的古人不同,我们不是盲目的,而是在进入文明时代、科技时代之后,进行的“幻想”。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认为时代性对科幻电影创作具有重大影响,即便没有技术策动、科技赋能,电影创作者还是要学会审视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尤其要看到现在年轻观众的成长环境与上一代人甚至上几代人大不相同,他们的眼界、见识、想象的边界,以及世界观、科学观、宇宙观,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都是电影创作者们需要非常关注的问题。

科学顾问 剧组标配

《流浪地球2》为了确保相关科学问题的准确性,聘请了20多位科学顾问。这条资讯在某种意义上也一度成为影片宣发的一个看点。眼下,“科学顾问团队”已日渐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剧组的“标配”,而且越来越受重视。曾经担任《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以及《智能时代》学术指导、学术顾问的副研究员崔原豪表示,科幻电影的科学逻辑很重要,它的创作一定要建立在现有的科学基础上,比如《流浪地球》一开始的创作逻辑就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推演。所以,能否准确呈现科学、科技,也就成为科幻电影能否站得住脚的重要因素。科学顾问团队的作用就是在专业领域发挥为影片的“科学逻辑”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这一观点在电影业内也有普遍的共识。科学是科幻电影的基础,科学和电影相辅相成,科学的真实性影响着电影美学。不管科幻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再怎么丰富,对科学本身的认知通常也远不如科学家,所以他们需要科学家的强力支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反对所谓“科幻电影的科学顾问会掣肘电影制作,不利于艺术创作”的说法。他认为,艺术的形式可以是天马行空的,而科学的精神一定是脚踏实地的,科学顾问团队就是要将导演“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实落地,并且提供合理的解释。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的科幻电影,既谈不上科幻美学,也不会深入人心。

科学顾问团队的重要性在《独行月球》的“合作实践”中其实已经得到证明。据制片人张莉透露,《独行月球》在拍摄的过程中,科学顾问团队发现剧情里的“地月单向沟通”不科学,所以果断“喊停”,然后通过基于科学基础的重新计算,最终为剧情提供了合理化解释。当然双方从各自的“严谨的科学”和“独特的创意”的立场出发,因“艺见”不合而产生“摩擦”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

中国制造 人才为先

值得关注的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实践已经从西方科幻电影的范式中脱胎换骨地变成了“中国制造”。这不仅仅是指很多科幻电影的技术实现了本土化,也是指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的核心。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中国影视技术学会高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导演、制片人、视觉指导马平认为,科幻电影本土化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只有真正实现本土化,中国科幻电影才能在世界电影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当然科幻电影的本土化是以人才为前提的,这不仅需要本土的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还需要本土各种其他领域的人才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科幻电影的本土化。

对于未来本土科幻电影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很有信心。她说,现在的一些科研院所、研发单位里,很多年轻人都是科幻爱好者。在电影界,很多导演和制片人也是资深的科学爱好者,比如《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每天都在作研究,這群年轻人都致力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故事,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在姬少亭看来,这些青年电影人是科幻电影本土化真正的希望所在。

科幻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夯实科技土壤,营造科学氛围。这也是许多电影人、科学家、科学博主的使命。他们使科技的发展,切实地走到了普通人面前,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制片人、微像文化CEO张译文认为,科技发展给了年轻一代一种优势,使得他们有了可以利用各种载体来传播科学基因的机会。

科影融合 大势所趋

如何融合前沿科技,推动电影国产化高新技术发展?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伟用“融合创新”概括了当下电影科技的发展趋势——只有融合创新才能打破传统的、既有的运营模式,打造更高的、更灵活的、资源利用率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所谓的“融合”,是指全产业链和多维度的融合,除了电影生产制作流程中的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还要有产业流程的融合,比如融合了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的虚拟制作(Virtual Production,简称VP);再者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比如电影院网络售票和票务系统、本地系统的融合;还有网络空间和实体空间的融合,比如VR、AR和影院的融合。

随着“AI+行业”的创新应用,大模型会紧紧围绕着行业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机制,形成生态,服务于电影行业的智能化。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所呈现的交融、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日趋明显,基于技术迭代和产业应用的融合创新正成为促进技术创新应用的新引擎、行业创新应用的新动力。

