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2023-08-17李爱东曹利娜
李爱东 ,曹利娜
(山东省宁阳县磁窑镇人民政府,山东 泰安 271411)
为了进一步迎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也逐步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转型,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融合。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进行农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推广模式的创新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更可以为我国整体的农业市场持续性建设提供新动能。
1 基础理论分析
1.1 农业信息化概述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村信息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核心成果,主要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精确掌控农业农村领域的各项细节信息,全方位地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农村产业结构,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发展管控有效性;大力开发互联网领域的农业消费市场,构建产销一条龙的农业农村发展体系。
1.2 农业信息化核心内容
1.2.1 农业生产及管理的信息化
农业生产往往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地形地势、气候气象、土壤养分含量、病虫害管理结果等等,而以上这一系列工作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转型,比如打造智能化天气预警系统、地质勘查系统、水文调查系统、土壤养分分析系统、病虫害智能化监测系统[1],可以快速地为农业生产以及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判断。
1.2.2 农业生产资料的数据化管理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种子、农药、农用机具、化肥都属于常见的农业生产资料,以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为依托进行生产资料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快速定位市场生产资料的价格、性价比,了解种子育种、培育状态,结合不同农村自身的发展需求,打造符合其自身特性的共享性生产资料。
1.2.3 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化转型
针对当前的农村发展来讲,农产品依旧是农村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产品,而农产品在销售和推广的过程中,传统的销售推广模式必然无法提升经济效益。而新时期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打造的农产品市场,可以融合互联网、电商等模式,构建生产、加工、运输、买卖透明化的一体化产品销售链,不仅可以让农产品销路更为通畅,而且可以及时掌握市场整体变化情况,快速调整农产品种植规模以及销售方向。
1.2.4 农业政策法规的信息化传播
我国是农业大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会结合农业生产的具体需求及方向,进行宏观调控,而信息技术和政策法规之间的融合,主要方向在于以互联网为政策法规的传播平台,快速地让农户了解最新的政策体系,掌握农作物的种植取向,分析市场经济走向;科学地对部分农户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农户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拥有更强的法律观念以及专业化的农业知识,这有助于提升整体农户的综合水平。
2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影响农业经济的经验总结
2.1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经验
1)从发展状态的层面来看,农业是维持人们社会稳定发展的重点行业,因此在世界各地都是发展重点,而随着近些年信息化普及速度的不断加快,各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例如美国早在2015 年,便以政府为主体、以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开展了三级农业信息网建设[2],其中的应用重点主要在于作物生长管理、病虫害诊断以及病虫害预报等方面,同时在农业技术资源保护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管理、农业科研以及信息化服务是主要发展任务,并且美国在全国发展战略方针的影响下,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其发展的方案。
2)从经验借鉴的角度来看,国外的信息化与农业融合之间的成果较为显著,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坚持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可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重新定位自身的职能,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身份,并且将精力放到农业基础发展现状调查、信息化农业规划、农业信息化转型以及过程监督的角度。二是加速信息化服务的全面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各个领域都有应用价值,其中农业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信息技术与农业之间的融合必须要占主体地位。比如可以学习法国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主体方面的创新策略,其中不仅包含了政府部门,还涉及大量的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商会、科研教学系统等。以此为借鉴,可以为我国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各方主体价值发挥、农业信息以及技术交流提供多元化服务。
2.2 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落实乡村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农业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3]。第一阶段是2004—2007 年,该阶段为农业结构调整阶段,政府第一次认识到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并且优先将农业科技开发以及资源合理配置作为提升数字农业发展速度的主要策略;第二个阶段是2008—2011 年,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始投入市场,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农产品流通形式,让农产品的销售以及流通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第三个阶段则是2012 年至今,这一阶段农民信息化素养以及农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我国农业发展基础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4]。虽然农业信息化程度提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整体农业规模极大,社会农产品需求较高,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不足。
2.2.1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的依赖度较高,绝大部分基础设施以信息化电子设备、软件系统、网站为基础。但是这些基础设备大部分价格较为昂贵,针对部分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推广并不现实。
2.2.2 技术型人才短缺
