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3-08-15倪皓轩张蕾刘晨萍杨朝晖陆滢屹王璐玲苏殷婷陈兆善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15期
关键词:诊断学医学生医学

倪皓轩 张蕾 刘晨萍 杨朝晖 陆滢屹 王璐玲 苏殷婷 陈兆善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1]。近年来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期望和能力要求,并且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高校教育领域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一项重要目标[2-3]。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贯穿整个教育全过程,从而实现全方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目的[4]。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品格教育的主要渠道,在高校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提出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则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学习[5]。思政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内在品德修养和外在执行能力[6]。文章拟分模块进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详细设计,并进行实践探索,力争在医学生初始接触临床课程的早期,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衔接阶段,将思想政治、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诊断学课程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培养其高尚的医德和医学人文关怀素养,实现思政的教学任务,以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医疗服务水平和临床胜任能力,符合新时期多层次全方位育人的需求。

1 现代《诊断学》课程的特点

1.1 《诊断学》课程的内容

《诊断学》是跨越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枢纽课程,也是学习医学各门学科的入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能从第一步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7]。《诊断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症状学、体征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内容是收集和研究病史资料、症状体征、实验检查和器械检查的方法及意义,并通过诊断思维,对临床资料分析归纳,做出诊断。简而言之,《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诊断思维”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指导“诊断行为”所需要的各类理论知识、研究用于“诊断艺术”的所需理论知识[8]。

1.2 《诊断学》的有关技能

医学相关的高校学生学习《诊断学》主要是获得“诊断思维”“诊断行为”以及“诊断艺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医学生还要重视培养自己的临床专业能力和临床基本能力。医学生在诊断学中获取的知识多用于服务临床,因此需要在《诊断学》课程中重视培养临床基本能力。

1.3 《诊断学》的任务

深入研究疾病诊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包括症状学、体征学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以及其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去探索发现以及验证疾病相关的有关规律及原则;有选择地、不断地去寻找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诊断方法以及检测技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相关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诊断性实验方法和检查方法优化组合以及诊断艺术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与意义,探讨个体化治疗中实验监测以及检查评价的相关问题;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有关理念方法,并更好地融入《诊断学》中,促进《诊断学》在培养医学生临床医师的基本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深入研究和探讨误诊发生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诊断方法和策略,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漏诊等问题发生;除了培养相关技能以外,《诊断学》的任务还兼有培养学生医德医风,且这项任务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1.4 《诊断学》课程中思想教育成“短板”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我国教育体系一直强调重视德育教育,但实际的教育领域却一直是以传播知识为主,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突出。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越来越重视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而教育中单纯传播知识,缺乏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则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因此立德树人提升为教育的基本任务[9]。立德树人源于中国古代的思想,古人重视德行建设,“立德”是指从道德操守角度强调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人”则再进一步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可以说立德是树人的前提,而树人是立德最终的结局和归宿。

随着新课程改革推广如火如荼,中小学领域的德育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国内高校德育建设则普遍落后[10]。《诊断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多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本身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也是为了其能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医者的道德品质是适应新时代医疗改革的大势所趋,同时也可能是缓解医患矛盾的“救命稻草”。

2 “立德树人”背景下《诊断学》课程融入思政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和交织,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程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作用逐渐弱化,对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局限性[11]。加之近年来国内医患矛盾纠纷态势严峻,伤医、杀医事件屡见不鲜,医患矛盾相关报道频见报端,医患纠纷案件逐年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或许与医德下滑、医学生注重学习精湛技术而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等因素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提出要改变医学生“重学术,轻思政”的观念,在高校课堂中不仅要夯实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培养,回归医学的本质,让医学真正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实现“想患者之所想,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价值理念,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全社会对于医学从业者的刻板印象,营造和谐温馨的医患关系,促进医学事业蓬勃发展[12-13]。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既有生物特性,也具有心理特性,同时还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因此医学比任何学科都要更强调人文属性。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4],致力于促医学科学和人文精神融合发展,让医学回归服务于人的最终价值目标。时至今日,医疗相关从业者越来越认识到了“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能够在医疗服务中渗透一些人文关怀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历代学者都提倡立德为先的观点。儒家提倡“医乃仁术”的观点,西方的学者希波克拉底也曾经说过:“医生有三样东西可以治病,手术刀、药物和语言”[15]。而在医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手术刀和药物对于医疗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而语言(广义上代表人文关怀)在医疗领域中的话语权却在不断下降,随着科技和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著不足,而它或许正是造成当今医疗矛盾频发的罪魁祸首。

在医患矛盾逐渐升温的今天,人们也在不断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医疗领域开始探讨医学回归人文关怀的本质。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提出了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并诠释医者仁心的重要性,以提高医学服务质量[16]。总之,立德树人不仅是医疗服务体系中形式的需要,也是医疗服务提升质量的必然趋势和需求,因此在高校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高校医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关键。

