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业季×AI图像元年

2023-08-15聂景

摄影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摄影创作图像

聂景

AI背景下的毕业创作

在新技术突然出现的时刻,本届毕业生显然不会对AI技术熟视无睹。新技术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毕业创作,是值得探讨的。在AI技术对图像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摄影也受到很大影响的背景下,毕业生如何规划自己毕业作品的创作思路?本期《摄影之友》将与6位毕业生讨论其毕业作品的创作过程,其中沈雨心、张书威和林禧芮使用了AI算法参与到毕业作品的创作中,曹元杰、王楠和许晋熙则坚持传统摄影的路径。

沈雨心和张书威的创作均是以AI生成图像。其中沈雨心的《社会景观考》以马丁·帕尔的《最后的度假胜地》作为使用AI生成图像时的参考。图像呈现的是当代社会景观,比如侵入自然的城市、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广袤牧场与冒着烟的工厂、无处不在的手机、疯狂的购物、废弃的日用品与房间等。而张书威的《小张的AI肖像》则是参考了安妮·莱博维茨的《女性》,使用AI生成自己不同職业的形象。若以传统摄影的创作方法,沈雨心的作品需要广泛观察并拍摄大量照片,采用AI生成的原因是她的毕业论文研究了3D相关技术,继而使用AI代替3D技术;张书威的作品则需要通过角色扮演加摆拍才能完成,但显然有些职业场景并不容易轻易实现,比如作品中的飞机驾驶舱或大熊猫研究基地,这是她选择AI生成的原因。从她们俩选择使用AI的原因来看,AI生成图像在未来的几种应用途径之一是生成图像技术领域,AI是技术迭代的关键一环;另一环便是难以轻易获得的场景,可以考虑直接使用AI生成,省去置景或建模的成本。目前从她们的两部作品来看,AI生成图像的质量还有明显的缺陷,但是加以时间改进,肯定能实现更好的图像质量。

林禧芮的《唤醒》只是使用AI对照片进行上色,首先她使用导演摄影的方法构建作品,在作品中她探讨了人类记忆中的颜色会具有主观的偏移。继而她选择使用AI上色和现场调色进行对比,让观众凭借记忆寻找真实的画面。在展览现场有一个小插曲,不知道她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林禧芮将AI上色和现场调色的两张图像贴反了,与作品阐释不一致,现场有些观众在观看她的图像装置时并未发现问题,直接将AI上色的图像当成真实的。这个意外反而拷问了现场观众对真实的认知层次。

曹元杰、王楠和许晋熙的作品全部是实拍完成的。虽然在毕业创作的过程之中,曹元杰注意到AI生成图像技术,但他的作品更强调“人的参与”,因此还是遵循了传统摄影的创作路径。王楠的作品《小镇时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就不适用AI生成图像技术。不过她提到,因为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要收集不同群体的真实自拍,收集数据的过程与AI的工作原理不谋而合,她也曾尝试使用AI生成最具普遍性的元素,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AI技术的基础依然是真实的素材,没有真实的素材,AI生成的图像便难以拟真。许晋熙作品的视觉风格是偏向时尚和商业的风格,这种风格曾一度被认为是最容易被AI取代的摄影视觉风格。他认为目前的AI技术只能取代低级的视觉创作,但高级的视觉创作是无法被取代的。的确,时尚和商业的摄影作品也是关于人的照片,只要人还是真实存在的,还需要真实的照片,那么任何真实的摄影就难以被取代。

沈雨心

我的作品是一组以马丁·帕尔的《最后的度假胜地》为灵感的AI摄影图像,我想要通过这个作品表达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考察与看法。我在这个作品中运用了AI算法,夸张地展示部分社会现象。这些图片描绘了被商业化侵蚀的自然景观、堆积如山的消费品、无处不在的媒体等,共同构成了一幅扭曲且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景象,从而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其实在创作初期我尝试使用3D技术建模置景表现,这也是我的论文《3D数字技术视域下的摄影表现研究》的由来。随着深入研究3D技术的历史渊源和技术手法,我发现在计算机发展早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编码直接生成图像,这被称为“生成艺术”,与当前正在迸发的人工智能以文本生成图像的方式有着共通之处,这给我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启发,于是我开始尝试用AI算法代替3D技术创造场景,我发现AI作为一种创作工具是极易上手的,在了解了基本操作原理后,我便开始了我的毕业创作。

