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表现性学习教学路径探究
2023-08-15朱言刚
朱言刚
表现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实践的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在语文应用的新领域,而语文表现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语文情境中通过表现活动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表现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将语文学习的成果以及自身内在良好的核心素养进行充分的外化展示,达到“学以致表”的高级学习阶段。同时,针对小学阶段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表现欲,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现象,在语文课堂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积极鼓励学生去“表现”,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从而实现课堂高质量化的教学。
一、 小学阶段语文表现性学习教学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具有相当深刻的内涵。
(一)学生层面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内涵为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而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素养发展得到一定的外部显化,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教育的建构思路。因此,在当今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为整体语文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在小学时期,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将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学生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全新探索,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他们善于在日常生活乃至学习过程中,从所遇到的人或事中提取相应的元素,进行相关的“表现”。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顺应此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的心理现象。正因为这种现象是积极性的,所以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相关方面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针对教师所布置的表现性任务能够做到积极完成,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其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寓教于乐”中做到理解并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表现的信心。
(二)教师层面
第一,有利于缓解教学压力。随着小学课程的不断改革,使得小学课程的难度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逐渐加重。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可通过表现性任务的课堂教学,能够展示出自己的“表现欲”,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这样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解课本上的一些重难句的含义理解时,学生能够在小组的集体帮助下,做到迅速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信心,做到热情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第二,有利于打造高效化的课堂。在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够为教师打造出高效化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从而能够做到积极回应教师的互动教学,使得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对课堂所学内容的交流,进而促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高质量化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高效的学习效率。因此,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双方而言都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二、 小学阶段语文表现性学习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在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过程中,由于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出现的新兴性,使得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以及教师的发展。下文旨在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相关的现状探究,深入发掘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学习以及表现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难题。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压抑,学生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害怕表现,怕自己出错被教师指责。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表达欲的发展与提升。而在目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讲解课本内容,在多媒体上放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PPT,并在黑板上将重点知识进行板书,让学生将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在书本上誊写,由此完成一节课的语文知识的教授,导致学生对这种过于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模式,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相关兴趣。
(二)在学习过程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对其自身学习语文课程的目标往往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导致学生对自身学习方向有所停滞不前,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被动性的学习,目标意识薄弱,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需要有人督促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利于养成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得学习低效率化,学生对学习没有目标地学,对所学的知识也只停留在表面的接收,并没有深层次地思考和主动性地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能力的提高。
(三)在表现过程中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在表现过程中,因为家长工作或者教师教学等各种原因的忽视,久而久之,导致学生降低了自身的表现欲,让学生变得不愿意表现。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侧重于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尽可能地全部讲授完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从中阻碍了学生表现的途径,使得学生“没有地方”进行自我表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阻碍了学生对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 在小学阶段实施语文表现性学习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当中,主张培育“完人”,即身心、情感和才智和谐发展的人,尊重和肯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在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倡认知、情感以及在特定情境里行为表现的有机统一,而这一理论是表现性学习得以实施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设置趣味情境,营造轻松课堂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爱玩乐的年纪,对一些趣味性浓厚的课程,如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等,使得学生愿意去进行主动性的学习,而对语文、数学、英语这种理论性知识偏强的学科,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变得不愿意去学习。对实施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采取设置趣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出自身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变得乐意去进行语文学习。与此同时,在情境中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精神层面的放松,消除学生害怕、畏惧表达的心理负担。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播放关于雨的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聆听“雨”,使得学生感受到放松,之后,为学生播放相关秋天的纪录片,让学生能够看到金黄色的扇子形状的银杏、红色的邮票形状的枫树、金黄色的麦田以及雪白色的菊花等,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联想,之后采用奖励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举手回答。关于“秋天”,他们能够想到什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然后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分发苹果、梨子、橘子、菠萝等水果,让学生闻闻各种水果的气味并进行品尝,之后将自己所闻到的、尝到的感觉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最后再引导学生来学习这篇课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同时,教师也应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增加自身的亲和力,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温柔、有耐心地讲授知识,使得学生增加自身的表现性。此外,教师还应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鼓励性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表现自己,不要害怕出错,引导学生应当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错误”。正如孔子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只是普通的人,大家都会犯错,犯错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自己犯错,日后却仍不加以改正,就如《左传》里面所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人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总结相关经验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能够使学生提高对自身表现的信心。
