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中的“第二自然”探析
2023-08-16黄海燕连秀菲
黄海燕 连秀菲
摘 要:不同于传统绘画中再现性的“第一自然”,“第二自然”是当代艺术家有意识地以观念介入画面,并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出凝聚着艺术家个体对人类当下生存空间以及生存状态深沉思考的观念图式。“第二自然”强调的是具有独特风格、充满个性的艺术思考空间,具有着“再造自然”的含义。它是艺术家们对当代绘画领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进行反思并试图探寻新出路的一个结果,其独特的思路和思想价值,使得我们能够重新感受当代绘画的魅力。
关键词:“第二自然”;观念介入;隐喻;象征
艺术发展到21世纪,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语言,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传统艺术的架上绘画当然也不例外,“第二自然”就是其中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异变数。
一、“第二自然”的概念内涵流变及其生成
为了能够对“第二自然”的概念有一个清晰明澈的认识,首先需要从绘画史的角度,对“第二自然”这个概念的萌生以及发展做一个纵向的梳理。
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标准是再现人们肉眼看到的绝对真实。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艺术家们绞尽脑汁,不断完善和发明能够达到非凡效果的技艺。于是,在西方艺术史的早期,对技艺的研究就被视为一门精密的科学。艺术家们通过空间、比例、结构的深入探究,务求使自然形象能够逼真再现于画面上,以求能够达到“自然真实”的效果。这种试图以假乱真的真实,究其实质,也难免是一种经过艺术家主观加工的“虚拟真实”。
其实何止于古希腊,从艺术走到文艺复兴以至于古典主义时期,历代艺术家为了追求逼真的自然真实再现,始终坚持艺术技艺方面的探究。这种貌似对自然的模仿,就本质而言,表现的是艺术家心中或想象中的自然。因此在这种“真实再现”中,难免会镌刻上艺术家独特的个性风格与思想状貌的印记。可以说,这种画中的“自然”已非实际意义上的自然,而具有“第二自然”——艺术家心中的自然的印记。这些作品本身包含了多重质素,承载着艺术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考。
艺术发展到印象派时期,艺术家追求的目标更是“忠实地再现自然”。为此他们放弃了以往公式化的再现自然的方式,不断摸索试验——研究光色,追求冷暖,强调时间、空间、光线的变化和瞬间状态,并采用户外写生的方式,以快速表现的手法来完成创作。尽管他们运用科学的态度去再现自然,但这种再现与其说是表现自然状态的真实,就其根本来说,依然是艺术家心目中的自然。正因如此,印象画派的观者会希冀透过艺术家的种种暗示,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加工,在作品中看到更丰富的自然,由此而获得一种参与“建构”自然的自豪。由此可见,印象主义那所谓绝对“忠实自然”的作品,已非實际意义上的自然,而是融入了艺术家和观者个性、风格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发展到后来,就成为当代艺术家所刻意追求“第二自然”的一种基本表意语汇。
到了塞尚、高更和凡·高的后印象主义阶段,这种符号化的趋向进一步得到强化。在画面中,艺术家自我体验和精神层面的质素进一步增强。由于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将“再现自然”作为终极目标,于是,对“第二自然”的无意描画变成了艺术家自觉的、有意识的表达。这样,就有了“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石破天惊的口号:绘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自然”。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一个分水岭,它不光开辟了现代绘画的新纪元,同时也使“第二自然”成为一个艺术家自觉明确追求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塞尚像科学家一样严谨地去处理自然画面中的各种关系,甚至牺牲物象的“自然状态”,去营构自己的主观艺术空间。凡·高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亦使其对“第一自然”的描绘达到了具有强烈个性和主观色彩的“第二自然”的效果。
至于20世纪毕加索的出现,更是达到了对传统艺术颠覆的一个巅峰。他革新性的作品,使观众对“第二自然”的感受达到了高强度的体验。由此,他改变了观众通过画面看世界的传统,而使画作成了现代人改变世界、构建自我的某种媒介。这时,“第二自然”已完全脱离了现实的自然,摇身化为文化、思想、艺术符号的总汇。
至于杜尚和博伊斯的作品,则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了,因为添加了装置、行为等迥异于传统绘画的成分。
总之,以绘画史的角度去审视当代绘画中的“第二自然”,可以发现,由于不同时期绘画审美标准的不同,“自然”在不同时期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但却无不或多或少具有当代艺术“第二自然”的性质。换言之,“第二自然”古已有之,艺术品中从不存在纯粹的客观,无论作者如何强调作品的再现性,其实也都是经过主观浸润了的客观,只是到了当代,在“第二自然”的明确意念与口号召领之下,艺术家的主观意念及深层思虑才得以突出和强调(图1、2)。
当然,绘画艺术发展到了今天,“第二自然”呈现出更多明确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它不仅是艺术家心中自然的体现,更是凝聚着艺术家思考的“再造自然”。这种创新给当代绘画带来了质的变化,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当代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第二自然”特质概说
(一)观念的介入是“第二自然”的首要体现
