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促进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2023-08-15邬灿霞常艺萱
邬灿霞 常艺萱
摘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民幸福指数提升了,才能真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但现阶段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具体表现为信任度水平较低、社会规范的约束力不足和社会关系网络疏离的现象。文章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对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困境和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增量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社会资本,从而达到激发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性,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序推进。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民参与;社会资本;社会工作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5-0024-04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C916 文章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完善健全生态補偿机制等措施[1]。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战略中提到“要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2]。农村要振兴、农民要幸福,首先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建设和谐生态环境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藏资源,美丽的宜居生活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3]。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随后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计划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两项计划一脉相承,都提及了在环境治理过程需要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吸纳农民承接本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后续管护工作。在乡村场域里,农民参与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需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倡导环境多方共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4]。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是重要的人才队伍,在环境治理中是多元共治中的重要主体,文章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1 问题提出
农村人居环境既包括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文风俗等社会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对农村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进行协调规划,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状态[5]。现在农村人居环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且治理过程艰巨,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治理主体也有着自身的缺陷,例如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环境意识不强、农村人口结构失调等[6]。以往的治理模式是由上而下地推行,部分地方政府在治理农村环境时,未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忽视农民的有效参与;农民也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责任。这一单靠政府的能力进行环境治理,可能会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况;公共财政投入有限,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时受限于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单靠政府治理效率低下[7]。为此,充分地激发出农村环境治理中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是破解这一困境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农村人居环境与在村农民息息相关,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改造行动为起点,逐渐构建起农民环境自治合作网络,更加贴切农民的现实需求。
2 文献回顾
在已有的研究中,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农村环境治理的文章逐渐增多,有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农村环境治理中能够起到效果增值的作用。王春荣等(2013)[8]认为社会资本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具有社会整合、组织与协调、规范、促进沟通和参与等功能。丁颖(2021)[9]认为农民之间的信任在下降、农村规范的约束力减弱以及农村关系网络的碎片化等社会资本的流失会影响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和行动。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社会资本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如何提高已经流失的农村社会资本,并且能使社会资本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行动中起到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文章将从社会工作理论视角分析农民层面中的社会资本流失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通过改变治理主体的认知和行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社会资本,从而实现农民能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
3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分析
帕特南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社会信任、规范与关系网络三个维度[10]。通过增强农村内部的社会信任、形成互惠的社会规范和增强社会关系网络,农民能够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充分地调动其能动性和资源,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率。
3.1 农民社会信任现状及其分析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社会信任能够降低社会交往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促进社会集体行动的实现,但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民社会信任并未发挥作用[1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不信任主要体现在农民之间的不信任、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农民与企业之间的不信任、农民与外来社会组织之间的不信任,环境信息的公开程度不足是降低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信任度的重要因素。例如,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不够及时,或者只公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仍然属于低水平的状态,企业环境信息不公开,这会限制农民参与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信息获取,而农民的参与能力取决于对掌握的信息的了解和运用。其次,农民内部的社会信任减弱。农民对原有村落的归属感减低,从而减低了农村地区的社会信任。同时,农民的行为具有个人利益优先性,对集体利益的忽视导致社会信任减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流入到城市务工,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中的集体主义意识被削弱,农民更愿意留在城市中获得更多收入,降低了对农村环境中的归属感,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环境治理具有典型的公益性而个体可盈利性弱,农民不会轻易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具体表现为“高认知,低参与”的消极行为,农民能否与其它主体建立其信任合作的关系,影响着农民是否能够有效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12]。
3.2 农民之间的互惠规范现状及其分析
互惠规范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参与保障,社会规范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对沟通机制、互惠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一系列的共同遵守的规则,从而引导农民个人参与环境的行为以及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效率[13]。
正式规范指的是正式颁发的法律法规、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等具有法律层面需要遵守的规则。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行动中的正式规范约束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在地方实践层面,部分地方政府并未贯彻落实相关文件指示;而农民则存在着法律知识了解缺乏的情况,对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现认识不足,部分农民并不认为保护环境是自己应有的责任,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起建设人居环境的责任。
非正式规范指的是村里的自治条例、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未成文的规定。但非正式规范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农民流动性强,村中的权威力量逐渐下降,非正式社会规范的功能削弱,村规民约以及传统环保风俗弱化。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环境的归属感减弱。原有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族文化逐渐下降,使鄉村传统道德礼俗等非正式规范逐渐失去了约束力。