(二)前置教学目标,明晰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前置”是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将其放置在学习活动之前,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的学习方向。而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根据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表现性任务的设置,让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表现性任务,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中能够有一定课后补充知识作为支撑从而进行课堂上的内容展示,使得学生得以明晰课堂教学的任务目标与学习方向。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中,当学习到《花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表现性任务,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任务的完成。根据教师所给出的花的种类(牵牛花、蔷薇花、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从中挑选一个进行模拟,然后进行“花朵展示”,即让学生在讲台上可根据任何展示的方式对所模拟的花进行“自花介绍”,最后让学生在纸上写下喜欢的“花”是哪种,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学生喜欢的花。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询问家长、访问花店的工作人员等方式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从而使得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花之间的习性,呼应了课文中“不同花之间,它们所开的时间也不同,”进而拓展了学生相应的课外知识,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己的同时,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三)创造表现条件,鼓励学生展示
表现性学习往往强调结果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因此,教师应该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理解、成果及内在素养。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实施表现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好相应角色,合理地创造学生的表现条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展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第三单元开篇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三首》的课文时,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回答这三首古诗分别描述了怎样的节日现象,从中还能了解到关于传统节日的哪些方面,之后让学生上讲台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创新性的方式为大家展示出来,可以是画画,可以是唱歌,也可以是跳舞,还可以是表演,为学生创造出一定的表现条件,使得学生能够有一个舞台去大胆地表现自己。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节日的展示方式,并从中激发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深入挖掘古诗背后所描绘的节日景象和节日习俗等,为教师和其他学生展示出喜气洋洋,爆竹声声,有着除旧迎新意义的春节;细雨纷纷,行人稀稀,有着春意萌生意义的清明节;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有着祭祖敬老意义的重阳节。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可先对上台展示的学生进行表扬或者奖励,鼓励他们下次继续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然后再根据每个学生所展示的内容及形式,点评出好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除此之外,对未上台进行展示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不要觉得自己不行,也不要随意地去否定自己,要始终坚信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也可以做到,要学会鼓励自己,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下次教学活动的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勇敢踏出表现的第一步。
(四)利用表现评价,培养综合素养
表现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课堂教学的方法,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性的任务,从而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来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方法。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表现性评价是指对表现展示的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展示的学生、评价的学生以及场域内的其他学生在这个相互的评价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对学习成果及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能够促使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完善学习成果以及改进相应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表现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得以实现小学语文表现性学习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多元化的表现评价能够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同时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能够深度地看待所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表现性学习。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第五单元,有关于“想象力”的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该单元最后“习作”的板块,根据所给出的题目,从中选择一个进行写作,之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以下标准进行相应评选:内容完整,文章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故事容易吸引人,讲故事的人不怯场,普通话流利。在小组中挑选出组内认为表现力良好的两名学生,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其他小组成员还要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之后让评选出的两名学生去讲台上进行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学生念自己所写的作文,同时让不同组的小组长对其他组的成员按照以下几个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内容结构完整,没有错别字,语句通顺,普通话流利,声音洪亮,感情丰富,仪态得体(教师可以将评价标准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能够有所参照)。评选出得分最高的三位同学,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及不足之处的指导,最终评选出表现力最佳的一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合理释放自己的表现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的认知,能够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进行自我发展。除此之外,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了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能提高一定的语文写作水平,学习到别人闪光点的地方,及时改正并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得自身能够得到成长。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表现性学习以学生的表现作为教学活动的展开,通过一定的情境主动获取知识,顺应了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的积极的心理现象,能够让学生的自身成长得到健康的发展,并从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培养了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表现性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合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实现高质量化以及高效率化的课堂教学,并且还提高了自身相关的专业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