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息不可能,只好Gap day?

2023-08-15代科卉刘美芸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负罪感污名躺平

代科卉 刘美芸

Gap day的说法最初出现于小红书的一位博主的学习分享笔记,她将自己从17:10分开始休息的这一天称作Gap day。此后,这一略带自嘲的说法在社交平台不断传播,衍生出了“Gap night”、“Gap hour”等用法。

于是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Gap day,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Gap”、“无法拥有Gap year,那就给自己一个Gap day”等等表述。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人们无处安放的焦虑,也有人指责这种“自嘲”抹杀了休息的正当性。

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休息是如何从正常的权利变成一种自嘲和戏谑的呢?

停不下来的发条人生

“Gap day”的用法源自“Gap year”,“Gap year”指的是年轻人完成学业后不急于升学或工作,希望在间隔年里寻求一种新的生活体验,摆脱从前的或习以为常的学习或工作状态。“Gap”此前就曾在网上引发讨论,网友们纷纷感慨,中国人没有真正的间隔年,只有考研二战、考公等道路可供奋斗,人们期待闲暇时刻,却又不敢停下。

在这种情况下,“Gap day”的出现更显无奈,它将原本以年为单位的时间缩短到一天,原本象征的“寻求自我”变成了喘一口气、休息一下的妥协,似乎在说:“如今我们只要拥有一个‘Gap day,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在众多纷繁的形式之下,似乎凡是休息时间都可以被称为“gap”。如果说Gap Year注重的是为人生按下“暂停键”,让自己在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之外去体验不同的经历,找寻自我价值与灵感,那么以Gap Day为核心的一系列表述则是将自己日常的休息赋予“gap”的意义,更像是对无法改变的忙碌生活的隐秘反抗。

在“Gap day”之前,霸占社交平台的热词一度是“躺平”或“摆烂”。如果说“躺平”还具有一丝反抗意味,直指某种试图退出无意义的竞争、回归自我的姿态,那么“Gap day”似乎暗含着向繁忙劳苦“缴械投降”的态度。

事实上,即使是在“躺平”大流行之时,“身躺心不躺”也是常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就曾指出,“身躺只是假象,他们的内心其实充溢着不满与愤懑不平。”在随时可能被抛下的竞争中,毫无心理负担的“躺”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因此,“Gap day”的出现并不奇怪,不过是沿着这一脉络而来的戏谑之语,反映出的是人们在飘忽不定的生活中对于休息的焦虑。

以Gap Day之名,我们可以获得某种勇气与安慰,从连续的繁忙与焦虑中短暂抽离,在放空中重获生命力。与其说Gap Day 是一种略显荒谬的自我和解,不如说它反映的是个体与外部体系的博弈,在无力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实现某种精神胜利。

难以获得的松弛感

翻阅社交平台上大家关于“Gap day”的分享,看电影、阅读、聚餐、看展等活动映入眼帘,与大家平日休息时间的活动并无二样,只是言语表达或文字描述中,多了关于忙碌生活背景的铺垫与介绍,心情得以治愈与愉悦被强调。在“努力即常态”的文化氛围下,勤奋刻苦成为普遍伦理,对于所做的每一件事,人们习惯性地进行性价比衡量。没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常常会被定义为浪费时间,单纯的娱乐,更是会让人产生很深的负罪感。“Gap”积极意义的内涵,正好满足人们消解娱乐负罪感的需求。

所以,尽管许多人积极加入享受Gap day的潮流,但依旧难以忽视这个词语本身带来的“拧巴感”。有些人认为这一说法充满了黑色幽默:人们似乎陷入一个怪圈,越是难以获得松弛感,就越要努力去营造松弛感。

人们明白生活需要张弛有度,所以会在紧张的学习或工作后,很有仪式感地奖励自己“Gap day”,但倾尽全力的感受、不放过半点俗世生机的记录,却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拧巴感。与“温柔久了,稍有脾气就会成为恶人”的心理一样,长期处于奋斗状态的人,稍有松懈就会满心愧疚,“松懈就会下坠”的危机感始终伴随,最终连休息,人们都要赋予向内求索的任务,才能心安。

这也正是为什么Gap day的概念遭到许多网友的嘲讽。这些网友认为,不管如何包装,Gap day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下内卷激烈的现状。似乎人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资本支撑更长维度的休息,忙碌过后简单平常的休息也成了某种“轻奢品”。

以Gap year为代表的GAP文化蕴含的理念是向外求索,以不同的经历点燃自我成长的火花。这段时间仿佛是连续生活的裂缝,是旅行路上的一条岔路,是固定秩序的中断与重连。而Gap day的发明则是向内思索,以内省的眼光、感恩的心态对待忙碌生活中的短暂休息,求得“松弛感”。

崔西亚·赫塞(Tricia Hersey)是一位美国诗人、行为艺术家,自称“午睡教主”。她认为目的性休闲是对“漫无目的”的休息的污名化,也是奮斗文化对人们的精神宰制。在《休息即抵抗:一份宣言》一书中,她提出:“精疲力竭是由不正义的社会结构导致的群体性问题,休息是一个事关社会正义的议题。”

赫塞敏锐地指出,休息被视作懒惰、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同义词,是奋斗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合谋。若想反抗这种有毒的社会文化,“我们必须去除对休息的污名化,并意识到休息是天赋人权,另一方面,也要呼吁集体休息,而非少数个体的自我照顾,以打破整个社会以休息为耻的迷思。”

然而,要实现对休息的去污名化谈何容易。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发条社会中,休息如此被需要,却又如此望尘莫及,想要休息的人承受着被机器抛弃和碾碎的危险。

猜你喜欢

负罪感污名躺平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负罪感的研究进展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失落的方舟
日本战犯中国体验书写下的中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