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使用科学的信息技术进行日常管理,而大部分的信息技术以软件监测、智能化设备监测为主,这对于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也就导致当前绝大部分农业信息化推广的主要产品是智能化农机具,其智能化程度并不高,通过简单的教学便可以让大多数农户掌握。但是从全方位的层面上来讲,缺少的信息化人才往往集中在农业信息化分析、市场调研、智能化病虫害监测等方面。
2.2.3 信息化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农业信息化开发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范围较小,筛选技术不够先进,而大部分农村的可利用资源较为分散,部分有价值的资源使用性较低;一部分信息化网站虽然可以投入使用,但是存在一定的形式化问题,其中的有用信息较少,网站更新速度较慢,网站信息推广规模不大[5]。
3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经济增长优化策略
3.1 明确具体的农业信息化目标,全面提升思想认知水平
农业发展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极强的影响,而农村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又可以反作用于农业管理。因此新时期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必然离不开农业的创新和升级。但是从标准化的角度来看,农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形式化的任务,而是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农村农业发展状态、不同区域农业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各项变量因素进行调整的,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化转型认知。
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需要全面思考信息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总结国内外经验,根据相关文献分析了解具体的应用策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应用认知,可以结合农业生产、农业市场调控、作物管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各项内容构建细化目标[6];认识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阻碍,例如要了解农村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情况,切勿盲目地进行农业信息化创新。
3.2 打造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制度体系
经济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动态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在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方案为其提供约束,这样才可以确保农业经济转型始终控制在稳定范围内,避免出现较大的市场经济波动。
首先结合农业科技推广以及信息化建设,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这样才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到乡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其次,组织农业技术专家以及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不仅要了解农民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农田管理问题,还需要进行新技术及新方法的推广;最后,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和地区经营大户作为信息服务的发展对象,以其为基础进行信息传播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发展。
此外,结合区域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相关制度体系,比如农业科技试点制度、农业科研补贴制度等,也可以为下乡的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7]。这种多元化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为农业信息化创新提供有效约束,更可以作为新时期农业信息化转型的重要保障,成为农林牧副渔统一发展的重要基础。
3.3 加强农业科技产品的研发推广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能单纯依赖农产品直销,还需要以农业科研为基础打造新型的信息技术产品。比如可以引导农业相关高校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合作,将农业科技成果直接或者间接地投入到农民生产生活中[8],可以将其作为农业科技产品试用项目,也可以将其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宣传新的科技成果以及产品效果,全面拉近乡村农业和专业技术领域之间的距离。这可以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与乡村农业之间的融合提供更加紧密的途径和渠道,更可以搭建起一座产品共享、信息共享的桥梁。
3.4 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咨询服务
落实科技咨询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补充农村农业信息化专业人员缺失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农户成为信息科研的使用者以及推广者。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同时也是享受农业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的效益的受益者。为了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还需要针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成为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团队,这样才可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9]。而想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应积极联动各部门,借助农村原有的日常生产生活习惯进行宣传,比如绝大部分的农村有“赶集”习俗,可以直接利用这一习俗进行专家现场解答、发放光盘、张贴宣传海报等活动[10]。这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的日常活动内容,更可以让信息化农业体系的拓展更具生活化特点。而部分自治区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尤其是收集信息、传播信息以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农业信息工作人员也需要及时掌握农民、农村、农业的具体发展现状,确保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周到的信息化服务。
此外,还需要合理地进行农村原有资源体系的开发,比如可以搭建数字化农业资源服务平台,借助地方运营商、农业专业户、地方大型企业的资源优势,快速整合不同农村的可利用资源[11],打造资源共享平台。这不仅能够让信息技术的融合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且可以加大各方主体之间的互动力度,让充分的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优化方案,让专业技术成为增强农业田间管理以及市场管理的主要工具。
4 结束语
综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农业建设体系为依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可以满足新时期“三农”创新的需求,更可以为农村的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创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