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德华·霍珀绘画中光影表现手法对疏离感的传达
2023-08-16尹小雨
摘 要:爱德华·霍珀作为美国20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画家,以“旁观者”的视角描绘了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情绪。光影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在霍珀的画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霍珀擅长运用强烈的光影突出人物内心的冲突,从而揭示图像中人物内心的疏离感。围绕霍珀作品中光影表现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的“疏离”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爱德华·霍珀;光影;疏离感
“疏离感”一词在社会学、心理學等不同的学科中都有提及,含义比较广泛,其特点是“格格不入”,强调社会变迁与都市工业化使人在面对生活环境时,所呈现出自觉无意义感、自我分离感等复杂心态。美国现代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年,以下简称霍珀)用画笔理性而克制地记录所处时代下美国民众生活“若即若离”的状态。
霍珀善于表现光影下的色彩及情绪变化,在长时间的艺术创作中,光影逐渐成为他绘画创作中密不可分的元素,并通过光影在画面中传递出一种疏离与孤寂的视觉体验。
一、爱德华·霍珀疏离感的产生
疏离感(Alienation)的含义与孤独感类似,其核心是“无法融入”,它是指个体与自身、周围的人、社会等的关系不够密切、格格不入的一种状态。在心理学上,疏离感侧重“疏远、疏离”这一概念,主要指个体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即疏远、不安、无力、冷漠感。心理学上的疏离感理论最早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马克思认为疏离感是一个包含主观成分和客观成分的复杂概念:客观成分主要指劳工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失控感,主观成分主要包括社会分离感和个性丧失两方面。疏离感的概念很难像数学公式一般直接定义,所以疏离感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像一张大网把情感、社会关系、感觉、认知等关联到一起,又因主体感受的敏锐程度、认知角度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疏离感结果[1]。
疏离感不仅存在于心理学领域,而且存在于绘画领域,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如20世纪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以及加拿大画家凯伦·科尔维尔,他们的画作中都曾体现过疏离感。疏离感的来源与画家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密切相关。霍珀生活于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人们的社交距离虽逐渐缩小,但心理距离却不断被拉开。
“1929年,美国遭受了重创。美国人的思想所经历的打击是巨大的。”美国历史学家默里·罗斯巴德这样评价美国这次经济大萧条。以往繁华的都市隐藏着巨大的经济问题,这时人们内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失落、迷茫、困惑、疏离的情绪笼罩在都市之上。爱德华·霍珀身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一分子,此次社会危机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的绘画道路。
霍珀出生于文艺世家,由于父母的缘故,从小便对文学作品耳濡目染,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是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波德莱尔视“颓废”为审美现代性的关键词,并将其感受融入作品。其关于现代都市社会的描写引起了霍珀极大的共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霍珀在创作中追求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情感层面的疏离,成为其绘画的重要特质。
霍珀年轻时在纽约艺术学院学习受蔡司和罗伯特·亨利指导,他们鼓励学生摆脱学院派的束缚,多关注社会生活,尤其社会底层。亨利是“垃圾箱画派”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将城市中贫穷、混乱、肮脏的现状表现在画布上。此后,霍珀逐渐开始将画作描绘的重点转移到日常生活,并加入自身对于社会关系的思考。
二、爱德华·霍珀作品中光影对疏离感的传达
(一)光影对画面构图的影响
油画中的光与影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光与影和物体相互依存。“光影是传递信息的有力手段,光影在画面中的位置、形状、类型、数量和方向,都可以影响画家对主体观念的表达。”[2]
