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细节描写,使情节富有波澜
2023-08-15邓榕
邓榕
文题呈现
你习惯用你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然后高高在上地写下你的结论,他的伟大、他的渺小,都由你来定义。可是,你凭什么定义他人?你的标准代表的仅仅是你自己。过于自我,会成为你的桎梏,会遮住你的眼睛,让你的世界只剩下你自己。快睁开眼睛吧,不要做生活的瞎子,用眼、用心去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
阅读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条理清楚,选材典型,立意新颖;(3)善用细节描写;(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写作提示
写作时,可扣住“你凭什么定义他人?你的标准代表的仅仅是你自己”这句话加以拓展,从生活入手,围绕自己对身边的某人或某物的初印象不好来入题,但随着自己的深入观察,发现原来此人或此物不是这样,使情节形成反转。要善用细节描写,写出发现的过程,并适当加入抒情性或议论性语段,使作文的情感表达更加到位。
初作亮相
原来她是这样
真正认识一个人,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①
她是我的前桌,相貌平平,眼神总是呆呆的,一点儿也不讨喜。皮肤呈深棕色,头发看上去如一团乱草,笑起来眼睛总是眯得很小,给人一种不对称的感觉。塌塌的鼻梁上随意地挂着一副圆框眼镜。她做起事情来也经常好心帮倒忙,所以,我并不喜欢她,对她也是爱理不理。②
她很少说话,说起话来声音也很小,或许她有自己的小世界吧!课间时分,她总会时不时地转过身来,看着我写作业。刚开始我很反感,因为我并不喜欢被人盯着,所以总会不客气地说她几句。她总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然后浅浅一笑,仍然看着我写作业。由于我完全感觉不到她有什么恶意,有时甚至觉得她比较温柔,也就慢慢地习惯了她的这个“爱好”。③
直到有一天,让我改变了对她原有的看法。
那是一堂数学课,老师要我们思考一道题目。我刚好不知道怎么做这道题,可老师偏偏就喊了我:“×××,你认为应该选哪个答案?”一时间,我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脑袋里面一片空白。她时不时地扭过头看我几眼,好像有要紧事跟我说似的。突然,一个细弱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选A”。我呆呆地说出了她告诉我的答案,老师满意地让我坐了下去。趁老师没注意,她转过身,冲我笑了一下。那一刻,她那天真的笑容融化了挡在我们之间的冰山,我同样也回给她一个灿烂的笑容。④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身边的好朋友没有一个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只有这个我并不认可的朋友给予我帮助。她的眼神是那么焦急,生怕我受到委屈。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她的真诚和善良。这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她好看起来了,说话也好听了。哦!原来她是这样的一个人!原来真正认识一个人,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不是吗?⑤
①这句话更适合以题记的形式出现,便于凸显习作主旨。
②虽有详细的外貌描写,却无法吸引读者眼球,且大段文字容易掩盖文中的亮点句,建议缩减,以突出“她”的形象特征。
③这一部分建议运用欲扬先抑法行文,形成前后对比,读来才会有反差感。
④这一部分是“我”对“她”印象的转折部分,通过一件小事,打破了“我”对“她”的固有认知。修改时,可详细描写“我”答不出题目时的心理活动以及看到“她”帮助“我”时内心的震惊。这样,借助侧面描写,更能凸显出她留给“我”的印象的反差。
⑤结尾啰唆,建议删减,有力收束全文。
修改建议
1.构思过于平淡。作文整体缺少一定的设计,重点不突出。修改时,可运用欲扬先抑法,先写“我”对她的不好印象,然后通过某件事,改變了对她的看法,让情节陡生波澜的同时,也能使读者感受到反差。
2.没有捕捉到人物的鲜明特征。作文虽然通过外貌、动作等方面对“她”进行了描写,但由于语句赘余,没有捕捉到人物最重要的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修改时,可适当加入更多的关于“她”的细节描写,使作文内容充实、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