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08-16张小乾吴斌张庆王丽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

张小乾 吴斌 张庆 王丽超

摘要 为全面提高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首先,形成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分类定位理念;其次,构建了“政校企”积极参与的培养机制和基于产教融合的“2+4”联合培养模式;最后,首创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实践与完善,有效解决了分类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不统一、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学生实践平台及实践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

关键词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培养;导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272-03

作者简介 张小乾(1987—),男,河南封丘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专业硕士的培养也是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战略部署的关键环节。自2009年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至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专硕)在研究生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学术型。专硕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1],诸多学者对专硕的培养体系及模式进行了研究[2-4],各高校也不断深化专硕生培养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5-8]。

作为农业大国,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质量已成为推进国家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9]。而作为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有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培养,课程教学重学术、轻应用,不能从根本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分;“双导师制”由于无具体的推行方案和执行标准,导致很多高校在施行过程中浮于形式;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基础课程和实践环节无法有机结合,普遍存在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脱节的情况;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导师积极性不高等[10-12]。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地方高校需走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的困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培养模式。

1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探索

西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南科大”)是一所多学科并存的综合型高校,截至2020年,董事单位已有49家,区域覆盖7个省份,包含了政府单位、国内大型企业、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等。截至2022年4月,西南科大共有22个一级学科,15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经、法、文、理、工、农、管等7个学科门类。西南科大农学院已有8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从1939年开始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开展博士、硕士、本科、留学生等各层次人才培养。

自2016年以来,西南科大以国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借助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解决地方多科性高校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四位一体”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1.1 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目标,分类制定培养方案

1.1.1 广泛调研现状需求,提高实践课程要求和职业素养。

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课程体系各知识模块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调整更新,重视课程中“理论+应用”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1.1.2 统筹考虑类别特点,制订特色学位标准和评价制度。

因地制宜,制订适应于农业硕士培养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制度,更加强调研究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申请学位的成果多样化,积极响应国家“破五唯”。制订多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强化对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及可转化性的考核。

1.2 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建立“政校企”积极参与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机制

1.2.1 搭建实践平台,保障学生实践条件。

挖掘办学优势,充分区域合作单位资源,构建了“校内外+长短期+产研政”的多层次实践基地模式,建成农业硕士实践基地40余個。针对基地建设水平、学生实践情况等建立了合理的评价体系。

1.2.2 设立实践专项,提升学生实践成效。

自2016年起设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专项,学校每年下拨专项经费用于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积极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显著。

1.2.3 明确导师职责,发挥合作导师作用。

学校制订了《校外合作导师评聘管理办法》,明确校外导师在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权利,积极调动企业导师参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1.3 以产教融合为途径,构建农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提出“推进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学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2+4”联合培养机制。

1.3.1 促进资源共享,创建培养基地。

为充分促进资源共享,学校于2017年开始探索搭建使用与农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开展专业学位点建设工作。现已建成涵盖“产、研、政”的3个农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可接纳全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开展联合培养。

1.3.2 联合项目申报,发展地域经济。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积极推动合作单位与学校科研团队联合项目申报等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落实“订单式”精准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硕士从招生到就业的各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切实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3.3 加强人才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校内导师实践化、校外导师理论化”已成为联合培养工作对导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大力推动“校内导师进企业,校外导师进学校”,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切实提升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水平。

1.3.4 加强学生管理,共建思政教育。

学校在联合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明确要求合作单位配备专职辅导员,配合相关学院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奖助学金评定等各项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4 以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为切实推动农业碩士导师提升工作,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3+4”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导师提升模式。“三级联动”加“四方融合”切实推动了导师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

1.4.1 制订管理文件,规范提升过程。

为解决校内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导师“从校门到校门”以及校外导师参与度低、教学经验缺乏等问题,学校制订了《管理办法》,规范校内导师实践全过程及考察办法,切实提升校外导师教学指导能力。

1.4.2 设立提升专项,提供经费保障。

2016年起,学校首创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学校拨款资助校内导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校内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促进了导师与企业的沟通,助力企业攻坚克难,推动科研成果孵化。校外合作导师定期进校学习提升,与校内导师共同完成制定培养方案、选拔招生、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

1.4.3 严格考核流程,确保提升效果。

在实践活动后需经过个人申请、学院审核、研究生院复核、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切实做到实践前有计划、实践中有记录、实践后有考核,各级评审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提升效果。

2 推广应用效果

2.1 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2018—2022年,学校不断改革探索,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一志愿录取率从低于15%提升至95%以上,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规模由低于20%发展到目前的100%。学生实践环境优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以全面培养。

学校不断探索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一系列新成效。学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近80%进入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多名研究生校友已成为相关行业翘楚。有近40%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管理文件体系逐步完备,专业学位点评估结果良好

在培养方案及学位标准制订、学生实践、联合培养以及导师提升等方面,打造了完备的管理文件体系。2014—2019年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过程中,学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参加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项评估,评估结果均为“合格”。学校合格评估结果表明,学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培养方向、师资队伍、专业实践、培养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均达到了教育部要求。

2.3 实践平台规模稳步扩大,实践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学校依建成农业硕士校内外实践基地30余个,联合基地培养3个,可以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育教学需求。

此外,机制保障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部分。制订了《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校外合作导师评聘管理办法》《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订单式”联合培养专项工作方案》等文件,制度先行,切实保障了农业硕士培养质量。

2.4 导师指导能力不断提升,评估专家高度认可

在制订了《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提升专项管理办法》后,农业硕士导师已经实现实践锻炼全覆盖。西南科大的“导师提升专项”工作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

2.5 专家领导深切关怀,示范辐射效果显著

在探索与实践阶段,欧阳晓平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等专家到校指导基地建设工作,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四川省副省长罗强等领导参观校内基地。《中国教育报》刊发学校教改成果《多元协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教学督导力促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农业硕士实践被中国科技网、中青在线等国内媒体报道。

3 结论

该研究分析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从分类制订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政校企”积极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2+4”联合培养模式、“3+4”专业学位导师提升模式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专业学位教育分类培养改革方法,最后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介绍其推广应用成效。该体系的构建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全日制农业硕士或其他类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2022-06-17].http://www.eol.cn/e_ky/zt/2019/report/list.html.

[2] 赵康,杨媛,李峰,等.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4-49.

[3] 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5):64-69.

[4] 胡艺玲.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90-97.

[5] 阎凤桥,李欣,杨钋,等.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9-16.

[6] 梁传杰,王卫华,刘勇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5-9.

[7] 陈小平,孙延明.工程硕士职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60-65.

[8] 康旭,范超,高志明,等.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3):274-276.

[9] 新华社.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2-12-21].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06/content_5427778.htm.

[10] 王家喜,雍会.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农技服务,2016,33(8):196-197.

[11] 高彩婷,毕兆明,宝力高,等.地方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5):457-460.

[12] 任丽洁.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14):46-48.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
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我校6个项目入选福建省2016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基因分析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略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信息的采集与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