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云南映象:短视频作品中云南生活的视觉重塑与美学构建
2023-08-15罗正国
罗正国
谈起云南印象,人们下意识会联想到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于2003年创作的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时至今日仍有大部分人对云南的印象来自该作品,作为云南民族歌舞艺术与文旅相结合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云南映象》丰富且极具蓬勃生命气息的本土民族歌舞艺术,真实地展现了浓厚、淳朴的云南民俗文化。《云南映象》的成功,进一步将“神秘”“质朴”“原始”“自然”等概念刻入人们对云南的第一印象之中。笔者之所以“再论云南映象”,原因之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云南生活的发展变化,赋予了“云南映象”这一概念的当代语境的转变与表达;之二:新兴的短视频文艺作品以崭新的形式描绘云南生活现状,各门类艺术作品反映生活的独特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审美感受。以“再论云南映象”为题,对短视频作品中“云南映象”进行再发现,实则聚焦新兴媒体发展下新时代云南形象的转变与塑造。
学者尼克·史蒂文森曾在《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一书中提到“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觀”。近十年来可谓中国社交媒体、移动网络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兴媒体的介入使得互联网行业进行了资源重组与再分配,并实现了我国民众社会交往由现实生活向网络平台的扩展与转移,在此过程中,短视频平台以大众化和时效性、交互性、趣味性等特点迅速吸引大波网民用户,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22年8月31日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份,我国网民规模高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4.4%,报告中指出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近年来,依靠短视频记录、分享生活点滴的作品不胜枚举,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在流量大数据的加持之下,短视频作品已经逐渐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以及反映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云南美食、生活、传统文化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透过这一系列作品,我们仿佛闻到了来自梅里雪山下格桑花的清甜气息;感受到了来自洱海之上的微风吹来的一丝惬意;更看到了火塘旁蹦出的星点火花;甚至触碰到昆明老街斑驳墙体上的一道暖阳。
一、“社会加速”与短视频作品“慢生活”意义生发
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变迁不断加速,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而在此过程中人们追求自身状态却与高速运转的社会模式相对立,并由此形成了对“慢”节奏的情感共鸣。从很大程度上来讲,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促使人们适应其中的同时,也催生出心里对轻松、惬意生活的渴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社会生活需求的增加,“慢生活”逐渐被视作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生活状态。2016年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在全网引发热议。这句话以极为抽象而富有诗意的言语描述了当代人生活状态,更以“诗”和“远方”来承载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谓“远方”与现代都市生活产生对立感,生发出对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的追求。大部分青年人身处于喧嚣的城市,陷入一种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中,产生疲倦感、麻木感,因而迫切渴望能够逃离城市。短视频平台主打“慢生活”理念的作品抓住了人们对心灵乌托邦的追寻以及回归田园、回归劳动生活的这一心理,相关作品一经推出,当即获得许多人的喜爱与关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摆脱现实中的一切去追求所向往的生活,而B站、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网络平台关于田园生活的记录则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例如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以镜头分享自己修理菜园、种棉制衣、酿酒、烹饪的过程,其中一条名为“水稻的一生”的视频,花费近一整年的时间记录并剪辑,其中对山村风光的分享、对田园劳动的记录,引发了千万网友对简单、质朴生活的本质追求。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镜头中所呈现出的乡村生活富有浪漫诗意,引发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无限遐想。抖音用户彭传明的作品中关于非遗传承手工制作、古法妆品复原,不仅以精湛的技艺向世人展示我国传统古法技艺,同时其勤劳、乐观的态度令人深陷于其镜头所呈现的“劳动创造生活美”中。短视频作品在短短几分钟内,将繁重的劳动过程以及漫长的作物生长过程进行压缩、剪辑,以极具观赏性的画面分享田园生活的趣味性,运用镜头语言向观者讲述一个又一个关于“慢生活”的美好故事,这也造就了短视频平台的“慢生活”热潮。
二、短视频作品“云南热”现象的原因
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关于云南旅居生活、田园生活的作品愈来愈多,或许是“告别快节奏生活,择一处山乡而栖”的隐居心理对当代青年人的影响,许多平台涌现大批主打“慢生活”的视频博主,而其中又以云南地区较为典型。实际上,我国古代早就有“结庐山水间,人生自得意”的田园诗派以诗作对“慢生活”进行记录,从陶渊明到谢灵运,再到孟浩然、李白、范成大等著名诗人,都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作。笔者认为,现下以短视频的形式延续山水田园风格的作品,续存了国人的诗意情怀。而深入分析短视频记录云南“慢生活”热潮的成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地缘优势与人文优势
云南地处于我国西南边陲,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省内立体气候特点较为显著且类型众多,因“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昆明也被冠以“春城”的美称。石林、普者黑险奇的喀斯特景观;西双版纳葱郁的热带雨林;香格里拉的雪山群峰以及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独龙江在内的六大江河奔流峡谷间等自然风光,壮丽的风景与多样的地貌奇观形成了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千百年来云南以独特的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
