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如何引领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3-08-15陈婷婷

先锋 2023年7期
关键词:成都体系科技

陈婷婷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

成都如何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整体功能注入新的强劲动能?《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简称《决定》)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期“先锋会客厅”本刊独家专访《决定》起草组成员,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财经办主任曾明友,从《决定》出台背景、基本原则及重点任务等多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深刻的战略考量和迫切的现实需求

先锋:《决定》出台背后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曾明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对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部署。这一部署,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迫切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出发,对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着眼全局所系、大势所趋、现实所需,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作出系统安排,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成都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从实际出发,系统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是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细落实的具体体现。

二是主动顺应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并日益融入产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纵观国内,上海、深圳、南京、合肥等地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突出产业这个关键支撑,抢滩布局新领域新赛道。面对这样的规律趋势和竞争态势,谁能抓住科技产业创新变革的时代“脉搏”,就能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变化,结合成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就是要主动作为、顺势而为,进一步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支撑优势。

三是着力突破成都高质量发展瓶颈。成都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建圈强链,取得初步成效,但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依然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痛点堵点。成都必须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主动顺应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将加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优化作为拉长板、补短板的战略之举,目的是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体现了市委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和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

找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成都发展需要的切入点、着力点

先锋:针对如何突出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找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成都发展需要的切入点、着力点,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推动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决定》作出了哪些考量和部署?

曾明友:成都历来就是国家科技重镇,战略地位重要、高校院所云集、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基础较好,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理应唱主角、挑大梁。《决定》立足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和全省经济发展主引擎的定位,同时充分把握成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聚焦创新链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努力厚植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就是要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形成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富集的科创资源是打造技术创新优势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成都先后获得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形成“1+12+4”的实验室体系,落地10个国家和省级大科学装置,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作用日益彰显。但这些科创资源对成都产业发展的支撑度还不够,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中,仅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与在蓉战略科技力量结合较为紧密。为此,《决定》提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技术创新优势”,从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个方面作出安排,就是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汇聚高端要素,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

要素集聚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潜力所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成都是区域内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的首选地。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从更大空间尺度配置创新资源,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立足点。为此,《决定》提出“聚焦创新生态营造放大要素集聚优势”,从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筑牢教育人才基础支撑、做强新型基础设施底座、强化财税用地服务保障5个方面作出安排,就是要高效整合劳动、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积极推动创新主体公平高效获取创新资源,进一步激活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潜能、提升创新效能,促进各类要素实现从“聚合”到“聚变”的跃升,不断增强创新活动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平台建设是发挥创新溢出效应的关键支撑。按照功能划分,产业创新平台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平台是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桥梁和纽带,功能服务平台是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转化的连接器和加速器。为此,《决定》提出“聚焦开放共享赋能发挥平台溢出优势”,从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搭建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平台、完善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围绕重大平台强化产业创新孵化4个方面作出安排,就是要着力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提升各类创新平台的牵引带动作用,以平台赋能激发创新裂变,构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的着力重点。当前,成都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够完善,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决定》提出“聚焦科技产业融合培育成果转化优势”,从健全科技成果发现和评价机制、建设高标准技术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建设4个方面作出安排,就是要着力畅通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通道,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构建“新”“老”并举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

先锋:《决定》提出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把握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做到不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构建“新”“老”并举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产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曾明友: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也是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和活力的核心所在。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需要把握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可以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深化产业融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为不断拓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了新路径。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特征,成都也面临不同的发展实际。立足实际、抓住关键,《决定》提出“增强产业科技创新动能,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能级、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进行部署,就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重点是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既是制造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要聚焦技术创新,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强行业先进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推广应用,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支柱产业提能发展、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未来产业突破发展。

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重点是突出业态融合模式创新。要聚焦供给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提质生活性服务业打造消费新供给、新业态、新热点,推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提升现代都市农业能级,重点是推进藏粮于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种业振兴,强化农业装备支撑,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重点是推动产业高质量融合。聚焦跨界融合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深入推动三次产业间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业务关联,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加快形成和释放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效益。