曹元杰

我的毕业创作的思路是依照我的毕业论文《凝固的视觉——以达布罗形式构建的摄影戏剧性叙事》一文的研究作为前提,该文以源自拉丁语中的tableau一词为起源而引申的西方戏剧艺术形式作为历史研究的背景,从戏剧到绘画再到摄影,探讨这种历史悠久的形式对当代摄影艺术创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之中主要也是围绕着在图像画面当中利用表演的方式来构建一种视觉静态的图像叙事感。在毕业创作的过程之中,像Midjourney这样的AI图像生成软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也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体验。的确,对于以构建为主的绘画领域创作来说,AI工具强大的构建混合能力相对于繁复的人工思考与出稿来说是高效迅速的,并且随着其学习能力以及算力的不断加强,AI作品的精致程度也以肉眼可见的状态在迅速提升。但是对于我个人的创作来说,我的创作仍然是基于摄影拍摄的“取景框”概念,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我们或许熟悉的空间中去构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所以总体来说,因为AI的出现,反而强化了我对于作品当中“人的参与”这一点的重视程度。AI是人类新的效率工具,但我们不能背离我们作为人类本身所需要完成的创造性的那一部分。

林禧芮

日常生活中人们感知着各种事物,产生思想和情感。在摄影创作中表达记忆的常见方法就是选取一个代表特定时代、特定事件、特定人物的元素,观众通过理解这个元素的内在意义去感知创作者对于其记忆的呈现。在我看来这样的表达方式对于观众来说是理性的,观众在理性的思考中认识这个作品。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记忆色也许是一个可用的元素,因为人类对颜色的记忆会带有主观的偏移,且不同人之间的偏移具有一致性。利用这个一致性,可以通过对熟悉物体的颜色进行处理,来唤起一种记忆的感觉。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色彩,让观众感觉“这个画面是记忆”。但是想要知道所有物体在记忆中会偏移成什么颜色,这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和统计。我查到的一个研究提到,摄影师在对图片色彩进行处理的时候,会带入记忆色的偏移,所以最后呈现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记忆色的影响。因此我认为,AI可以知道物体在记忆中会偏移成什么颜色,因为AI学习了大量经过摄影师处理的图片,最后我就决定用AI人工智能上色对图片进行处理。

张书威

我的这组毕业设计创作灵感来自安妮·莱博维茨的作品《女性》。在看到她相机下的不同职业的女性,她们克服偏见障碍在不同领域发光后,我结合自己曾经的梦想,通过毕业设计创造不同职业的自己,让自己的梦想以另一种形式實现。其间做了很多拍摄尝试,由于职业类型丰富,所以需要很多职业的工作地点的拍摄场景,有些无法凭我自己的能力找到,这成了最困扰我的问题,这时候接触到AI,这个一开始觉得有些神奇的软件,它能通过我的描述创造出我脑海中的画面,多次尝试并得到满意的结果后,我选择利用AI技术和拍摄及Photoshop结合来完成毕业设计。

王楠

我的作品《小镇时尚》中“反时尚”的观念,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摄影本身就是对生活真实、主观情感、观念以及社会现象等进行再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在毕业创作的同时我一直有在研究审美话题,我稍早一些的创作《自拍档案》收集了大量的真实自拍,展示了几个特定的群体(年轻人、老年人、城市人、农村人等),去讨论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对自我外表的定义,以及通过相机的观看,反映人们对身体认知和观看方式的变化。在这个作品中我做的工作其实和AI的工作不谋而合——通过收集的大数据检索想要的信息,我之后的创作基于这样一种系统的审美调研。在毕业创作过程中我试图通过AI生成图像:在输入一连串关键词后,替我寻找到最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元素,具有“乡村”特色的图片。AI可以为我省去繁琐的收集检索工作,虽然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原因一方面是我和AI技术对彼此的“研究”不深刻;另一方面是在生成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地域性与时期范围。所以还是传统摄影对我来说更容易创作。

