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桂北“二月八”庙会的共生型景观重构

2023-08-16唐健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庙会生态

摘 要:以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的实践为例,分析了湘南桂北“二月八”庙会文化景观与现代科技规划、培育的农业生产景观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文化联系,可互补文化所需,实现景观空间的共生,进而认为在文化建设、乡村振兴、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等呼吁与实践的背景下,应重新整合与“二月八”庙会有文化关联的景观元素,主动营造既体现传统文化又反映当代精神的景观空间和文化场域。

关键词:生态;“二月八”庙会;景观共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桂北寿佛信俗文化空间的重构”(2020KY09035)阶段性成果。

一、“二月八”庙会文化景观的构成

“二月八”庙会文化景观的构成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表1)。其中,庙会所依托的寺宇、民居、街巷、桥梁等构成的场域为物质形态存在的景观。湘南桂北的气候、地理、人文条件孕育了当地建筑的自身体系,在有“二月八”庙会节俗的乡镇,仍有很多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它们典型的地域特征是乡镇面貌趋同化的时下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由黄阳司扎故事、花灯、花鼓戏、桂剧等各种传统民间文化事项组成的庙会本身,则是以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形态存在。

景观的构成表现为艺术、生态、人文三大子系统,里面的人文子系统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其是景观学的基础,也是景观生成和演替的驱动力[1]。“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不同身份的人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内容是景观的构成内容之一。因此,以传统手工艺图案、造型呈现视景以及以方言、俚曲呈现声景的庙会活动是地方文化的集中展示,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可见,“二月八”庙会文化景观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构成从思想内涵到表现形式都属于湘南桂北特定的乡土社会,具有视觉上的可识别性和精神上的向心力。

二、景观共生概述

共生原为生物学名词,是生物学家在19世纪观察到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广泛存在互惠互利的现象后提出的,指两种生物互不侵害、彼此促进的状态。将此观念辩证地用于对异质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即文化生态领域的共生思想[2]。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共生的提法,但不乏共生的思想意识存在。现代意义的共生思想是在二元论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难以阐述复杂世界运行规则的今天,融合东方的传统智慧后提出的多元世界的发展之道,从哲学的层面回答了世界应该如何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实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回归[3]。现代意义的共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它以圆融的思想解释和对待一切事物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系问题,诸如空间上的此处与彼处、部分与整体,时间上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以及继承与创新,文化上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思维上的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科学、宗教与科学、理性与感性等一切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事物。共生思想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和人文学科领域。

共生思想在景观规划领域的应用使异质文化的景觀内容从二元对立转向多元对话。具体而言,从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顺应生态系统的规律,而非征服;从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来说,尊重文化种类的差异,而非取代。应避免景观个体之间的文化对峙,以协调和平衡的方式减少、消解景观个体之间的文化矛盾,达成文化意义上的整体关联,实现合作、互惠关系的和谐共生。同时,共生思想认为要使异质文化的景观内容之间实现对话,找寻而后融汇二者文化中的中间领域,或者说内在的文化共同点是关键所在。通过非中心式、跨界式的规划,使景观个体不仅增强自身文化的调整能力,也具备开放的外部环境,赋予景观空间以最大可能的内涵丰富度与功能包容性。

三、“二月八”庙会文化景观与农业生产景观的共生

(一)内在联系

内在的文化联系是景观个体之间达成和谐共生状态的必要条件。湘南桂北传统的“二月八”庙会文化景观与现代科技规划、培育的农业生产景观作为共生的景观单元,二者有着各自的文化个性,同时它们的文化差异之中又蕴含着内在的因果联系(图1)。

首先,“二月八”庙会是农耕时代湘南桂北地区各城市、乡镇的农贸集市,展示、出售各色农耕用具和物资,具有开启春耕生产的意义,现代的农业生产景观与该主题相呼应;其次,“二月八”庙会是当地群众利用庙会的节场空间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文艺、体育、娱乐活动的特殊时间节点,其本来所具有的休闲特性与农业生产景观在时下所被赋予的生态休闲主题遥相呼应。

目前,人们试图以一种自然、生态、休闲的姿态摆脱城市、工业、机械的捆绑,得以诗意地栖居和出行。在从工业文明往生态文明方向发展的呼吁和实践中,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也已经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认可的发展理念、情感需求与道德标准,农业生产景观因此被赋予了这种人文关怀的意义,它作为“二月八”庙会之延伸内容,正是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二)相互补充

景观个体之间的相互促进是景观共生的目的。传统的“二月八”庙会文化景观与经过现代科学理念规划和技术培育的地方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之间能够互相满足各自的文化所需(图2)。