值得关注的是,《决定》提出了“突出新旧转换、双轮驱动”的基本原则。如何构建“新”“老”并举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都出现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第二,传统产业不能简单退出,而是要转型升级。那么,《决定》提出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老”并举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就是强调要把握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内在联系。成都突出新旧转换、双轮驱动,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加强行业先进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推动支柱产业提能发展;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加速孵化,加快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创新应用,推动新兴产业领先发展,加强合成生物、车路协同、6G、量子通讯等前沿领域技术攻关,推动未来产业突破发展,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更好统筹产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

既注重引优引强又突出育优育强

先锋:《决定》如何体现突出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曾明友: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针对突出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的问题,关键是有效激发创新主体动力活力,统筹发挥在蓉高校、院所、企业等主体作用。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其动力活力决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整体效能。《决定》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做法,对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作出部署,着力解决“谁来创新”“如何激发创新动力”等问题。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成都各类企业数量庞大,但基础研究投入不够、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本地承接成果转化能力较弱,这要求成都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企业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发挥大院大所大学牵引作用。高校院所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原创引擎,也是创新人才供给的重要源头。成都高校院所众多,但原创性成果较少、本地转移转化较难,这要求成都积极引导在蓉科研院所围绕产业需求布局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联合在蓉企业与高校院所创建“产业学院”“工匠学院”。全力打造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成都新型研发机构起步晚、规模小、发展相对不足,这要求成都充分依托在蓉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实施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行动,完善市场开拓支持机制、权益分配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实现28条重点产业链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相互耦合。成都各类创新主体富集,但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突出,必须强化高水平的政策供给和资源供给,有效打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界限壁垒,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无缝对接、紧密耦合,以“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更好更快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用好富集的科教资源,推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问题。当前,成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万亿元,科技资源集聚、产业门类齐全,完全有责任、有条件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为此,《决定》立足发挥成都科技资源禀赋,强调突出开放合作、区域协同,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水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注重引优引强打造高端资源要素“引力场”,又突出育优育强加快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拿得出、叫得响的成都科技产业新“名片”。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持续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国内大循环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同时,也要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提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能力,提升成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来说,《决定》提出要强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国内其他都市圈内外联动;提出努力厚植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从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提升现代都市农业能级、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4个方面进行部署,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促进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成链发展、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加快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引导市场“无形之手”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

先锋:《决定》提出突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如何做到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有机结合,形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曾明友:历史和实践证明,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形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既需要引导市场“无形之手”高效配置资源、激发创新创造,也需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生态。企业作为创新创造的主体,需要帮一把、扶一下,只有服务环境搞好了,创新企业人才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为此,《决定》聚焦体制机制、政务服务、市场环境、社会氛围、开放生态等进行重点部署,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创新生态“有而不优、全而不精”难题,全面营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努力营造敢投、敢干、敢首创的创新创业环境,着力解决成都科技、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飞跃。

解决好“有人来转”的问题。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素质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成都高端人才“有高原无高峰”现象较为突出,同时,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要组建成果转化服务专班,制定人才引育政策,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技术经纪人、基金投资人队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等人才队伍。

解决好“有钱来投”的问题。科技创新活动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目前,成都创投资本规模能级较弱等原因,导致一些本地科技型企业缺少创投资金支持,最终“倒在黎明前”或“凤凰东南飞”。要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广“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形成“引导基金+专项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县区基金”的政府“基金丛林”,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解决好“有平台来促进”的问题。专业科技服务平台是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试平台更是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最为关键核心的一环。中试平台建设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目前,成都中试平台数量较少,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短板。要聚焦产业链创新链缺失环节,重点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中试平台,整合高校院所、大型企业资源,推动中试环节共建共享共用,形成行业性中试产业生态联盟。

解决好“有企业来承接”的问题。企业是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成都科技型、成长性企业规模持续壮大,但企业发展方向和高校科研方向还存在错位。如何建立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对接纽带,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要常态化“登门入室”对接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创新平台等,组织开展“校企双进·找礦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打通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供需通道,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领航企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

解决好“有载体来支撑”的问题。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目前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要进一步理顺重点片区和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鼓励在产业园区中植入科创载体空间,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深化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环科技领军企业创新生态圈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创新试验田和主阵地作用。

猜你喜欢

成都体系科技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成都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