许晋熙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什么是最真实的自己?或许最真实的自己永远只有自己能看到。借着我的思考便将这一问题延伸,从而联想到,人是拥有伪装本能的。人们将自己的原始欲望掩藏于现实表象之下,而向外人呈现出另一种反方向的形象。这种人性的反差感使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创作方向。于是我联想到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其中的“本我”与“超我”便是这次思考命题的代名词。但对于摄影创作来讲,主题上要落实具体,虚无缥缈的主题无法形象地转化为视觉画面,所以在我一筹莫展之际,我的班主任兼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指导赵鹏老师提出的意见令我豁然开朗。佛经《大智度论》中提到的六欲(形貌欲、色欲、威仪姿态欲、细滑欲、言语音声欲、人相欲)和西方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我将《大智度论》中的六欲作为拍摄的重点,将东西方两种理论进行融合从而影像化地表现出来。此次毕业创作我并没有使用AI技术。作品的想法以及画面效果并没有刻意进行模仿,主要来源于我的头脑风暴。但面对当下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人意识到AI技术可能对摄影,抑或是视觉领域产生影响甚至取代,但我对此现象仍是保持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AI技术可以取代低级的视觉呈现,但高级的视觉创作是AI技术无法取代的。

传统摄影在AI时代的价值

AI技术的革命已经不可逆转地到来,那么传统摄影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在AI生成图像的时代,6位毕业生如何看待AI图像与传统摄影的冲突?显然,AI不会取代传统摄影,而是一种新的图像创作工具,与传统摄影是两种创作方式。

沈雨心提到摄影术并没有取代传统绘画,AI也不会取代摄影,因为摄影的纪实性是人与世界有所关联的证明。张书威则认为传统摄影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一种表达情感和观点的艺术形式,AI无法取代人类的艺术才能。AI图像技术和传统摄影不仅是可以并存的,甚至在一些创作中,是可以相互融合使用的。林禧芮认为,传统摄影是摄影师观察时代,作为时代的参与者,经历时代的浪潮,从而形成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但AI生成图像的基础是海量学习传统摄影拍摄的照片,将关键词对应的要素进行组合,是已有视觉经验的模仿和总结。

同时她们也提到了AI生成图像的优点和缺点。AI图像显而易见的优点是降低了制作图像的门槛,普通人也易于上手,同时还能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未来的应用场景也会很丰富。但目前来说,AI生成图像的精准调试还比较难,而且一些细节也不尽如人意,比如手指的细节、昼夜识别等存在误差。

使用实拍的方式创作的曹元杰坚信,传统摄影依旧是当下我们面对现实世界时有限的方式之一,但AI图像并不与现实相关。王楠发现了AI生成图像在范围上有一组悖论,即无论生成的内容如何离谱,都无法超越现实的想象建构,因为AI使用的素材全部来源于现实。因此传统摄影基于摄影媒介的特性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许晋熙提到AI圖像与传统摄影是两种技术,而非胶片摄影与数字摄影在技术上存在的承袭关系。

而谈到传统摄影的优势,曹元杰认为摄影以图像作为的最终呈现,但是现实中摄影的过程集合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个人的体验,这亦是摄影创作的重要体验,而AI则无法提供。王楠强调了传统摄影在时间和空间记录方面的特性,AI图像则与传统摄影不是相同的场域,其时空关系是生成的而非现存的。许晋熙提到情感表达的问题,AI生成图像是一系列文字对应元素的叠加,但传统摄影可以是摄影师内心情感的形象化视觉呈现。