霍珀绘画中的光影作为视觉元素的一部分,对于画面的构图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绘画中光影通常以光线投射在物体上造成的明暗效果进行体现。霍珀借助光投射在物体表面形成的明暗交界线和投影线,以线的形式引导着观者的观看。霍珀于1943年创作的油画作品《酒店大堂》中,一对老年夫妇正在酒店大堂内相互交谈,位于男性上方的墙壁有一条被室内灯光照射形成的投影线,在引导观者视线的进入。画面左下角有一块明显的长条状受光区域,它指向着一位正坐在沙发上阅读的金发女性,但由于社交距离的远近,不禁让人猜想这位女性和大堂内的老年夫妇有什么关系,这种社交关系的不确定性极大增强了观者对于画面情节的解读意识。霍珀在绘画中更像是一位导演,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观者在画作中的角色被刻意安排为一个酒店内的旁观者,注视着画面中的一举一动。画作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存在,这样相互交错的视觉引导形成极大的视觉冲突与疏离感受。如同电影叙事般的情节,展示与被展示的心态弥漫于都市空间的孤独氛围,特别是运用强烈却象征虚无的光影切割出来锐利的“城市展示橱窗”,这几乎贯穿于霍珀的各类创作场景之中[3]。
霍珀借助光影,以线的形式重新构建了画面关系。线是连贯的造型元素,当人们沿着线的形态延展方向连续地观看,就会产生观看的方向性,同时线的方向也是观看的轨迹。此外,由于线的延伸性,可以对画面不同部分加以连接,使画面各部分在视觉上紧凑地连接在一起。通过线条的连接,横向或纵向贯穿整体画面,实际上也为画面整体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
线的起伏体现节奏感,反映波动的频率和强度,契合生命力的律动性,这对心理产生强弱不同的影响[4]。霍珀的构图倾向于几何形式,在他的画作里经常能看到直线对于画面的分割。《铁道旁的房屋》中霍珀描绘的是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宅邸,笔直地矗立在画面中心,画面下方被一条几乎水平的长线隔断,画面整体色调阴冷,营造一种荒凉的气氛。在霍珀的画作中,长短不一的直线有条理、客观地被安置在画面之中,造成了人在视觉与心理上的隔绝感受。
(二)光影对色调氛围的营造
光线的强弱影响着画面色调与叙事气氛,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源自光线。色彩作为人眼接收到的一种客观信息,其本身并不具备情感,而人作为色彩的受体,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会对不同颜色产生不同的感受。
霍珀画作中的光线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光,另一种是人造光。霍珀所处的时代正好是电力广泛普及的时代,都市霓虹逐渐取代以往的烛光。这种城市灯光和自然日光略有区分,对于人视觉心理的改变也有影响。霍珀有一部分画作是描绘都市霓虹下的生活场景,代表性作品《夜鹰》中夜晚城市景观被各种人造光照映着,清冷的光线给人以阴郁的感觉,削弱了人物形象的生命力。这些光线照映在人物面部和身躯上,放大了人物的疲惫和冷漠,低沉的色调给人一种不确定、压抑的视觉感受,这种强烈的明暗变化似乎将画面中的人物和景观置于一个舞台剧目之中,似乎下一刻就有故事发生,给观者一种内心的突兀和刺激。
“色彩不仅能起到修饰和衬托作用,还能传递出不同的情绪。”[5]对于光线的处理,霍珀在接受西方传统绘画的基础之上又受到了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在重视物象固有色的基础上利用光色规律将画面光影氛围强化。霍珀作品《纽约的房间》记录了城市住宅中一对年轻夫妇夜晚在家时的场景,看似温馨的室内却是缄默的双方。左侧丈夫正低头翻阅报纸,右侧妻子面对钢琴,用手指轻轻地触摸着琴键试图引起丈夫的注意。人物的脸庞没有过多描绘,呈现出一种区别于现实人物的脸谱化状态。这样的叙事场景将人们带入到一种矛盾的夫妻关系中来,人与人的内心仿佛难以融入,形成了强烈的疏离感受。霍珀画作中许多都是冷色调,即使是一般常见的暖色也会在霍珀“主观”用色之下,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清冷孤寂的视觉体验。
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这样评价霍普的作品:“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将人物和题材置入一种临界空间:这些家与办公室之外的建筑、这些‘过渡的地点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而疏离的诗意。”此外,在霍珀的画作中人们能明显地看到人通常处于阴暗的环境或者暴露在强烈的光线之中,这种极强的反差给观者带来极强的解读欲。霍珀擅长利用强烈的光影突出人物内心的冲突,从而揭示叙述图像中人物内心的疏离与挣扎。
(三)光影对绘画叙事的铺垫
在绘画中叙事是霍珀带给观者最直接的感受。与文学叙事不尽相同,绘画叙事围绕着两个因素展开:一是时间,二是空间。霍珀身处在美国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工业革命、经济大萧条等外部因素加深了他对城市生活的理解,他将绘画叙事的对象聚焦到美国都会区的平民生活,揭示了人类群体性的孤寂与疏离。
