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23-08-15王雪琴
王雪琴
前言: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新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长久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通过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应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目标,使学生乐于接受数学知识,并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 创造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进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故事等元素,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再加上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难度更高,学生很难实现自主学习。而兴趣作为驱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帮助学生打破一切束缚和桎梏的关键所在。教师可通过在教学当中创造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为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形成浓厚的兴趣,驱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动作、表情来创建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打破心理上的屏障积极展开教学互动;另一方面则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具体的形式进行转换,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以认识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为教学重难点,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如把提前准备好的1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当3个小朋友一人手中拿着3个苹果时,还剩下一个苹果。而3个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两个苹果时,还剩下四个苹果。通过该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内容展开教学实践,如何将十个苹果平均地分给三个小朋友,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配的两种不同结果,第一,平均分配之后并无剩余;第二,平均分配但有剩余,而剩余在除法当中就叫作余数。学生在趣味的教学情境实践中理解了数学概念,并快速地掌握当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 打造游戏化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对游戏有着较高的兴趣以及好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打造游戏化的数学教学课堂,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融入教学当中,并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掌握当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当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使学生能够做到初步地认识倍数,并了解倍数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此为基础展开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教师作为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当中随机说出一个数字,让学生以数字为单位抱成一团,人数过多或过少的团队则被淘汰,其余学生继续游戏。在游戏当中,教师所说的数字与正在进行游戏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倍数关系,通过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倍数,可实现当节课的深度学习。而且学生通过游戏也能更好地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根据游戏来展开探究学习,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目的。除此之外,游戏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相互之间的友谊,为学生增加美好的学习体验。另外,小学生对于竞争有着天生的好奇和兴趣,教师可通过组织数学赛事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通过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三、 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要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打造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数学学科能够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当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教育目的。而且,通过打造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同时养成对数学积极探索的兴趣,可推动学生的长久学习。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当中处处充满数学,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通过引导发现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进而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例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找规律、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识时间”这一节课当中,充满着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体现着时间,如学生上课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等等,可通过观看钟表来获取时间信息。教师在教学展开过程当中,可利用时钟来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并从中认识时间,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安静地感受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长,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时间的流逝,也能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达到育人目的。又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当中有哪些属于圆形的运动,以此为基础展开小组讨论。同时,提出学习问题:当汽车行驶时,车轮的运动是属于圆形运动的哪一种?平移还是旋转?通过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层次,提高探究深度,让学生能够针对这一问题领悟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旋转时,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进行旋转,并不会发生位置变化;而车辆行驶时,车辆的位置发生移动,也就是说当汽车行驶时,车轮的运动属于平移。
四、 灵活运用偶像效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阶段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可在课堂当中灵活地运用偶像效应,教师可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丰富学识以及人格魅力来带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引导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所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带领学生认识数学的发展,以讲故事作为媒介展示教师自身的丰富学识,运用偶像效应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心理,并通过模仿学习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学习兴趣的教育效果。在“大数的认识”这一节课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数字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感受在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和数字时人们是如何计数的。在远古时期,由于文字尚未统一,人们的主要计数方式是通过结绳来实现,即用一根麻绳根据数字大小来系绳结。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计数效果,但是也有一定弊端,那就是只能记录整数、大数。而通过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提升,文字的统一使得数字的记录方式从原本的结绳计数转变为汉字计数,利用大写的数字来进行记录。再后来阿拉伯数字的传入,使得人们正确地认识到阿拉伯数字的快捷性,成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数字符号。但是也有一些数字的记录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不标准,如大数,以亿为单位,在记录的时候不仅浪费时间,还很容易造成失误,甚至被人为篡改。而以汉字为单位或者符号为单位来记录,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通过在教学时灵活地运用偶像效应,使学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下能够学习到丰富的数学知识,并养成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五、 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数学探究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在教学当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当中产生不良的学习心理问题,学生也很难对数学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除了传统的课堂讲解和练习,还可运用教具、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参与进来,增加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打造多样化的教学互动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既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权,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当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数学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并就此提出教学问题,要求学生互动探讨,实现从师生互动转变为生生互动。如,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为长方形,而正方形的数学概念完全符合长方形的概念定义,此时,学生相互可探讨分析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借此展开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展开过程化的素质教育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通过素质评价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明确自身的学习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引导学生感受探索求知数学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数学知识奥秘,并对数学知识形成浓厚的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除了问题引导,教师还可以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学问题,共同打造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六、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发展都是我国主要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相结合打造智慧课堂,通过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目的,驱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而且通过在教学当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减少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将多边形中的几何图形利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当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技巧。多边形是指将不同几何图形通过并列组合成为一个独立的图形,并对多边形计算面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空间观念意识。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多边形当中的几何图形利用不同颜色进行展示,可帮助学生在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时,通过面积相加或相减来得出多边形的面积。
七、 落实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应有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也可以是倾听者,可通过落实师生角色的转换,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有着本能的向往和依赖,下意识模仿教师的各种行为。因此,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实现师生角色转换,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来展开教学授课,打造开放性的数学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学习的能力。同时,应在探究的过程当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利用探究时间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探究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学生能够利用教材完成当节课的自主学习,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担任小教师的角色,完成当节课的教学任务,自主设计教学探究问题,并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完成条形统计图,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展示条形统计图的设计原则。在角色互换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保证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带着赏识、肯定的神情倾听即可,当然还要给学生更多的耐心。只要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讲出课程内容,那么其认识深度自然就比平常更深更广,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八、 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教育观念的推动下,新教材、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使得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有着更高要求,需要教师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影响下养成学习意识,并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驱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以此助力学生的长久发展。对于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实现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可从根本上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质量,所以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以重视,并根据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育经验打造独一无二的高质量教学课堂,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