总的来说,传统摄影并不会因AI技术的出现而消亡,传统摄影不仅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也可以与AI技术组合使用,二者虽然也有冲突,但并非是取代的趋势。可以确定的是传统摄影会继续发展下去,AI生成图像也是一种新的创作工具。作为技术变革时代的毕业生,不必纠结AI会不会取代摄影的问题,掌握两种技术是必然的,根据创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创作方式,传统摄影与AI生成图像既是可以并存的,也是可以融合使用的。

沈雨心

其实在创作过程中,我也曾自我怀疑:这是摄影吗?AI是否会取代摄影?但经过两个月的不断尝试以及阅读业内学者专家们的相关文章,我意识到我们并不需要过度担心这个问题。我们本身就处在一个图片获取与传播爆炸的时代,AI图像生成的介入必将加速这一过程。AI对传统摄影行业会产生一些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消极的影响不会很大,就像当初摄影术并没有取代传统绘画,手机也没有动摇相机在摄影中的地位一样,我们应该将AI当成寻常的创作工具,学会使用它,利用它,让AI成为摄影作品锦上添花的一部分。因为照片具有纪实性,所以它所承载的意义不仅是视觉层面上的,更是某个瞬间的凝固,是人与世界有所关联的证明,AI的诞生是具有革命性的,但它所诞生的目的不一定是去取代什么,而是让我们的生活和创作多了一种可能性。

曹元杰

如果此处对传统摄影的定义是指使用相机或光化学、光电等方式来获得图像而进行的摄影创作,那我对此类摄影的未来依旧保持乐观。因为传统摄影的拍摄方式依旧是当下我们面对现实世界时有限的记录与创作方式之一。纵使AI图像有千种万种策略去生成这个早已经被图像化的世界,各种新技术都在试图以一种更加沉浸式的方式来介入到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试图将整个世界收纳进我们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但是只要我们对“现实”这个概念保持相当的认识,就会发现我们人类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反而是试图不断地向外探索,以此来获得对现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例如探索宇宙空间的行动,这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从个体的小角度来说,可以是借助身体力行配合摄影之眼的方式,观察理解他者的世界,从而获得属于个人的新的生存方式。尽管摄影也如同绘画一般,在技术上,已经在前人的手中达到了一种难以逾越的高度,但在当下,就如同绘画仍然颇具生命力一般,传统摄影依旧具有其他媒介所不能取代的,属于摄影独有的媒介属性。基于此种判断,我认为摄影是具有未来的。

林禧芮

在我看来,传统摄影在AI图像时代仍旧是一个不可被取代的潮流,传统影像一定会一直存在。通过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影像不会因为人工智能图像的爆炸性出现而隐退,它会与AI影像创作手段交织并存。一方面,生成AI图像的模型都是基于传统摄影影像所进行训练的,人工智能图像的底层逻辑仍旧是通过传统摄影手段拍摄出的图片来产生的。传统摄影手法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摄影师观察时代,用快门记录社会面貌;摄影师作为时代的参与者,经历时代的浪潮,从而形成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就是反映当代人情感最为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AI影像生成与传统摄影的创作逻辑也是不同的。AI图像是通过许多“关键词”的叠加使得人工智能模型从影像库中提取相应的元素进行组合,它更类似于绘画,是元素的叠加;但是传统摄影是对现实时空的截取,它具有现实空间的真实性及摄影师对现实的情感体验。AI图像时代的影像应该是区别于传统摄影影像。对传统摄影来说,他们做的仅仅是记录,他们通过取景框记录所发生之事,核心仍旧是现实图像。而人工智能则是基于计算机算法所运转出来的影像,是一种对所得经验的模仿和总结,是一种得益于新的媒介产生后所拥有的新型创作手段,它可以与更多媒介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影像艺术作品。

张书威

我认为传统摄影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即使在AI图像时代也是如此。传统摄影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观点的艺术形式。AI技术始终是一个工具,无法取代人类的艺术才能。同时,我也认为AI图像技术和传统摄影是并存且可以相互融合的。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技术或者将两种技术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王楠