也有观点认为,影视行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就是元宇宙,无论是从前期的创作、摄录、制作,还是后期的放映、宣发、运营,元宇宙中涉及的5G、XR、AI、3D技术都将为电影技术的升级提供支撑。中国移动咪咕公司首席数字官孙翔云说,元宇宙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决定了它可以和不同的行业、场景进行结合,从而实现生态共建,元宇宙是自主可控、自由探索、即时交互和实时在线的,无论是我们已知的AI技术也好,AIGC也好,还是ChatGPT也好,都可以融入我们的创作中,共同打造一个新的生态共建模型。

技术手段 服务内容

关于新技术给未来电影创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转变的问题,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党委副书记、中影CINITY总经理、中影华夏影视设备融资租赁总经理边巍提出,在拥抱和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内容的协同优化,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一定要跟内容相结合。如果要想让一个出色的显示技术充分发挥优势,相应的内容一定要针对这个显示技术做调整和优化,这是未来需要从业者持续努力的地方。任何技术的升级,本质上都是为内容而服务的,任何技术手段,它的目标还是能够让观众更沉浸地、更快速地、更毫无知觉地进入到这个故事里。

边巍还特别提到,他们首次尝试在CINITY的推广应用中设置企业标准,从而保证创作者在他的创作空间里所看到的效果,能够完整地呈现在影院的大银幕上,通过技术手段为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搭建一座透明的桥梁,让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容创作和技术应用的整体性。

《长空之王》导演刘晓世则是新技术助益电影创作的实际受益者。他透露,在拍摄影片时,为了让演员能真实感受到驾驶战斗机的各种挑战,他们在模型设计和机械装置的研究上可谓煞费苦心,剧组做了4架1∶5的“歼—16”模型,每架长度是5.7米,堪称庞然大物,但是跟真的战斗机比起来它还是小个子。如果只是在空中飞行的话,我们基本上看不出这个飞机的真假,因为它可以模拟失速、尾旋和眼镜蛇机动,在空中有很好的机动性能,确实非常酷。刘晓世强调,没有常识的想象力是对想象力的误解,没有真实的体验,演员的表演即便再努力,也会失真,新技术能帮助我们去实现拍摄上的不可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没有节制地发挥想象力,那样会失去真实感。

新技术产生新意义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海外影人,繁星满天影视公司首席执行官、国际电影制片人艾秋兴,见证了过去三十年间电影技术的三次重要升级,及其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影响和转变。然而,对于新技术的出现和更迭,艾秋兴却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她坦言,当新技术被创作者当成一个工具使用的时候,它确实能帮助电影人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很可能它也只是充当了一个“玩具”、一个商业噱头的角色,仅仅是为了吸引票房而已。她毫不避讳地指出,在《阿凡达》火爆之后,市面上充斥着大量3D影片,全然没有考虑到影片的内容和题材属性,这样的市场运作显然已经偏离了新技术对电影创作加持的初衷。

艾秋兴认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新技术,应当是具有“前所未有”的突破性,且能直接参与电影创作本身的。她以张艺谋导演的《影》为例,观众一直很感兴趣影片中的两个“邓超”的“对手戏”是怎么拍的,这完全是张艺谋导演团队的一个“发明”,他通过一个特殊的传感器装置与摄像机进行实时互动,解决了空间的精准定位问题。演员在真实的场景里,通过真实的表演,实现了以往需要依靠后期虚拟技术才能实现的效果,这就非常有意义了。

编剧、导演瑞奇·梅塔也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创作者始终应该保持清醒,以一种合理、节制的方式使用新技术。应该首先考虑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再考虑怎样通过技术来帮助我们进行表达。换言之,我们的想象力应该是被约束的,而技术本身却是不被限制的,所以对我们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样去使用这些技术。

他以最新创作的剧集《偷猎者》为例,剧中有一组长达90秒钟的描写大象在森林里被捕杀的镜头,为了增加艺术效果,创作者运用大量特效近景,给观众营造了一种“一切近在咫尺”的效果。“我们想要拯救这些动物,但如果没有这么生动的场景,观众很难被打动,从而产生同理心。”五年前,瑞奇同样想尝试这样的镜头表现,但受制于技术没能成功实现,而今天他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他认为这才是新技术出现的意义——我们使用这些技术,就是希望它能创造出一種全新的内容,带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当前,科技正在并持续地改变着人类生活,从虚拟现实到人工智能,从元宇宙到智能化内容生产,从火星探测到月球登陆,都为科幻电影创作生产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生活源泉。电影创作者也正努力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以理性的思考、诗性的表达,为观众描绘一个充满创造的未来科技图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同时也要立足中国的文化土壤,积极探索科幻电影的中国式发展路径,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科幻影片。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科幻科学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点击科学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科学大爆炸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