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路遥,步履不息

2023-08-15闵莉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加林路遥原著

闵莉

央视热播电视剧《人生之路》的片头显示: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

《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1981年夏天完成初稿,刊于《收获》1982年第3期。1982年,《人生》单行本出版。1983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中篇小说奖。

《人生》全文13万字,算是篇幅较大的中篇,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

当时,人们称高加林这种喜新厌旧的人为“陈世美”,现在的新叫法则为“渣男”。事实上,高加林这一形象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界、批评界,给习惯于看好人与坏人或大团圆故事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形象——一个分不清是“好人坏人”的人。

《人生》很快成为当时的“热门IP”。1983年4月,由上海青年话剧团改编的同名话剧公演。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根据小说改编的7集同名广播剧。1984年秋,由路遥亲自执笔改编、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上映,成为那个时期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之一,并荣获1985年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小说《人生》的影响还在继续。出生于1964年的企业家马云曾说:“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出生于1970年的导演贾樟柯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对于作家本人来说,《人生》在路遥的现实人生中也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在小说发表的当年(1982年),33岁的路遥调离陕西省作协主办的刊物《延河》编辑部,成为陕西省作协专业作家。相对专业的写作条件,让他有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大部头作品,这也是几年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得以完成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条件还是作家自发的创作意愿、强大的创作能力等。

小说《人生》发表之后,路遥形容自己的生活“完全乱了套”,信件像雪花般飞来,无数人向他求教“人生应该怎样生活”,各种约稿应接不暇,亲朋找他说情安排子女工作,“文学浪人”找上门来向他要路费……在巨大的“名人”光环下,作家清醒而坚定地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在路遥看来,他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此前,他28岁时写的中篇处女作《惊心动魄的一幕》已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因为不满足,他投入到《人生》的写作中,并为此准备了近两年时间。他没有满足处女作获奖带来的成功与胜利,他超越了胜利,写出了更精彩的《人生》。就《人生》成功后的情况来看,如果路遥想靠此在文学界混一生也完全可以。但是他想“对自己残酷一点”,他决定忘掉自己写过《人生》,忘掉自己得过奖,忘掉荣誉,并定下了“四十岁之前要写一本规模很大的书”的新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平凡的世界》。

为此,路遥至少花三年时间做各种准备工作:重新阅读近百种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用几个月的时间看完1975年初到1985年初十年间包括《人民日报》等5种报纸的合订本,到基层体验生活,甚至在朋友的帮助下到“第一家庭”省委书记的家里参观、积累素材……经过六年不间断地奔跑,1988年5月,他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生活:多数在凌晨两三点甚至更晚入睡,午饭前一个小时起床,靠大量吸烟和喝浓咖啡提神,从不午休,除了吃饭、上厕所,即使被他称为“消闲时间”也是在看新闻联播、读当天的主要报纸。夜晚,人们入睡时,他继续创作、阅读、思考,直到入睡。直至全书完结,路遥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走过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

路遥几乎是在用生命写作。对于作家的人生选择,在此不予讨论,那是作家本人的个人选择,就像小说中高加林的选择一样。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一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这样。

在路遥看来,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了那么多折磨和自我折磨,走了一个圆圈后不得不又回到了起点,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他只是问题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不是问题的回答者和解决者,至于高加林们以后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同样应该由不断发展的生活来回答。……“小说至此是结束了,但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在小说结束时结束。”所以在小说的最后一个章节,路遥特意写下了“并非结局”四个字,这给广大读者留下诸多思考的空间。

关于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选择是当时社会上获得广泛讨论的问题。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的5月号上刊出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多年后我们了解到一些关于这封信和这场讨论的更多细节。这封信其实算是杂志做的一个选题。編辑们发现很多读者来信向他们倾诉人生苦恼,于是编辑部决定做一个关于人生观讨论的选题。最后见刊的那封信由编辑马笑冬执笔修改,人生经历和主要观点多取自北京第五羊毛衫厂的青年女工黄晓菊的来稿,同时加入了北京经济学院学生潘祎的一些话,还吸收了一些在座谈会上听来的语言。马笑冬从黄晓菊和潘祎的名字里各取一个字合成了“潘晓”这个笔名,这场讨论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个标识性事件。

早在1979年路遥就在计划写《人生》,1981年夏天完成初稿,1982年发表。按时间推断,其间经历了“人生观大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视角: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加林就是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潘晓”。路遥以小说的形式参与了这次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文学形象。《人生》小说结尾处用“并非结局”给予了高加林无限可能。上世纪80年代的几种再创作,基本都尊重原著。

最新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基本体现了原著中的情节,编剧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外延了时空,添加了高加林高考被同学冒名顶替、几位主角从家乡到上海打拼等故事线,把“并非结局”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给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赋予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与人生轨迹。

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经过大幅改编再创作的电视剧,说到底,讲的都是人生与选择。无论读者表示对经典原著的推崇,还是观众对最新改编有异议,其实都起到了“潘晓”讨论的作用。无论是“潘晓”还是“高加林”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人,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出来的典型。但他们又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的代表,他们的心声是广大青年的时代呼喊,他们的选择也是映证社会变迁的例子,他们身上的缺点、他们走过的弯路,既有时代烙印,又有人性本身的复杂性。而这种表现从讨论到小说出版开始,从未停止。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要自己选择自己走,创作也是没有尽头的,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面对,人生都会面临许多选择,要面对不同的困难与考验。就像《人生之路》电视剧主题曲《人生路遥》中唱的那样:

人生中的路口 左和右 去或留

不管怎么选 尘土都飞扬

我们都在途中 迷着路 空着手

有过爱 便有憾 接过痛 亦有勇

……

被梦高高地抛起 现实摔我一身泥

可这依然是我落子无悔 选择的人生

让我尽兴地和滚烫地归去

……

现实摔我一身泥 学着脚踩着大地

每个此刻是我落子无悔选择的人生

人间路遥远 有风雨随行

人生路遥远 唯步履不息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唐恬,她之前曾有《孤勇者》这样的知名作品,无论是歌词作品还是她自己的人生经历都让人动容。当然,那又是一段特别的人生故事。

早在 1979 年路遥就在计划写《人生》,1981 年夏天完成初稿,1982 年发表。按时间推断,其间经历了“人生观大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视角。无论是“潘晓”还是“高加林”都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的代表,他们身上的缺点、他们走过的弯路,既有时代烙印,又有人性本身的复杂性。而这种表现从讨论到小说出版开始,从未停止。

猜你喜欢

加林路遥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谁赋丹赭染鹊华》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漂流瓶
被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的人们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拔牙
写给远去的路遥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