我意识到AI生成图像在范围上有一组悖论:通过现有的图片范围上再生产,但是生成的图像结果又似乎没有范围的限制,它可以创作出鸡头蛇尾的新生物,然而似乎还是超越不了基于现实的想象建构。所以我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图片处理的技术手段。而传统摄影基于摄影媒介的特性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我认为传统摄影是人与现实结合最密切的艺术手段。引用我本科论文中的片段:当话语始终单一的时候,摄影艺术就成了被规范的产物,此时已经起不到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先锋作用——不会出现新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变成文化大众的“刻奇”,所以传统摄影才是真正可以充分探索真实的手段。由于摄影的纪实性、真实性等性质,因此,传统摄影是独一无二的。

许晋熙

虽然当下AI技术来势凶猛,但我对传统摄影仍抱有乐观态度。一些人会认为随着AI技术的到来,会让传统摄影走向被取代的地步,就如同数字技术取代胶片一样。但在我看来,将AI技术—传统摄影与数字技术—胶片进行类比的方法并不确切。首先,AI技术作为图像生成技术,与传统摄影是两个类别,其工作原理完全不同。而数字技术与胶片属于摄影这一大类之下的两个分支,两者之间虽有取代,但工作原理(成像原理)的本质是不变的。因而它们之间不能进行等同的类比。其次,面对AI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摄影同样会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而非坐以待毙,因为热爱摄影的艺术家不会消失。数字技术取代胶片属于技术上的更迭,但AI技术和传统摄影之间并非技术上的更迭,因为本身二者就不属于同一类别。在AI技术的带动下,我们不应过度焦虑,也不应过于松懈,AI技术与传统摄影应共同竞争式发展,打开影像视界新的局面。

林禧芮

北京電影学院

作品阐释

《唤醒》

《唤醒》是从导演摄影的手法构建了整个画面,讲述的是我小时候在泉日达食杂店的一些经历和回忆。人类对颜色的记忆会带有主观的偏移,且不同人之间的偏移具有一致性。利用这种一致性,我们可以通过对熟悉物体的颜色的处理,来唤起一种记忆的感觉。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色彩,让观众感觉这个画面是记忆。我拍摄的场景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泉日达食杂店。这是我爷爷奶奶于1985年开始经营的食杂店,至今经营38年,它存留着我们一家子成长的痕迹,也留存着我的童年回忆。现在的我与故乡渐行渐远,回到泉日达食杂店的次数也愈发变少,也只有在日常中遇到一些与其相似的场景和物品,才能凭借记忆里那些不实的影子思念故乡。我再次回到厦门、回到泉日达食杂店的时候,见到了熟悉的景象和熟悉的家人,我重新审视在异乡的回忆,发现它们之间颇具割裂,像是一种对于现实场景和回忆的一种审视。

这组毕业作品的设计是根据我的回忆讲述了10个小事件,并且根据事件设计出了拍摄方案。这组作品一共有20张,两张一组,一共有10组呈现。黑白的画面通过AI着色形成了“记忆色”与人们脑中的画面形成呼应,引导观众用感性的直观思维去感受图片中的内容,并且借此机会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和对话;现场利用比色实验的方法在Photoshop中调整出的与实际色彩接近的图片,令观众的眼光变成一种对图片的审视——利用理性的思维去寻找图片作为记忆应该有的“意象”。这也算是一种对于我的记忆的审视,渐渐变成对自身记忆的审视。通过这样两张图片的比对,我也希望给予观众一种回忆与现实的割裂感,以此来讨论一种表达回忆的新方式。通过AI人工智能着色,将拍摄的黑白图片变成有”记忆色”颜色效果的彩色图片。“记忆色”与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实际色彩并不一致,会呈现更加饱和、更加明亮的色彩感知效果。我不希望观众带着所谓的“设定”去感受回忆,而是通过画面呈现出“记忆色”的氛围来唤起观众自身的似曾相识。观众首先会看到我利用AI人工智能着色网址获得的形成”记忆色”颜色效果的彩色图片,好似和自己回忆中的色彩氛围有一些相似,接着他们就会去做一种向内的思考——这样“相似”的场景到底是在自己记忆中的什么地方出现过,甚至进入了一个自己未曾到过但却熟悉的空间之中。同时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尝试使用AI人工智能上色算法,从而探讨AI着色作为一种近些年来新兴的影像制作技术手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学习,AI如何更好地帮助艺术家们进行艺术表达。