(二)故土情怀的羁绊与唤醒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情感。 它的力量在不同文化中和不同时期有所不同,联系越多,情感纽带就越紧密”。[1]受求学、工作等因素制约,大多当代都市青年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但对故乡的依恋作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始终被不断唤醒,“故土情怀”这一中华民族血液中传承千年的文明基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笔者注意到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关于云南作品的仍以返乡青年为主体,这部分群体大多厌倦了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而纷纷返乡拍摄短视频记录乡野生活,“返乡”常常作为他们所分享的视频中的关键词,这不仅突出了个人身份的转变,同时也突显了“故土情怀”的影响与作用。
(三)劳动创造趣味与美好
短视频中所记录的烹制美食、播种施肥、修建庭院甚至喂鸭、养鹅等活动,都以一种极其自然的劳动方式出现,在劳动换取生活所需的潜意识下,这样的劳作被视作愉悦的自发性行为,而这与都市工作谋生心态往往不同。同样在付诸劳力的情况下,前者是自愿的、趣味的,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受迫的、枯燥的。在短视频中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田园劳作生活的向往与遐想,其间的趣味性也催生出人们心中对该种生活方式的好奇。
独特的地缘优势、当代都市青年的“故土情怀”以及趣味田园劳作生活等因素,是形成云南短视频热潮的原因,当然,地方文旅的发展与助力以及自媒体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总之,关于云南生活的短视频作品所呈现出的“慢生活”形象逐步开始与人们传统观念上“原始”“自然”“神秘”“粗犷”等印象相融合而产生了新的时代意味。
三、重塑:短視频作品中云南“慢生活”之美
2017年“滇西小哥”入驻微博平台,发布“一席一果”“花期有食”等系列视频,收获了超过800万粉丝,转评赞高达1500万余次,藏在深山的美食与饱含地域特色的烹制手法,触及人们对舌尖上“滇味”的渴望;抖音用户“阿园的城市逃跑计划”的一条围坐火塘旁“最好的一顿饭”视频,记录了云南乡村的纯真之旅,跳动的焰火中映照出满满的人情;而2023年主打田园牧歌、生活治愈系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大理凤阳邑,云苗村、有风小院、洱海,浸润了“悠悠地生活”“满满的人情”,更是勾动400余万人对大理旅居生活的憧憬……
在新媒体的传播与影响下,“云南生活”不再仅仅限定于某一个村落或者城市,记录者也由专业的摄影技术人员向普通大众转移。在短视频平台上,大多数视频博主并没有专业的学习背景,甚至没有专业的拍摄设备,但在镜头下所呈现出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着力于呈现云南“慢生活”的美好时刻,这使得短视频作品中的云南生活逐步发展为“有意义的生活”,而所谓的“有意义”,实际上是短视频作品云南生活“慢”字所呈现出的审美体验。
(一)技术与生活共融下的自然之美
短视频作品制作包含了视频拍摄、视频剪辑以及特效制作等3个环节,而其中拍摄与剪辑所占的比重较大,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下产生了“镜头语言”,从而将所记录的寻常生活娓娓道来。为突显“慢生活”的特点,短视频作品镜头语言大多经过精心的设计,或是利用广角实现俯瞰全景的拍摄,或是运用微距、特写近距离捕捉细微变化。不仅如此,视频剪辑技术也在短视频作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常见的手法包括变速、抠像、画中画以及倒放等等。如视频博主——滇西小哥,在一则名为“云南深山里种着的药精灵”的视频中,运用特写镜头,聚焦于叶片上露珠地慢慢滴落,而身后虚化的山路上,主人公缓缓向深山走去,塑造一种“慢”的既视感,又呈现出踏着薄雾奔向缥缈群山的虚幻美感。
影像技术悄然融入短视频创作当中,为作品塑造云南“慢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与便利,在此过程中,镜头语言下的生活场景成为主体,与影像技术相融合,在俯瞰与仰视之间,在倍速或是渐慢变化之中,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尽显技术与生活共融之下的自然之美。
(二)虚拟与现实闪回间的遐想之美
在互联网空间开放化与信息大数据算法的推送下,人们仿佛已经习惯并接受了短视频作品对于“慢生活”的描述,短视频平台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对“慢生活”的向往者,并在网络世界中为观众开辟了一片“信息田野”,现实的田园生活被容纳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次元碰撞迸发出新的想象,观众也由此沉浸于短视频作品中所呈现的“慢生活”氛围中,或是前一秒身处拥挤地铁上,转而思绪被带向乡间小道,或是在汽笛轰鸣之时虫鸣声引我们奔向儿时的稻田。
短视频作品成为田园生活的数字载体,也成为人们精神上“重返田野”追求慢生活的通道,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之间,构建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审美体验与认知体验,在对比、连贯、想象之中快速而强有力的现实闪回,令“慢生活”嵌入一种自由遐想的美好。
(三)生态与人文浸润中的质朴之美
视频博主——“阿园的城市逃跑计划”,在云南生活系列视频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博主驾驶汽车前行在傍晚乡村小路上,迎面而来的老者夹杂着方言的亲切招呼,在陌生的环境中冲破了言语、身份的隔阂,画面中不仅云霞被夕阳晕染,观者也为这种亲切、温情的氛围所感染。短视频作品中的云南“慢生活”不仅着重于对秀丽清净的山光水色的记录,同时也强调表达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寻常生活中充斥着烟火气息的画面,仿佛更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勾起了人们对“慢生活”镜头画面所渗透出的自然、温暖、纯真、恬静的遐想,体现云南“慢生活”的质朴之美。
四、结语
当前,社交短视频实现了生活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以“慢下来,去品味,去感受,去生活”为原则,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短视频平台上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与选择。短视频平台的普及为云南城市形象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契机,作品所呈现的云南“慢生活”形象不仅折射出当代人对“精神家园”的永恒追求,也体现当代云南生活艺术化、审美化为一体的发展趋势。“慢”在当代社会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当前云南生活主打慢节奏的模式,既是一种当代生活美学的构建,也是一种城市形象的塑造。
注释:
〔1〕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