3 《诊断学》课程中思想教育的现状

3.1 对思政教育的重视性不足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课程中大多是以传播知识为主,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融入诊断学及其他必修课程的重视态度显著不足,并未意识到在诊断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可能有人觉得在诊断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学生存在较重的学习压力,在《诊断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提升专业课成绩,可能占用平时的专业课时间,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因此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排斥情绪。

3.2 教师对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能力参差不齐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也会增加教师的职业压力,一些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足,因此可能会阻碍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延缓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另外,由于诊断学专业教师是思政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师团队的素质密切相关[17]。但是一些诊断学专业的教师对于思想政治内容的掌握和领悟能力相比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处于劣势,并且部分教师的政治思想修养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导致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并不重视思想教育的开展,未深刻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诊断学》相关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反馈较差。

3.3 部分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

一些高校缺乏立德树人教育的文化氛围,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且方法单一,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高校教育体系缺乏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和根基。另外,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开展在诊断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关课程,加上诊断学本身的教学内容复杂,涉及多个教学模块且教学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3.4 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知识输出,教师所选取的资料同样具有较大局限性,大多局限于网上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枯燥乏味的知识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加上部分学校受到教学资源和课时的限制,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实践力度、资金投入、普及性方面也不尽如人意,想要开展生动深刻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困难重重。

4 《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4.1 在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当前部分高校缺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落实,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全体师生均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诊断学和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诊断学》的相关课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也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型的综合性的医学人才。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全体高校教师均应承担好育人树人的责任,让诊断课程与思想政治同向相行,形成协同效应,秉承培养高素质、尚德的综合性医学生型人才。相信在未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将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人才,为促进祖国卫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担一份自己的责任。

4.2 强化教师挖掘思想证治教育资源的能力

《诊断学》是一门颇具难度的专业学科,书中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是究其根本《诊断学》作为医学的一部分,同样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因此在《诊断学》中也深刻蕴含着各类思想政治元素。想要深度挖掘《诊断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足够的思政意识,不断提升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特别是要准确认知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其次则是要鼓励教师立足于不同的视角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准确梳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仍处于波动状态,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形成正确的认知[18]。最后,《诊断学》教师也要经常与他人讨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时常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教学课堂,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总之,《诊断学》教师要重视挖掘诊断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诊断学专业课程中,将人才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培养医学生尚德的个性,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医学事业蓬勃发展。

4.3 营造浓厚的思政文化氛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课堂作为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疗职业精神的主阵地,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文化氛围是必要的。首先,《诊断学》教材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要求。此外,由于临床症状千变万化,疾病又多种多样,而人与人的不同又给疾病的诊治带来了难度,《诊断学》课程用马克思唯物辩证的思维去认识面临的各种未知疾病。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培养医学生辩证思维、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将来成为钻研医术、勇担重任、为党和人民所信赖的好医生。

4.4 探索多元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不断创新,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于时代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在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应用先进的网络资源,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19-20]。以《诊断学》见习课堂为切入点,如何通过利用病案教学、情景教学和见习实践等各种教学形式,不断地提升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并通过课程设计,结合德育教案案例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改革,把思政教育的各种元素自然地鲜活的融入医学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学习中去,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为学生渗透先进的意识形态。

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时,《诊断学》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具体的案例,例如在体格检查基本的方法及一般检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进我国著名产科专家林巧稚的先进事迹,在教学中,示范正确的针对性检查手法,纠正学生的错误手法,同时也弘扬林先生的国家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让学生能够引以为鉴,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中能够学习榜样的事迹,树立高尚的医德。除了进行基础教学以外,教师也可通过组织户外活动或社会实践,例如参加到社区义诊,或者到社区开展传染病等相关科普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诊断学》中并非易事,诊断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意识,注重运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生硬地将相关行政素材插入到教学体系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思想政治的内涵,在研究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层层递进,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将思想政治内容巧妙地融入课堂设计中,并在后续的教学计划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表1 以《诊断学》课程为例,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初步整体设计。

表1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教学方法设计

5 常规教育与思政教育效果评价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思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思政元素融入《诊断学》课程的教学中,显著提高了教师的全面育人能力,改变了长期以来专业课程教学中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授,忽视卫生人才素质教育和“医乃仁术”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理念;广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和马克思辩证思想,营造浓厚的思政文化氛围,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同时,领会临床与病患沟通时的语言能力,最后成为一名受病患爱戴的医务工作者;推动《诊断学》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显著提升了课堂活跃度和满意度。通过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提升了医学生临床知识和思政水平,使《诊断学》教学实践呈现出“1+1>2”的效果。

综上所述,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医学人文情怀。诊断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诊断学》的相关教材中是非常必要的,对培养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诊断学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尚无统一策略,需要《诊断学》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度,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同时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避免生硬刻板宣传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适,未来,在医学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素养,在课堂中巧妙融入思想政治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全方位育人和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诊断学医学生医学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