美国当代画家威廉·贝利曾这样评价道,霍珀“绘画中的光不是造型的附庸而是主角,是在光决定的造型上建构起来的,尤其是对室内光的描写,尽管并无任何流动性,却依然能让人信服”[6]。足以看出霍珀在创作中对于光的重视,并且通过光这一要素延展到对于绘画叙事的铺垫。在霍珀的绘画作品中不乏一些以时间命名的作品,如《上午11点》《周末清晨》等,可以看出霍珀在进行绘画叙事时对于时间的重视。时间性通常是通过光色因素与空间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在绘画艺术中,光是表现时间的重要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绘画叙事语言。绘画的时间性是连接画家与作品再到观者的重要线索,也是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感染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的重要手段。霍珀正是利用光影的时间性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带人们重新感受他所经历的美国故事。
光影为画面叙述提供更多可读性,也暗示着这一幕即将消失,下一幕画面即将开始。画面中的人物多以一种待完成、半开放的形式出现,这样纪实的生活截图,仿佛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一样。画面成为一个开放的场域,观者的参与感会被加强,叙事的可能性被拓展。霍珀作品中光既叙事现实,又叙事精神;既指征对象,又指征内心[7]。如戏剧般的画面布光增强了画面叙事氛围,也引导着观者对画面的解读,亮与暗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画面的戏剧性冲突,也为画面提供了视觉焦点。
三、爱德华·霍珀绘画中的疏离感
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当代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议题。霍珀所处的正是西方现代绘画飞速发展时代,当时许多绘画流派的表现形式围绕反叙事展开。霍珀打破了当时画界内容与形式割裂的局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疏离感。
英国美学家赫伯特·里德曾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式的历史。”[8]霍珀从传统外部形象的观看转变为内心精神的窥探。对于画作中人物和场景的刻画,霍珀总是适度而克制,传递出一种质朴、真实的气息。弥散的光线、点到为止的刻画、片段截取的构图带给观者极强的代入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情绪主导的虚像空间。
社会的不断发展也迫使当代艺术家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下寻求新的表达。霍珀绘画中关于叙事与逻辑的不确定性,为现实主义绘画带来了新的变化。从原有还原和重现外部世界为主要表现手段,到分解、重构画面的视觉形象,霍珀用自身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出对现实世界的深度思考,这也是霍珀的绘画作品能够在后世产生不断影响的重要原因,同时启发人们在艺术创作中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要有更多的思考。
霍珀将视角聚焦到了城市之中平凡、落寞的街巷之中,这些地方空无一人,却能明显感受到人的痕迹。霍珀体验到了每个人都曾体验过的孤独,他将这种情感外化为非常具体的视觉图像,虚幻而真切的光影配上情绪化的脸谱,似乎在隐喻人们内心对于光明的渴望。霍珀的绘画风格也被后世称为“霍珀式风格”,这种区别于现实物象的再现而创造出来的图像,影响到当代绘画、摄影、电影等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霍珀的绘画题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都市街道、旅馆、住宅等,这些城市公共空间仿佛因为人的到来和离去开始私密化。霍珀通过自己对于人物的安排,巧妙地利用光影烘托出极具视觉张力的绘画风格,这看似是对日常生活的片段记录,却用画布道出了城市静谧空间中的孤独故事。
参考文献:
[1]师语.贾斯汀·莫蒂默绘画作品的“疏离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2]秦建庭.光影技巧在油画作品中的体现[J].名家名作,2022(11):126-128.
[3]来源.爱德华·霍普的都会图像探析[J].美术,2022(5):144-145.
[4]刘悦.绘画形式语言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18.
[5]郑海宇,钱文艳.色彩和情感在近现代油画作品中的表现[J].美与时代(中),2022(6):39-41.
[6]李娜.愛德华·霍珀绘画语言秩序的重构[J].艺术百家,2020(6):165-172.
[7]富一宸.爱德华·霍珀绘画中的叙事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
[8]肖煜.疏离感:当代具象绘画的主题[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
尹小雨,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