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导读

2023-08-15邓美玲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子思中庸君子

邓美玲

作者简介

《中庸》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子思,即孔伋(公元前483~402年)。“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曾参的学生。子思年幼时,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和祖父孔子一起生活,思想上深受其影响。子思自小聪慧,年幼的他看到孔子独坐长叹,便问孔子,是担心他不好好学习将来不能继承祖业还是因羡慕尧舜之道而遗憾自己不能实现而苦闷呢?孔子听后,大为惊喜,激动地说自己不用忧愁事业后继无人了。

子思后来跟随孔子的门生曾参系统学习孔子的思想,学成后,曾周游鲁、宋、卫国,以推行孔子的主张。晚年,他定居鲁国,教书授业,门徒达上百人。他在继承孔子、曾子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进行系统阐发,有力地促进了孔子思想的传播,被称为“述圣公”“述圣”。他上承孔子,下传孟子,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为了更好地传承儒家思想,子思创作了《中庸》一书,“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子思一生清贫自持,耿直自重,追求理想,坚守原则,从不汲汲于功名。在鲁国期间,鲁缪公经常问候子思,给他送一大堆食物,但始终不重用子思,这让子思很不高兴。后来使者再来时,他将使者赶出门外,拒不接受馈赠,他说感觉君王把他当牲口一样喂养。子思晚年时告诫自己的儿子孔白,要想实现理想,就要控制欲望、懂得知足,绝不能因为贫穷而改变志向。

作品介绍

《中庸》是阐述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著作,原本是《礼记》(五经之一)中的第三十一篇,宋代时被儒学家朱熹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古代学校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为“中庸”是作为一种品德,大概是最高尚的品德吧?百姓缺少这种品德已经很久了。由此可见,“中庸”在这里被定义为高尚的道德修养。

那么,何为“中庸”?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为空间上要不偏不倚,各就其位;时间上要持之以恒、永久不变,强调万物要随时随地合乎秩序。

《中庸》一共三十三章,第一章提纲挈领,总述“中庸”之道的必要性;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引述孔子的话,论述中庸之道的现状、特点、意义和奉行要求等;第十二章至第二十章,引述孔子的话,论述君子之道的特点和类型,论证“道不可离”;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二章,子思论述性、道、教的关系,强调“至诚”的重要性,呼应“慎独”;第三十三章,总论“道”的特点和作用。

艺术特色

1.引用论证

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都是引用孔子的话;第十二章至第二十章大部分是引用孔子的话;第三十三章是引述《诗经》中的话。由此可見,引用论证是全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2.对比论证

全书多次运用对比论证。如第二章将君子和小人对待中庸的态度进行对比;第十章通过对比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来表阐明君子之强的特点。

3.比喻论证

第三章在论述“道不远人”的道理时,以“执柯以伐柯”来比喻“以人治人”的道理——照样子做事,依据自己的好恶去判定别人的好恶;第十六章将道比作鬼神,虽然难见其形,但是可感其势,唯有恭敬以求才能得道。

选段赏析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赏析

这一章包括三层意思,从“天命之谓性”到“非道也”为第一层,从性、道、教三者关系的角度论述“道”的重要性。从“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到“故君子慎其独也”为第二层,说明君子慎独的原因——敬畏无处不在的道。剩下的为第三层,阐明“中庸”之道的内涵、地位及其价值。结构上,此章开宗明义,既点题呼应,又总领全篇。内容上,正面解释了“中”“和”——“中”是指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时的心平气和的状态,它是万物最本质的属性和最美好的存在;“和”是指合理地表露情绪,不伤己伤物,它是万物生存的根本规律。唯有尊重本质属性和根本规律,才能让天地万物各就其位、各得其所、有序存在、蓬勃生长。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在现代社会依旧适用。如果我们能“致中和”,社会也就会更和谐。

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赏析

本章阐明了坚守中庸之道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偏离正道、远离常态。这也就揭示了如今那些为博眼球、赚流量而猎奇涉险的网红们很快隐没的原因。其实,中庸之道就蕴藏在日常生活里,因其寻常,故难以坚守。立志要奋发向上、制定努力计划的人不少,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个?唯有意志顽强、信念坚定、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无怨无悔地坚守中庸之道,做真正的自我,比如那些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们。

第十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赏析

本章首先运用比喻手法论述君子之道的特点——像远行一样由近及远,像登山一样由低到高;然后引述《诗经》和孔子的话加以阐述——首先夫妻和睦,然后兄弟团结,最后家庭和乐,这样的家庭最让父母顺意。这实际是从“齐家”的角度来论述中庸之道的浅近性——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第二十章(节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赏析

开头一句讲的是做事的方法和步骤——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周密的思考、明确的辨别、切实的践行。中间五个排比句讲的是做事的态度,核心意思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决不轻言放弃”。最后一句讲的是做事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也许天赋有差,但只要愿意努力,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体现了中国人不服输的精神。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步骤科学,不轻言放弃,最后一定能够有所得。

第二十七章(节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赏析

“尊德性,而道问学”是说君子德才兼修,既推崇道德素养,又注重学问知识。“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说君子既追求境界的广大,又着眼细处的精致。“致广大”要求我们胸怀祖国、眼观世界,如此才有大格局;“尽精微”要求我们关注细节,追求极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尽力完善细节,才能取得成功。“极高明,而道中庸”是说君子既追求高深明达,又遵循中庸之道。“极高明”讲求的是思维层面的智慧,“道中庸”看重的是行动层面的稳重。“温故而知新”是说君子善于从历史中总结规律,并用它来指导现实人生,这体现的是智慧;“敦厚以崇礼”是说君子为人忠厚,注重礼节,这体现的是素养。这段论述概括了君子的特点,明确了君子的标准,和现代社会“五有青年”(有志、有才、有为、有识、有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猜你喜欢

子思中庸君子
中庸自明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君子无所争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有君子之道四焉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