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图书馆永存
2023-08-15施崇伟
施崇伟
图书馆,是城市文化标配的建筑符号,是一座蕴藏精神文化的宝库。当听到一声轻唤:“亲爱的,图书馆!”像相遇久别的故友,或相偎心仪的情侣。天空色调的书卷,如一袭蓝裙的芳菲,揽之入怀。
《亲爱的图书馆》,美国作家苏珊·奥尔琳费时7年采访和创作的精心之作,缘起1986年时洛杉矶公共图书馆遭遇一场大火导致超百万册书烧毁的惨案。
哦,不过是一部侦破火灾案的报告文学?
揭开书皮,推开“图书馆的大门”,钻进文字之间,如随苏珊的脚步,穿过宽敞的大厅,走过平静的书架,深入到图书馆内部。哦,并非只是案发现场、警方询问、疑犯排查、凶手锁定,没有破案文本的刺激、惊险,苏珊讲述的,是人类与图书馆的故事。
苏珊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记下了每一页被烧毁的文字。记录了火灾后发起的救书行动,无数爱书的人为救书、为图书馆重建奔走。
她探访图书馆的每个部门,从咨询台到货运部,详尽介绍现代图书馆如同机械般精准的运作方式和庞大体系。
图书馆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性建筑,同时也通过陈列过去,创造未来,使每一代人都会有走进图书馆的机会,他们阅读历史,也在历史中寻找自己对未来的认知。图书馆的宝贵之处就在于此,它一方面继往开来,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我们的回忆。
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何止是求知和阅读,它的公共性也是如此的珍贵、迷人。它不是一个古板的书库,不是一个高贵、严肃的虚幻象征,它与社区、城市共生,共享着繁荣与进步,也共享着狭隘与衰败。甚至对那些流浪汉、那些困于内心的人而言,这也是他们的避难所和家。
听苏珊讲关于图书馆、文化、公共服务、人类文明发展的故事,恍若历经了图书馆的前世今生。诸如,历史上正式记载的焚烧图书馆的事件中,中国的皇帝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对《诗》《书》的付之一炬登上榜首。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份公共图书馆宣言,意味着图书馆在联合国会议也有了一席之地。
…………
这,简直就是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何止于此,它还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
苏珊小时候,她和母亲每个星期至少会去两次家附近的图书馆,那是一趟趟迷人的“图书馆之旅”。她说:“我是在圖书馆长大的。”在那些精致而诚挚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她以激情和优雅报答了图书馆的养育之恩。
苏珊成了母亲之后,也会带着孩子去图书馆,这让她的情感得以保存和延续。所以,她才从未停止过对图书馆的热爱,她才能感受到图书馆的空气里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她对图书馆和图书所代表的一切的致敬,也是她对母亲的致敬——那个最初把她带向图书馆的人。她才会在已宣布封笔之后却为写这封“情书”用了7年的心血。
苏珊深情地说:“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的生命会在这里永存!”这句话,直击我的内心,引发我强烈的共鸣。我也喜欢阅读,图书馆给予我知识,带给我温暖和快乐。
上学期间,我在学校图书馆做过管理员,从此与图书馆结下了情缘。长大以后,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天南地北,哪怕是异国他乡,我与它,都会相随。我在图书馆里遇到志同道合的书友;图书馆是我与恋人相约去得最多的地方。我“读”过的最老的图书馆是宁波天一阁;在偶遇良渚村的晓书馆后,生出成为良渚村村民的愿望,就为能整日守着那份书香;新西兰之旅,飞行12小时到南半球的奥克兰,当看到图书馆里竟然还能读到汉字读物,毫不吝惜放弃了海边游览盛景的行程,把宝贵的时间交给了繁华的维多利亚大街上的这片安静之地。在旅行路上,我会把各地图书馆纳入旅程。走亲戚、看朋友,有图书馆的地方总会成为相约之地……
是的,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的生命会在这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