观念的介入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以观念为主导的观念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时,艺术家以排除传统艺术的客观存在为出发点,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并非艺术家创造的物质形态,而是由艺术家的观念表述构成。故此,自然的原始存在、人为的物质形式,包括照片、教科书以及高科技产品录像、录音带乃至艺术家自身,都被当作观念艺术的传达媒介,完成了向艺术上“第二自然”符号的转化。物质本身没有改变,但由于观念的介入,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种“第二自然”既包括具象的物质存在形态,也包括把既有艺术形象由构思转化为物质形态的过程,通过高技术含量的物化,把非物质存在的意识观念输送给观众,使其改变传统的欣赏习惯,沉浸到作品中,与艺术家一起来完成作品的最后建构。正是由于“第二自然”是艺术家以观念介入,并运用象征、隐喻手段创作作品的综合体现,所以,主题性是“第二自然”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
下面我们以主题性尤为鲜明的当代油画家石冲的作品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第二自然”艺术品的主题性。
作品《物语—水、空气和身体》所关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石冲绘画的主题。画面展示的是在充斥着水、空气的环境中被塑料包裹着的人的身体。那种虚设、不自然、另类的存在,传达出人类生存的一种真实。在画面中,石冲将普通日常生活现象做了陌生化处理,使其所創造的“第二自然”因为视觉上的不自然产生出一种荒诞感,引领人们深思自身的存在;与此同时,作品所构造出来的感觉和体验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理性知识所把握的范围,所以,作品中的“第二自然”也传递着艺术家对未知世界的独特体验,赋予了作品一丝与众不同的神秘气息。
真实客观写实的人体描画与深刻哲思的表述,这两种毫不相干的主题在《物语—水、空气和身体》中并列,使画面具有着很强的叙事性和想象空间,并增加了作品与观者的隔膜。观者自然会采用多种假想去填充艺术家预设的空白,从而使图像生发出多层面的意蕴内涵。这样,作品本身的内涵外延得以拓展。于是,石冲作品中的“第二自然”便更加具有意味,其强烈的视觉感受与思想冲击力带给观者别样的思考和感受。
(二)象征、隐喻是“第二自然”的密码与锁钥
在“第二自然”中,虽然艺术家不可能摆脱借用客观物象来言说观念的做法,但这些物象媒介既可以是具体可感的,也可以是抽象隐晦的,并且无一例外都经过了转折,需要观者加以再诠释,这使得对“第二自然”作品的解读难度增加。而对“第二自然”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象征与隐喻手法的熟谙,则可打破这种局面,为艺术家与观众的沟通打开一扇门,所以可将象征、隐喻视为解读“第二自然”作品的一把密匙。
在当代绘画中,“第二自然”中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观者提供一个展开联想的空间,使得作品在被读解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层面上的升华和概念外延上的拓展,令观者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精神层面上都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性愉悦,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产生更加良好的艺术效果(图3)。
三、“第二自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艺术家怀着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以当代社会生活、文化以及其核心——人为表现客体,有意识地去制造、描绘和表现“第二自然”。这种“第二自然”使我们得以重新解读当代艺术家和整个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从而更好地去认知、省察当下的社会和人类。与此同时,“第二自然”更给当代绘画带来了新思路,注入了新体验,赋予面临绝路的架上绘画以全新的时代感、观念性、生机与活力。
笔者从事当代绘画创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体会,也有着对绘画创作的深度思考。正是带着这些新鲜的创作眼光,笔者希望艺术同行能够从“第二自然”的创作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同时,也热切期望关于“第二自然”的理论探究能给当代绘画艺术理论领域添柴加薪,为更多的后续研究者铺路搭桥,进行更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概言之,关于“第二自然”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代艺术提供了思路,为探究当代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意义及图式背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手段和理论导引,同时,也为当代绘画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M].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2]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文杜里.西欧近代画家[M].钱景长,华木,佟景韩,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4]吴风.艺术符号美学:苏珊·朗格符号美学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5]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7]荷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9]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祝斌.中国当代油名家个案研究:石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13]郭晓川.今日中国美术: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14]水天中.对当代中国油画的观感和思考[J].美术观察,2002(6):50-53.
作者简介:
黄海燕,硕士,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河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当代艺术研究、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
连秀菲,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西方绘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