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修辞,让作文“活色生香”
2023-08-15梁晶
梁晶
修辞是常用的表达技巧,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修辞方法,可以让作文更加生动感人。胡裕树教授提出修辞是为了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适当的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生要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从而让作文“活色生香”。
一、基于高频辞格,创新应用
1.套用,加强语言表达
教师可以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合理、创新地运用各种高频修辞格,采用组合的方式,让文章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套用指的是在一种修辞格中又包含另一种修辞格,两者相互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如在学习《匆匆》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析“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学生首先通过问号发现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同时,在教师的提醒下注意到了“如”字,发现还运用了比喻修辞。学生发现这样使用能让人觉得作者的表述很形象,感受到“逃去如飞”的状态,自然会认同作者对时间的观点——“匆匆”,这样作者的表述就更有说服力了。此后教师安排学生围绕“让真情自然流露”写作,思考套用何种修辞能产生“情真意切”的表达效果。如有学生认为比喻能将自己的情感更具体地呈现出来,如果能加上排比,则能让情感层层提升。他写道:“我对你的思念就好像六月里渴望雨水的禾苗,好像阴晦的天空下渴望红日的飞鸟,好像大洋里渴望海港的水手……”
2.连用,提升语言气势
连用指的是在一段文字中接连使用同类修辞格或者不同类别的修辞格,彼此之间可以形成并列关系,也可以相互独立。例如,《匆匆》是散文中的精品,其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让他们说说要让反问显得更有气势,可以在后续加上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发现作者用“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样的比喻来增强气势,说明时间匆匆而过,的确不剩下什么了。学生可以去掉其中某个比喻,看看气势是否仍然强烈。然后分析自己的作品,看看哪里说服力不足,并试着用“连用”法修改,增强气势。在对比分析后,学生发现使用连用能让语言变得更有气势,教师安排学生在自主写作时也巧妙连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并思考如何能让“1+1”大于“2”,产生更强烈的语言气势。
3.兼用,丰富语言内涵
兼用指的是一种表达方式兼有多种修辞格,两者相互包容,融为一体,最常见的就是将比喻和拟人融合在一起,将事物拟人化,这样能将事物赋予人性,进而丰富语言内涵。例如,在阅读《秋天的雨》时,学生认为“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运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因为“吹”是形容人的动词。教师又让他们关注“金色的小喇叭”,看看这里是否隐藏着什么修辞。学生发现这里用了比喻,将金黄色的秋天比喻成了金色的喇叭。再品味语言内涵,就会让人感觉,秋天虽然不能说话,但是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丰收,让人有惊喜的感觉。教师安排学生参加“我来编童话”的活动,将各种事物拟人化,设定为童话的主角。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比喻和反问、设问兼用等其他方式。在写作中,学生要细细琢磨兼用后产生的丰富内涵,看看是否有助于表达言外之意。
二、指向认知特点,循序应用
1.整体性,考虑主题需求
修辞内容繁多,但是出现的频率不高,教师很难在一堂课中教授完毕,所以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细水长流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再融入新的手法,进而全面提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体现整体性,小学生缺乏整体思考的意识,所以教师可以适当设置和修辞有关的主题,展开读写结合的系列化教学。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设置读写结合的整体化教学任务,让学生围绕“排比套用比喻的艺术效果”这个主题自主探究。学生首先阅读课文,找出同时套用排比、比喻的句子,如:“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等。然后组织互动讨论,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这样写不仅能让文章更生动,更能体现西沙群岛有很多奇特的鱼类,这样就呼应了题目的“富饶”。最后学生再自主写作,围绕“这儿真美”,想象某处有哪些景物,它们的形貌特点是什么,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描写,展现形象的丰富性。
2.科学性,融入特定语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修辞学知识接纳程度不高。教师要利用他们的身心特点,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可以设置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感想,进而优化写作效果。例如,《花钟》的题目就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将花不同的开放时间比喻成不同的钟点。教师创设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假如你是一个科普工作者,如果要直接介绍科学知识,小朋友一定很难理解,如果能像《花钟》一样,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就更易于接受。”此后学生参与“做实验,写作文,妙用修辞”的主题活动中,在完成实验后记录实验过程,并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化地展现实验的细节。教师要避免修辞教学脱离实际运用,而要围绕相关的修辞学知识,进行科学化、生动化的教学。如果能结合语境安排写作活动,学生便能产生创意,写出更精彩的作品。
