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居环境学视域下河西走廊传统民居更新改造

2023-08-16赵峻立张文毅张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河西走廊

赵峻立 张文毅 张涛

摘 要:基于人居环境学的视角,对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脉络以及传统村落建筑的更新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索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需要深入分析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和提升策略。

关键词:河西走廊;传统民居;人居环境学

一、人居环境学视域下开展河西走廊传统民居

研究的意义

人居环境学从人类居住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在人居环境学的视域下开展对河西走廊传统民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民居作为人类居住的重要场所,其建筑和环境特征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特征和优劣之处,为设计更适合当地环境和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住宅提供参考。其次,河西走廊是一个自然环境较为严酷的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匮乏是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传统民居作为当地人类与环境相互适应的重要体现,对于实现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传统民居不仅是当地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和保护,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基本特征和居住模式

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亚文明和东亚文明的交汇地带,是一个文化繁荣、商贸繁盛的地区。这为河西走廊留下了丰富的建筑。

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简单和节约,结合当地气候和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由于地理与气候条件限制,河西走廊传统民居以土构建筑为主导,材料多为土、砖、木。其布局大多为合院形式,且多选取在山脚或临近山脚的坡地,从而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部分民居还采用了挑高、飞檐等设计手法,使得建筑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河西走廊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多为院落式,以院落为单位,逐层递进,建筑风格简约、大方,突显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其传统民居的居住模式主要体现了“家庭至上”的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们面对恶劣生态环境和匮乏资源的实际需要。通过多代同堂居住,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压力,还能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河西走廊地区的传统民居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部分传统民居因为缺乏维护和保护而面临倒塌的风险,同时新建的住宅往往忽略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导致当地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丧失。因此,对于河西走廊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地和全国各界关注的重点,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传统民居现存问题

(一)自然因素方面

甘肃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常使用夯土、砖等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和调湿作用,有助于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此外,夯土墙和砖墙具有很高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提供较好的保护,还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由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受材料的限制,传统民居的保温性、耐久性和美观性较差,部分民居抗震性和抵御风沙侵蚀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夯土建筑大多为单侧开窗,室内采光效果不佳,空气流通不够顺畅,常常会出现夏季潮湿的问题,长期如此容易产生霉菌,导致室内墙体脱落。

(二)人为因素方面

当前,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在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中村庄也逐渐衰落,村落呈现出空心化的趋势,其传统建筑逐渐消失,整体结构遭受到破坏,传统风俗也岌岌可危。这不仅是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河西走廊地区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此外,有关部门和当地村民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这无形中加速了传统村落的消亡。国内近几年对传统民居保护方面逐渐重视,但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村寨人口外流,空心化严重,出现了很多荒废的传统民居,加上部分老百姓对此仍缺乏充分的认识、地区专业人员不足,很多人认为传统民居过于陈旧,追求造价低、周期短的现代化建筑,从而导致一些传统民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逐渐被替代或丧失原有的特色,最终走向了衰败。

四、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可持续性设计面临的挑战

文化方面:河西走廊传统民居作为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着被替代和拆除的威胁,因此需要采用更多更先进的方式与措施进行保护与传承,并与现代化相结合。

生态环境方面:过去的传统民居多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民居被拆除或重建,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平衡破坏,增加了环境压力。

能源消耗问题:传统民居依赖自然资源,如阳光、风力、地热等进行采暖、通风和照明,具有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特点。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传统民居的能源消耗逐渐增加,不仅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还加剧了地区能源紧张问题。

五、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传统民居可持续性优化策略

(一)针对河西走廊传统民居开展可持续性评估

从能源利用方面考虑传统民居的能源利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能源浪费的情况,是否可以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新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材料利用方面考虑传统民居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可持续,是否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是否存在浪费的情况,是否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进行建造;生态环境方面,评估民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等。通过评估生态环境影响,可以寻找降低环境影响的方式,例如使用低碳环保材料、优化排污管道等。

(二)保持传统民居文化特色,实现生态适应性的提高

1.制定民居可持续性设计原则和标准

河西走廊民居的可持续性设计原则和标准应注重在保护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考虑到河西走廊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可持续性设计应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地方性建筑特色,并在设计中体现出传统民居的传统元素;同时,鼓励使用传统建筑工艺和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继承、发挥和创新传统建筑风格。

