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疗愈型自我”的兴起:青年群体为何流行治愈系文化

2023-08-15袁光锋黄雯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温暖个体世界

袁光锋 黄雯

库什曼说:后现代的个人,缺少有凝聚力的社区,正努力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找意义。没有什么可以指导他们,他们跌跌撞撞,感到绝望。失败表现在现代生活中的特殊心理问题上。

“治愈系动漫”“治愈系文学”给我们带来心灵疗愈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有沉溺逃避而無法正确面对现实世界的危险?

本篇论文从“治愈系文化”入手,探究其反映了青年群体怎样的生活感受,如何影响人们看待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方式,以及这种流行文化对公共生活造成哪些影响。在分析现实的同时,作者也发出了警告:“疗愈型自我”走向极端,会有导致自恋主义的风险。

01研究缘起

什么是“治愈系文化”?

治愈系文化属于广义的疗愈文化的一部分,它并非严格的文本或类型定义,而是泛指具有某种治愈效果的文化事物及现象。

其典型特征包括: 简单纯粹、温馨感人、净化心灵,等等。并且至少包括以下特征:“个体高度关注身心状态,努力学习各种自我管理技术,以便快速有效地恢复平静与快乐,从而更接近于心目中的美好生活与优化之后的理想自我”。

治愈系文化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关,因此强调关注人的感受、心理领域,通过生产情绪调节机制,影响用户的自我感受,获得疗愈效果。

在治愈方式上,主要有个体自助与社群互助两种模式。前者是指个体借助治愈系文化产品调节内心感受,获得心理指导,后者是指建立线上或线下社群,成员之间互相分享自我经验、感受、知识,以此达到治愈效果。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 治愈系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怎样的生活感受;二、它如何影响人们看待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方式;三、治愈系文化的流行对公共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采取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分析路径和“感觉结构”理论。

文化分析就是要阐明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即一种特定的文化——中或隐或显的意义和价值。” “感觉结构”则是威廉斯展开文化分析的理论框架,被用来描述一个时代的普遍感受,不仅指向社会结构,更强调与社会结构相应的“心理结构”。

02网民心态:

从关注公共议题到注重自我感受

网络文化与公共参与

在成为较为稳定的经济产业并融入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后,互联网仍然是人们接触和传播治愈系文化的主要方式。

治愈系文化是网络文化史的一部分,对网络文化和感觉结构变迁历史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治愈系文化。

从恶搞、流行语到反鸡汤文化,这些都是网民介入外在世界、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他们以此表达对精英文化、社会问题、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思考和反抗,表达与政府对话、沟通的愿望。网络也因此曾被不少研究者视为公共空间的代表。

但近年来,网络治理方式的改变、政治效能感的降低、社会压力的加剧和焦虑的流行等多重因素,导致网络公共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衰落的状态,网民的公共参与受到一定的阻碍;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又催生了焦虑、无力感等情绪。

重视自我感受的“治愈系文化”

社会的个体化要求个体为自己的命运负责。人们极力想为自己而活,却发现世界越来越不可理解,难以掌控,人们内心更加不安和痛苦。

在各种背景综合下,近些年来,治愈系文化得到网民的追捧。

与提到的其他网络文化相比,治愈系文化更关注自我感受,强调外在事物(漫画、美食、旅行等)对自我体验的影响并从中寻求改变自我感受的元素。

从关心公共世界到注重自我感受,从参与公共议题到专注于疗愈自我。当然,这一变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强调对自我感受的重视、对自我疗愈的追求,已经成为近年来比较显著的感觉结构,在线上、线下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03治愈系文化与青年群体的感觉结构

治愈系文化产品的三种感觉结构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治愈系文化在小说、影视剧、动漫等领域流行且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首先细读所选文本,分析文本特征、主题、叙事模式,然后搜集和阅读用户的相关话语,分文本和用户进而抽象出感觉结构的特征,并对治愈系动漫豆瓣小组等线上社群进行观察。

本文发现治愈系文化产品包括三种主要的感觉结构:关注“自我感受”、逃避“复杂性”以及寻求温暖和亲密关系。

个体化与塑造“自我感受”

治愈系文化的流行源于社会关系网络衰落、公共生活衰退、竞争加剧;自我不再有能力创造英雄,重建价值观与文化理想,而是退缩回自己的内心世界。

“‘治愈的核心其实是‘自愈,是一种放弃了社会性集体诉求的私下妥协,一种退回原子化个体的镜像式自我疗伤”。心灵的自我调适和情绪的自我管理成为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法,改变的责任落在了个体身上。

治愈系文化的这一特征反过来会合法化社会结构的问题,无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这种专注优化心灵、搁置社会现实的倾向,可能会造成对导致社会扭曲的社会关联视而不见。

治愈系文化寻求对自我感受的重塑,其用户强调治愈系产品对自我感受的影响,把“自我感受”作为与社会世界建立联系的领域。这种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相关。

中国的快速现代化造就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它给人自由,同时也造成个体的原子化;它带来更多机会,同时也让人陷入竞争的焦虑和不可控的恐慌之中。当人们感到改变外在世界无望的时候,就促使自己相信在心理上达到自我完善更重要。