3.靈活性,彰显个性特点
灵活性指的是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灵活,要结合文本的特点融入各种不同的修辞格,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教学策略。对于思维缜密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分析对比两种修辞手法的不同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组织他们仿写。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比喻、排比,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围绕这两种修辞设计教学内容。对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对比分析,说说比喻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对于思维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分析作文,找到优缺点。在学生的作文中,如果错误使用了修辞,又或者有了精妙的句子,教师都可以灵活把握时机,指导学生探讨分析,加深对修辞格的深入理解。
三、联动阅读文本,迁移应用
1.鉴赏,分析语法特征
灌输式教学不太适合活泼好动的学生,如果能将写作和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迁移运用,教学效果会更好。在阅读鉴赏课堂中,学生可以鉴赏作品中的精美词句,并分析修辞格的语法特点,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例如,学习《草原》的时候,很多学生被草原美景所震撼。教师引导学生深度赏析“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等,说说它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学生认为作者将大的事物比喻成小的事物,展现出草原的面积很大,就连成群的牛羊和大河都变得渺小。此后教师让学生整理归纳,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比喻。学生认为可以寻找两种事物在形状、颜色上的共同点,还可以加入性格、精神等方面的象征意义。在鉴賞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写作,写旅途见闻,试着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描绘读者未曾见过的事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根据运用的实际需要,从学生遇到的具体语言事例出发指导点拨。所以教师可以运用随文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基础上激发写作欲望,然后自主写作。
2.发散,调动心理体验
要写出让读者出乎意料的修辞,就要具有发散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类的活动,让学生交流讨论,调动他们的心理体验,分享修辞格的运用方法。这样有助于他们借鉴吸收,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要围绕“保护环境”写倡议书,教师引导他们发散思考:“如果倡议书全是大道理,读者会接受你的观点吗?你认为在什么时候可以适当加些修辞手法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如有人认为在展现不保护环境带来的危害时,可以使用修辞手法,用夸张、拟人修辞引发人们的重视,如:“被砍倒的树木发出了悲鸣,却没有人听到。”还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比喻展现保护环境给人世间带来的变化,构筑美好的生活环境,引发读者的想象。如:“连绵的青山如同在天地间竖起了绿色的屏障,隔绝了沙尘的侵扰。”还有学生认为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可以用拟人的手法,这样会让人觉得亲切,不会有被命令的感觉。如:“小草对你说:‘请不要踩踏我,我还是个孩子。”在交流中,学生找到了很多形象化写作的方法,内心体验也更为真切,产生了想要写作的冲动。教师可以组织线上互动、线下交流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这样学生能将发散思考变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积极探索,进而全面提升读写综合水平。
3.练笔,提升审美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练笔活动,是提升修辞运用水平的好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随文写作,也可以在课后试着修改自己的作品,和同伴进行写作比赛。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修辞句独特的美,提升了审美赏析和创造水平。例如,在《腊八粥》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了制作并品尝腊八粥的过程,如果能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一下锅中的画面,形容主人公品尝腊八粥的感觉,文章是否会更丰富呢?你能修改一下课文,加入修辞手法吗?”有人想象小米、饭豆、枣、梨、花生仁等材料的颜色、形状特点,写成比喻句:“浓稠的腊八粥好像一块浸在水中的五彩绒布一般。”此后教师还组织“美食季”主题练笔活动,让学生思考各个季节有哪些美食,试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写一下品尝时的感受。此后再交流互动,看看谁的作品最具美感,让读者仅仅阅读文字,就能获得满足。
在教授修辞手法的时候,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修辞学知识,也要避免单一化的读写练习,而要设计读写结合、发散思考等各种迁移运用类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指导他们灵活运用、合理整合各种修辞手法,让学生真正掌握修辞的要点,并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