曹元杰

天津美术学院(硕士)

作品阐释

《五星级》

这是我生活的城市中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同时它也是我家所处的地方,我的童年曾在此度过,我的父辈都在此工作过。它曾经是这座城市里的明珠,如今三十余载过去,在它身上的光环已经褪去,伴随着它成长的人也已经老去。当我再次走进它时,我还能找到哪些曾经深深镌刻在记忆当中的场景呢?

图像技术与视觉创作的未来

当代的图像技术日新月异,摄影技术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初期先后通过电子化和数字化,从化学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型,在最近10多年里又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开始算法化。如今学习摄影和相关专业,除了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的冲击,掌握传统的胶片摄影相关技术之外,还有当下主流的数字摄影的拍摄和后期技术,随着今年AI图像技术的大行其道,可以使用AI技术进行图像创作,也是必备技能。AI生成图像有其优势,自然也存在劣势,传统摄影虽然受到冲击,但这不意味着其将被淘汰。

仅仅是会使用工具,还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将技术的特性呈现,使普罗大众均能制作的图像,这样显然并不具备艺术性。如何将技术底层的逻辑与创作观念融合,可能更考验当下的图像创作者。沈雨心和张书威使用AI生成的图像,验证了AI技术在图像领域应用途径的前景,这也反向指出传统图像技术的缺点或弱项。3D技术在传统的建模领域的确是费时费力,虽然经历20多年的发展,从常见的游戏建模来看,至今依然难言完美。目前的AI技术虽然也不能保证图像的完美精致,但至少是省时省力的,假以时日充分训练的话,未来在画面上取得突破,那么3D技术就可以摆脱人力消耗了。而使用AI制作场景,虽然目前也面临画面不够精致的问题,但至少在某些领域,比如商业类图像的需求,解决了一些高成本场景从无到有的问题。这两种应用途径也在提示我们,在传统图像技术中,哪些领域有被AI技术取代的危机感。

林禧芮的作品虽然只是使用AI对真实的照片进行上色,但作品挑战的是人眼对真实的判断能力,或者说是AI伪造真实的能力,这意味着甄别历史的难度加大了。这可能才是AI技术真正危险的领域,潘多拉魔盒是不是已经被打开了呢?至少目前难以确定。

那么传统摄影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显然在保存真实的领域还是不可也不能被替代的,比如记录历史。除此之外,曹元杰提到不同技术导向不同的艺术作品,在创作时选择合适的技术远比使用最新的技术重要。联想到至今还在使用的摄影术古典工艺,那些比胶片还要古老的摄影术和印相工艺,能在今天依然传承,依靠的便是在艺术表达时的技术适配性。如此想来,可以被AI图像取代的领域,也未必是绝对的,毕竟当代的艺术创作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

经此复盘之后,AI的危机感可以暂时解除了,图像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并非互相绑定,新技术未必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旧技术也可以是艺术创作的主力。技术进步带来的是创作方式的丰富化和多样化,无论AI生成图像是属于生成艺术的一脉,还是无相机摄影的范畴,思考如何使用AI图像创作才是当下之计。传统摄影如何在AI时代创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也让人期待。