“二月八”庙会作为集贸易、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体,是一种动态的民俗文化传承现象,其历史发展过程便是处在不断的迁流变化之中。在当前新文化生态之下,它更有根据时代发展、社会状况和大众生活调整、丰富自身内涵与外延的需求。现代科学规划理念指导下的地方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可以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庙会文化景观赋予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的内容,为其注入时代的新鲜因素,在春暖花开之际提供传统庙会文化项目的同时也引导社会大众关注农业科学,融入自然环境。

农业生产景观适时被赋予庙会文化的形式因素与思想内容,可以提高其文化附加值。当农业生产景观与传统庙会文化之间形成互动,并因此形成新的文化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已不仅是人与农业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体现,更是通过具有更大文化辐射力的途径与形式形成新的人地关系。

四、灌阳的共生型景观重构实践

广西灌阳县的“二月八”庙会已延续一千余年。近年来,灌阳县政府在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关注新技术、新理念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进行“田种稻、坡种果、山造林”的科学布局,形成了灌江东岸米珠山以灌阳雪梨和黑李为主要栽种品种的万亩水果带,而后将具有悠久历史和盛大规模的庙会节俗与以现代科学理念规划的万亩水果带节令景观在概念和实践上相结合。

灌阳在“二月八”期间开展传统庙会项目的同时,在万亩水果带中开展山地自行车骑行、赏花踏青等休闲娱乐活动(表2)。这些活动在每年的“二月八”庙会期间重复上演,已成为当地的新民俗,引领人们能动地与自然互动,在扩展庙会节事内容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庙会的文化影响。

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和观念成果的农业生态美景因传统“二月八”庙会文化的介入,借助历史悠久的开耕仪式、农具售卖、耕牛交易等庙会传统活动内容,使文化内涵由当下的农业科技溯源至刀耕火种式的农耕文明,体现出更为厚重的人文精神,明显增强了万亩水果带的旅游吸引力。同时,更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进一步对水果产品起到了推介、宣传作用。

灌阳“二月八”庙会文化景观与万亩水果带景观的共生,从文化衍变的角度而言,是灌阳“二月八”庙会在当前文化生态背景下一次成功的文化同化。文化的衍变存在文化遗传、文化变异、文化同化和文化异化四种路径,其中,文化同化是依据主体文化的价值趋向,吸收环境所提供的原料,经过消化、批判而供给自身营养,是对固有文化的保存[4]。在文化同化的作用之下,灌阳“二月八”庙会原文化生态系统的物质文化子系统由原来的街巷、市镇合并了万亩水果带,制度文化子系统民间机构“香花会”变为政府主导、协会协调,精神文化子系统在祈福求祥文化中加入了农业科技文化和生态休闲文化,行为文化子系统则增添了山地自行车骑行、桃梨园游赏等活动内容(表3)。灌阳“二月八”庙会吸收新的文化因子而得以与时俱进地发展,其内涵随之越加饱满、丰富。

五、结语

文化生态学的观点认为,文化现象是动态的有机体,与生物个体一样经历着循环往复的发展,永远处于遗传变异和新陈代谢的演化过程之中。遗产则绝不仅仅是与过去相关联,也与过去如何对接现在相关联[5]。

作为文化遗产的湘南桂北“二月八”庙会具有活态的生命特征,始终在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着自我继承和创新,使自身的文化结构和景观形态不断由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丰富。在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的情势之下,不能忽视对其进行动态发展的可能性,而应在文化建设、乡村振兴、非遗保护以及旅游发展等呼吁和实践的背景之下,认真思考和重新整理“二月八”庙会文化遗存与当前科学、文化新事物及地方优秀的自然、人文资源的相互关系,整合与“二月八”庙会具有内在关联的物质的和非物質文化的景观元素,激发“二月八”庙会在当前文化生态下新的能量与活力,营造既体现传统文化又反映当代精神,集历史文化、道德情操、科学精神、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景观空间和文化场域,促进地方的文化、生态以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瑛.景观学学科体系的构成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0(7):80-81.

[2]柳冠中.共生美学观:对当代设计与艺术哲学的初探[J].装饰,2008(增刊1):58-59.

[3]傅嘉欣.协同共生:景观设计中共生哲学思想的显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56-58.

[4]黎德扬,孙兆刚.论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97-101.

[5]HARVEY D C.Heritage pasts and heritage presents:temporality,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heritage stud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1(4):319-338.

作者简介:

唐健武,博士,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庙会生态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湖会船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元宵节,逛庙会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