对“自我感受”的关注通常有两种方式,即“自我感动”和“自我怜爱”,前者试图从平凡中看到伟大,后者是把“自我”理解为脆弱的主体而顾影自怜。

对“复杂性”的放弃与回避

在个体的无力感、无能感之下,治愈系文化放弃和回避了现代社会和个体生活面临的竞争、输赢等“复杂性”问题,而是以“ 简单”取而代之,治愈现代人的心灵。

对“复杂性”的回避走到极端,便是以低龄化和孩童化来拒斥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低龄化来对抗现实、用孩童化来拒绝长大”。

但回避现实无法真正解决个体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是我们展开行动、改造社会的背景,逃避“复杂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放弃了行动的力量。低龄化、孩童化的应对方式,最终导致对社会现实的疏离。

寻求温暖和亲密关系

治愈系文本的核心特征是 “温暖”“暖心”。对温暖的寻求当然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情感冷漠、异化,现代人已经难以在冰冷的高楼大厦、充满竞争的职场中获得慰藉,于是不得不另寻路径,从萌、可爱的事物中寻求温暖的体验和亲密的感觉。

这与“个体化”并不矛盾,反而紧密相关。鲍曼指出,在个体化时代,人们走上公共舞台,并不是为了追求公共事业,而是为了建立“关系网络”。

寻求温暖和亲密感受,一旦成为流行的文化,就会对社会关系造成影响。在“温暖”和“亲密感受”的框架下,人们越来越缩小社会关系的范围,以“温暖”作为衡量交往价值的依据。社会关系越是接近人们的温暖体验,就越是真实的。否则人们就倾向于否认其价值。

但是,社会构成的很大一部分是处理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或许无法提供温暖和亲密感,却是人们扩大自身视域、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04“疗愈型自我”与疏离公共生活

“疗愈型自我”的兴起

威廉斯认为,新的一代人会以自己的方式对世界作出反应,既保持了连续性,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最终导致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感受生活,塑造成新的感觉结构。

治愈系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用户是 “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他们面临着去历史化、去政治化的文化特征。缺乏历史感,公共生活的參与受到阻碍,难以从历史和公共生活中获得自我的扎实根基,不得不转向自我的感受,以“孩童化”的方式逃避现实。商业机构则利用这一现象大量创造治愈系经济,反过来又唤起了人们对治愈的需求。

上述因素共同促使“疗愈型自我”(the healing self)在中国社会的逐渐兴起。本文提出这一概念以对话库什曼的“空虚自我”(the empty self)。“疗愈型自我”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欲望的满足来填补自我的空虚,而是通过建立与外在事物的情感关系,调整自己内心的感受。

“疗愈型自我”关注的是“自我感受”,而非改变外在世界;注重个体体验和“自助”,而非重建社会关系和公共生活;以“温暖”和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作为社会交往、参与公共事件的标准;把自我塑造为脆弱的主体,而非有力量介入社会世界的主体。

“疗愈”作为框架

在疗愈框架下,人们关注公共议题并不主要是看重它蕴含的社会问题价值,而是能否从中寻求自我治愈的元素,找到缓解自身焦虑和孤独的故事。在治愈系文化的框架下,人们会从自我感受出发来判断社会世界的价值,社会世界被简化为 “暖心”“感动”“萌”等与自我感受相关的元素。

“疗愈型自我”的形成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成为了国家治理的方式。在治愈文化框架下,国家以心理咨询、情感引导、情感教育等多种方式介入公众的内心世界,塑造他们的感受。近年来,中国也日益关注社会心态,倡导积极心态的培育,鼓励“正能量”,抑制“负能量”。

在“疗愈型自我”的框架下,国家、社会对个体的治理不是通过操纵他们的愿望,而是满足他们对“温暖”“可爱”等方面的情感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未来深入研究的话题。

“疗愈型自我”与自恋主义

“疗愈型自我”有导致自恋主义的风险。“疗愈型自我”走向极端,会过度关注自我,沉迷于自我感动、自我欣赏,走向自恋主义,“逃离现实,去追求浮夸和幻想。”

“疗愈型自我”具有双重结构,即过度关注自我的自恋主义与面向他人的自我揭露。它一方面把社会世界化约为自我感受,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频繁地向他人展示自我而获得温暖。

“疗愈型自我”或许能够获得短暂的治愈,但却无法培育出健全的自我,因为它剥离了自身与历史、政治、社会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无法从与社会世界的互动中获得自我的成长,也没有办法解决历史和现实的因素,难以产生有力量、有行动能力、愿意积极与他人交往的主体,反而可能进一步造就脆弱的、破碎的、更加需要疗愈的自我。

05结语

从治愈系文化中寻求社会世界问题的线索

本文反思的对象是治愈系文化,但也同时指向社会层面的问题。

治愈系文化包含的“感觉结构”向我们显示了社会文化、外在世界的特征对个体感受领域的影响。

治愈系文本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它为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表达焦虑、苦闷提供了合法性,让个体可以公开潜藏在内心的情绪,借用赖特在分析治疗文化时的说法,我们认为治愈系文化不一定只是专注于自我满足、愉悦和幸福,还是对自我的珍视,把自我组织起来,反思社会问题,甚至反抗以效率、资本发展为主导的价值观。

因此,我们应该从治愈系文化中寻求社会世界问题的线索。

作者介绍:

袁光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生

原文标题《“疗愈型自我”的兴起:网络社会中的治愈系文化与感觉结构》。本文内容有删改和编辑,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温暖个体世界
温暖冬夜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温温暖暖
爱·温暖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