沈雨心

首先我是以AI作为一种创作工具为前提来看待的,AI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同时也大幅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使普通人也能轻而易举地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根据算法的分析,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加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的色彩、光影、构图等构成要素,使之能够更好地与人的自由意志相匹配,发挥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古至今,技术的变革总会带来颇多争议,AI的出现毋庸置疑會淘汰一些人,但同时也会促进更多优秀的作品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AI图像制作,也可能会像摄影、电影一样逐渐从一门技术变成艺术门类中的一种。技术进化的目的是提升效率,降低学习门槛,尽管技术在艺术创作中有独特之处,但艺术创作仍然涉及情感、意义等人类特质,技术可以作为创作的启发和辅助,但创作的灵感和意义仍然来自人类的思维和情感,人的思想始终是第一生产力,而技术则服务于创作。

曹元杰

技术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技术驱动的创作无异于纸上谈兵,但是过度依赖技术而抛弃人本身的创作,本质上也是刻板且生硬的。摄影这个媒介从诞生之初所伴随的机械属性就让摄影同工具、同技术之间的关系格外地密切。在摄影中,使用的工具不同,催生出的图像形式也不同。尤金·阿杰使用大画幅相机记录的静谧街头,就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使用迅速的35mm相机拍摄的街头所带给观者的感受截然不同。还有史蒂芬·肖尔使用35mm相机拍摄的《美国表象》和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不寻常之地》,两部作品尽管面对的是类似的题材,但因为借助不同的工具与技术而展现了不同的结果,可见从传统角度出发的摄影受技术和工具的影响还是相当的大。在当下,摄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的技术影响,人工智能图像成为新的无相机摄影创作的新工具。艺术家足不出户地完成一系列作品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的低,这样的生成图像创作在当下及以后只会越来越多,并且是难以抗拒的趋势。但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选择正确的技术远比使用最新的技术更加重要。一昧地追求新技术可能会消解艺术作品表达中的那些逻辑性的,情感性的,思想性的部分,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林禧芮

攝影对于大众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拍摄对大众来说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也表明:摄影消解了艺术作品中的“Aura”,它形成了新的通行语言,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让即使没有亲眼目睹的人们也可通过影像了解事件的发展。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影像创作的成本,同时也让影像传播速度加快。近年来摄影算法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愈发密集,信息流通速度快。相机这个载体变得便携小巧,甚至手机拍摄所得到的影像质量都越来越高,人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并使用。一些厂家也会研究许多优秀的算法预设,美图秀秀、剪映、醒图等软件让大众用十分简单的方式得到好看的图片。影像传播成本变得低廉,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拥有了简单的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就可以进行影像创作。这都是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予我们的变化,人人都成为生活的记录者、成为影像的创作者,随时随地可以将身边的事情分享到网络上散播各地。而创作者可以更关注创作本身,更关注要“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技术的创新也带动了创作思维的不断变化,技术也不断地从根本上挑战传统艺术观念。创作本身反映的是人与时间的关系,我们经历和感知生活中的种种,利用技术手段来表现对生活的所思所感。更加多元化的新型技术和工具突破了艺术家传统的创作手段,所呈现的艺术品让观众具有更高的参与度,拉近了艺术品与大众的距离,更加引人注目。而不需要纠结是否能在技术上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技术可以推动创作。AI技术在近年来快速迭代,加快了世界的脚步,AI计算机图像所创造出的那些逼近现实的摄影图片同样令人惊叹不已。ChatGPT的出现、AI绘图工具Midjourney发布了第五代V5模型,仅仅从几个简单的词语就可以呈现出具有美感的、与真实拍摄所差无几的图像。人们无法停止对AI影像的探索,它的潜力无限,未来势必愈发丰富。人工智能在图像领域的应用让摄影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挑战。而作为一位影像创作者,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去迎接新的技术,通过掌握技术去更好地把控艺术创作,从而创造出更有深度的影像作品。

张书威

我认为技术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的是创造力、灵感和情感表达,这些东西是技术不能代替的,但是实现艺术的创造需要技术的支持。优秀的创作者需要结合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所以,创作者也要积极地学习和接受新的技术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愿望。AI图像技术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另外AI图像技术可以应用于丰富的场景,比如游戏、电商、广告等领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计算机算力和深度学习模型的不断提升,AI图像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能够更加精确地处理更复杂的图像任务。