3.3 农民社会关系网络现状及其分析
社会关系网络通过持续互动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网络互动中强化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资源共享意识,增强其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关系网络是农民参与的重要平台,但农民在参与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关系网络处于疏离的状态。首先,农村的家庭规模变小,农村以往的宗族式家庭虽然仍然存在,但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向。在农村,家庭逐渐呈现原子化的特征,不利于村庄中整体关系网络的构建。其次,农民外出务工后与同村人没有了像以往农闲时的交往需求,农民之间充满利益目标的沟通使关系网络变得松散。最后,农民普遍缺乏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的意识,即使有部分农民能够关注到生态环境的问题,并抱着较强的参与意愿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活动中,但是参与期望与参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并不能从关系网络中看到能够采取行动的资源,使得这部分农民对参与环境治理的价值和作用产生怀疑,从而在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缺乏了效能感[14]。
4 社会工作促进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途径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倡导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逐渐得到群众的认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文章基于在认知行为力量的指导下,构建社会工作促进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环境认知和行动能力的实践路径。
4.1 提升农民认知,增强环境责任意识
在认知层面改变农民对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环境责任的认识。首先,通过加大宣传的方式,解读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政策和意义,并且介绍环境相关的问题。增进和维系农民社会信任,可以通过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追求个人利益,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设计系统性的环境知识宣传,将农民的个人利益和村庄的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提升村民之间的信任度和合作意愿。社会工作者在农村中创造故事汇的活动平台,汇集农民对所在地区的回忆,编辑出本村的地方志,加深农民对所在地区的认识程度和归属感。其次,农民能够认识到子孙后代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也很重要。最后,促进农民对关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加强农民对法律提供的支持和资源的认识,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兴趣,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链接到政府部门、企业、村“两委”等多方的信息,并推动信息渠道的透明化。
4.2 改变农民环境行动,重塑乡村环境规范
在行为层面改变农民自身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学习应对环境问题可采取行动的具体技巧。首先,以文娱的活动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将本村现有的环境问题,例如,一些不环保的行为导致人居环境遭到破坏等的事实,引导农民在情景扮演中得到更深一步的体会,观摩学习正确的环境行为,改变已有的不良行为。其次,以志愿的形式组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小组,在小组中学习和讨论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知识和行为,加深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深度。同时,让已经被环境污染所影响的农民,以小组的形式汇集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小组内部的信任感和互助情感,使小组在环境方面形成行动规范。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到农民的创造力和需求,挖掘出农民自身的生态美学的能力,人居环境的建设不仅要生态和谐,也要能充分地展现出生态美。最后,当小组逐渐扩大成为成熟的组织并在村庄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时,能将非正式规范的影响扩大化。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村庄原有的民俗习惯中寻找有关环境保护的观念支持,农民小组重新塑造起使用和管理土地的非正式规范,并扩大影响力。
4.3 增强农民关系网络,搭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合作网络
在社区层面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农民合作网络,是构建起农民中互信氛围、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具体表现。首先,社会工作者帮助疏通农民表达诉求机制和回应的渠道,建立起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农民能够在合适的合作平台中提出对村庄人居环境改造的具体诉求。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能够链接到政府、相关企业、村“两委”等的回应。其次,建立起开放的互动讨论平台,确保农民在议事过程中有安全和稳定的议事场所,确保每个农民都有参与到议事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最后,建立人居环境的监督和奖罚制度。采用正式的规范对某些不良行为起到抑制的效果。社会工作者能够结合农民、第三方等组织对村庄环境进行监督和评估,采取倡导的形式促进政府部门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重视,同时,能够约束破坏规范的少数群体,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能够有序推进。
5 结束语
文章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对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困境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使用社会工作中的认知行为理论开展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促进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通过改变农民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在农村地区形成集体意识和环境行动,提高了本地区的信任度,建立起新的有效的社会规范和完善关系网络,从而使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参与度更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不仅需要农民本身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也需要成熟的合作机制和政策制度的支持,才能疏通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文章仅从促进农民的参与的角度对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建立多元共治网络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有效途径,而多元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机制仍待讨论。
参考文献:
[1]張博,梅莹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演进与路径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2):112-120.
[2]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18-09-26].https://www.gov.cn/zhengce/
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杜焱强.农村环境治理70年:历史演变、转换逻辑与未来走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5):82-89.
[4]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0-03-03)[2020-03-03].https:
//www.gov.cn/zhengce/2020-03/03/content_5486380.htm.
[5]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33(05):66-68.
[6]吕建华,林琪.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构念、特征及路径[J].环境保护,2019,47(09):42-46.
[7]杜焱强,刘平养,吴娜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会成为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吗?——基于全国若干案例的现实检验[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67-82.
[8]王春荣,韩喜平,张俊哲.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资本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217-219.
[9]丁颖.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消解策略[J].农业经济,2021(10):87-89.
[10][美]罗伯特·D.帕特南.流动中的民主政体:当代社会中社会资本的演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胡志平,庄海伟.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环境治理:逻辑、困境及路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3):76-82+107-108.
[12]胡中应.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8(05):53-58.
[13]王德新,李诗隽.新时代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创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2):66-72.
[14]张诚.社会资本视域下乡村环境合作治理的挑战与应对[J].管理学刊,2020,33(0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