节约资源与降低环境负荷: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选择适用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例如使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设计,降低能源消耗;采用绿色建材,降低碳排放等。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河西走廊传统民居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兼顾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创造绿色空间,保护生物多样性。

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可持续性设计应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例如提供合适的生产性用地、基础设施等;设计要注重人文关怀,以提高居住舒适度、安全感和优质生活空间为目标。

鼓励社会参与和合作:鼓励社会公众、企业、政府、研究机构、专业设计团队等多方共同参与河西走廊民居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作,分享经验,更新技术,推广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实现可持续性设计原则的长远目标。

设计标准应具有明确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河西走廊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性设计标准需在国家、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制定,以具有明确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

2.开发可持续的民居改造和维护方案

河西走廊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通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环境。为了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保护当地独特的传统民居,需要采取一系列可持续的改造和维护措施。

第一,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改造和维护中,应该结合当地文化历史条件,去传承和发展传统的工艺技术,合理使用现代建造技术材料与传统建筑相结合。例如河西走廊地区由于木材、石材资源的不足与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可以考虑采用适合的建筑和材料技术。比如使用生土材料来作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生土建材具有资源充足、性质优良、易于施工的特点,并且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燥,因此生土材料可以大规模推广。同时,可以在生土材料中加入一些添加剂,以增强其抗形变能力和韧性,从而提高传统民居在自然灾害与历史风化中的稳定性和抗破坏能力。此外,生土材料还可以加入其他添加剂,以改变自身的颜色,实现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第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提高室内舒适度。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改造过程,使其在体验传统建筑的同时参与民居改造的决策。充分考虑民居的实际功能需求,对老旧的单一采光与通风进行优化,改进室内外门窗结构,采用多功能开窗方式或者设置通风口,从而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流通。同时重新改变房间布局功能,在保证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让空间更加宽敞舒适。可以将家庭成员的共同活动区域和私密空间分开,保证彼此的舒适度。

第三,结合历史文化,重塑当地建筑文脉。将有历史价值的民居纳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科学的修缮和保护。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教育,提高人们保护传统民居的意识,在改造过程中,借鉴现代绿色建筑理念,运用适用的生态材料、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提升民居的性能和适应性。并根据当地制定的相应政策将民居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如开设民宿、风味餐馆或举办文化体验活动等,将原有民居与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相结合,实现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对传统工艺进行挖掘与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技艺,对这些技艺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培训当地技术人才,提升民居修复与保护的专业水平。

总之,在河西走廊进行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改造和维护期间,需要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绿色建筑现代化、地域环境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对民居进行全方位的改进与优化。

(三)合理应用新技术和设计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更新,新技术和设计理念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河西走廊传统民居的建造中,新技术和设计理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被广泛应用。

新材料的应用给传统民居的建造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传统民居的建造更加便捷、环保、经济。除此之外,新技术和设计理念对河西走廊传统民居的建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传统民居的建造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民居的可持续研究需要贯穿于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并从材料、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人居环境学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可持续更新设计策略,让传统民居建筑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在新时代中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在保持傳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使得传统民居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并在推进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和沟通,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意愿,使传统民居改造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吴岩峻.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N].海南日报,2018-11-28(A6).

[2]祝蕾,张小娟,孙来忠,等.基于地域文化的甘肃传统民居及其保护利用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20):62-64.

[3]贾丽奇,罗彤.西北干旱地区传统民居的适应性研究:基于民勤县传统村落[J].建筑与文化,2021(9):131-133.

[4]李钰,王军.资源匮乏格局下的干旱区乡土建筑“适用技术”更新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8):52-56.

[5]张震文.河西走廊乡土民居营建与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管勃勃,苏晓明,李旭龙.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石窑民居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以老牛湾村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3(1):93-94.

[7]王雪浪,彭鑫荣,肖怡,等.生态理念下河西地区生土建筑的更新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2(18):166-168.

作者简介:

赵峻立,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设计。

张文毅,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设计。

张涛(通讯作者),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河西走廊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