王楠

传统摄影的优势,摄影因为机械属性所有的特性,使其可以捕捉到我们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缓慢的变化、转瞬即逝的瞬间、记录到主观性之外的客观存在。其劣势,对于想法的实现来说,传统摄影对比“AI摄影”成本相对更高,局限性更大。“AI摄影”“拍摄”客体的过程变成了采集人类已“获得”的图像,我感觉它们的区别在于AI摄影的场域不是具有时间、空间的真实世界,而是通过对数字图像的数据采集合成的,那些大脑想象的画面通过文字和“咒语”(指令)这种扁平的途径来获取。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成一种生成的手段,把“AI摄影”的成品理解成一種生成艺术。这更接近绘画的画意产生过程,不能涵盖摄影由摄到影的意义,所以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我仍然觉得摄影具有不可替代的记录意义。而AI可以推动摄影艺术创作实践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或许可以发展成摄影创新的重要途径。图像技术与创作互相推动发展,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创作的效率以及上限,而人们不断地创作同样可以加速技术的发展。

许晋熙

与AI生成图像技术相比,我认为传统摄影的优势在于它拥有情感表达能力,传统摄影拍摄出的影像可以说是摄影师内心情感的形象化视觉呈现,而非通过一系列文字生成出来的AI图像,即使AI具有学习功能,仍无法较为贴切地传达出摄影师内心的真实情感,其中的问题就在于AI生成图像技术的不确定性。所以传统摄影的优势就在于它真实,不论是记录的真实还是情感的真实,在我看来是冰冷的AI技术无法拥有的。即使操作者都是人,但媒介不同,产出的结果固然不同。当今时代,摄影、图像技术飞速发展,在我看来,技术与创作应当是融为一体的。影像若纯粹为炫技而存在,便缺少内在的思想和影像力量的持久性,而有了创作、思想的进入,形成的影像便更具内涵和意义。同样,在创作时,若缺少了技术,创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便难以实现。举个例子,摄影师去到某一处场景堪景时,脑海中迸发灵感,可他并不知晓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可以将脑海中的灵感拍摄出来,因而放弃了这一灵感。所以拥有技术的加持,会更好地帮助艺术家进行创作。因此在我看来,技术与创作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开的。

王楠

西安美术学院

作品阐释

《小镇时尚》

我们为了什么而穿?时尚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美?谁定义的美?小城街头女人所展现出的时尚感,并不是主流时尚,闪光灯的恍惚间,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充满细节的生活:美丽,不真实,甚至怪异的瞬间,而肖像组照则展露出女性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女性顶着“精致”的妆容;身着西装革履的人快步行走;老人传统服饰花纹;年轻人身上极具西方化的符号;鲜艳的色彩以及穿着“不合理”的旧物,所有的元素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交织与冲突。现代时尚赋予男性更多的自由,同时也意味着其为父权统治潜移默化地服务,《小镇时尚》一方面代表着我作为女性主义者的反时尚理念,另一方面试图打破时尚存在的阶级固化,将乡村美学时尚发挥到极致。在这种悠久历史的权力话语下,我用图像的力量撬动大山的一角。

许晋熙

北京电影学院

作品阐释

《本我·欲》

如何用影像手段将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理论”可视化?如何用造型手法将佛家《大智度论》中所谓的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和人相欲这“六欲”外化出来?这正是本次毕业作品苦心孤诣所要完成的探索与尝试。

东西方对人性探究的两种观念既存有异曲同工之妙,又饱含某种充满了戏剧张力的内部冲撞,“本我”代表着人格中被“自我”与“超我”所掩盖的最原始的本能,一如被“理”与“法”所约束的“欲”。

本系列作品试图通过空间结构造型与人物肢体语言的对立与统一,将抽象的无意识层面用时尚摄影的形式具象地呈现出来,进而发人深思:我是谁?本我在哪里?

猜你喜欢

摄影创作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有趣的图像诗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WZW—bewell摄影月赛
创作心得
最美的摄影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