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服务”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23-08-15曹献玲
曹献玲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大一、大二阶段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依据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指南》还强调,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应参照《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目前,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应用”,四六级通过率往往是衡量一所学校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学生将英语运用于日常沟通交流和未来职业领域等则偏重较少,因此,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最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的地位在慢慢动摇[2]。近些年,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有很多高校逐渐缩减大学英语课时倾向于建设和发展专业课程,这表明大学英语未能体现其服务于专业的课程性质,同时与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有所偏离,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大学英语来说很难把握其发展方向。因此,结合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点,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既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又要服务于专业未来需求,紧紧围绕“双服务”理念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背景
1.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需顺应“识变、应变、求变”的新形势,适应“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等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指南》明确了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即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1]。其工具性不仅体现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升,还应让学生学习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相关能力。人文性的重要任务是既要培养学生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另外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大学英语课程应承载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重任,还应在国家政治方向的引领下,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教师“教”的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效果不够显著
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受学生时代的应试教育影响,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一直以来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接受性技能训练为主。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都是一言堂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然后再以死记硬背等强化记忆方式来应对考试。另外,有些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很多高校教师不及中学教师,尤其对新兴的教学软件的应用较少,导致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教学成效不够显著。
(2)教学内容过于拘谨,课程特色无法体现
就目前应用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而言,与普通本科学校的教学模式几乎没有差别,选用的教材往往偏重于日常话题或西方文化,而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性不大,知识拓展不足,教学缺乏新意。多数学生认为大学英语仍然是高中英语课程的延续,因此,教学内容无法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专业未来需求,导致课程教学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对学校和学生而言都忽略了大学英语的重要性。
(3)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应用型院校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教学重视实用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课程,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很多高校面临缩减课时的窘迫处境。这也使得一些大学英语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一直采取围绕教材开展教学,照搬教材中的内容,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设计和调整。
3.学生“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方法欠缺,导致进步不明显
应用型本科学生英语基础远远不及其他高校的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升入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大多在中学阶段,英语就是他们的弱项,高考英语入学成绩都不高,并且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成绩差距也比较大。往往偏文科专业(如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高考英语平均分在70~80分之间,而偏理科专业(如车辆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英语入学平均分仅为60分左右。这种英语水平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课上多处于被动听课状态,不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英语不单纯是靠输入知识就能提高成绩的学科,往往输出技能环节要比输入知识环节更重要。长此以往,学生只有被动的输入,没有主动的输出,导致英语学习两年进步不明显,很多学生到毕业时仍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规定的基本要求。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因英语挂科次数多,学分绩点受到很大影响,导致大四阶段面临不能拿到学位证的窘迫境地。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内驱动力不足,导致学习状态松懈
应用型本科学生由于他们英语基础薄弱,尽管他们主观上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也希望能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为将来的就业多一根筹码。但无奈英语基础薄弱,进步不明显,导致这种学习目标性不会维持太久。尤其是当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失去英语学习的信心。另外,他们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课学习上,加之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3]。再者,大学阶段的学生很难将英语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英语仅仅是大学阶段必修的一个科目,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然缺乏学习内驱动力,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松懈的学习状态,学习进步并不明显。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着重解决的痛点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应深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大学英语着重解决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进而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实效性。
1.学生英语成绩差距较大,教师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难面面俱到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文科的英语高考成绩比理科生普遍高出20~30分,而同专业学生英语高考分也有很大的差距,最高分在110分左右,最低分只有40几分甚至更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同专业合班教学,由于英语成绩参差不齐,教师只能按照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开展教学活动,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做到面面俱到,导致英语成绩高的学生“吃不饱”,英语成绩低的学生却“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如何做到教学能雨露均沾,让所有学生“吃得饱,吃得消”是当前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4]。
2.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协同专业和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各大高校往往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通用大学英语课程,而到大三会后续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即专业英语。我们常说的大学英语往往就是大一、大二阶段的通用英语,很多学校在通用英语阶段往往选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或读写教程,内容上看是中学阶段内容的延续,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连接性强,缺乏大学英语该有的特色。导致应用型本科学校或专业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的教学满意度不高,未能与学校和专业协同培养出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主要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存在英语基础差、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等普遍问题,这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大阻碍。同时,作为非专业课,大多学校都是每周4节或2节大学英语课,由于课时有限,大量的教学内容又必须在课内完成,导致教师在课堂“一言堂”式地单边传授知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答疑的时间也很少。很多学生对课上知识无法及时理解和消化,慢慢在英语课上就会产生听不懂、跟不上,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足、学习不自律,难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这些都是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思路和做法
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因此,大学英语改革创新应紧紧围绕“双服务”的教学理念进行。
1.重组教学班级,分类分层教学,服务学生发展
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入学英语成绩差距大的现状,有些学校采取分层教学举措,即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或入学英语摸底考试,将学生分为2-3个层级的班级进行授课,每个层级的教材或相同或不同,通常在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教学目标设计上有相应层级的差别。这种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英语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上有提升,做到因材施教,共同发展。但也有其弊端,比如虽在教学难度上有所区分,但对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指向性,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仅仅对层级高的学生有激励,而对于层级低的学生却是一种挫折教育,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变得更没有自信而慢慢放弃。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经历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优化分层教学模式,最新的教学改革模式是分层分类教学。首先是按专业大类进行分类,再按英语高考入学成绩进行分层(卓越班、普通班和起点班),对于高考非英语考生会有单独的日语班和俄语班。起点班以提升基础为主,小语种班则为学生保留特色语种,而大学外语教学对象的主体是卓越班和普通班。卓越班以四六级应试为主,相应普通班则以服务专业的教学内容为主。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把受教育者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5]。这种分类分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差异教学,既提升了学生将英语应用于专业的能力,也提高了四六级的过级率。
2.打破学科壁垒,引入专业项目,服务专业需求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不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偏重于通用英语,学生虽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应用于专业实践的能力很欠缺,这与应用型本科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学校特色是相违背的。大学英语通用教材,语篇倾向于文化类、社会类等主题,与学生专业发展关联不大;而专业英语教材则专业性过强,普通的英语教师无法胜任,并且学生在没有专业知识积累的条件下也很难学懂。因此,为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凸显应用型本科的学校特色,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充分考虑理工类大学英语的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在原有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专业大类编制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进而编制出与之配套的教学讲义。编制讲义的过程中摒弃原有的通用语篇,换成专业涉及行业相关的语篇,整合出“英语知识+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场息息相关,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探究兴趣,从而能起到英语学习和专业拓展双赢的效果。
以笔者任教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基于交通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制出交通类《大学英语讲义》Ⅰ至Ⅳ,编制讲义的过程中,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梳理该专业的核心工作任务,形成实践项目,建立课程项目库,由易到难分配到4个学期里,这些项目(如汽车市场调研、汽车设计理念、汽车生产流程、汽车质量检测和汽车售后维护等)既是讲义中各单元语篇的主题,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的载体,每个单元结束后,学生以3-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上交项目成果,作为学习产出的一个过关性的检测。整个项目的学习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英语,做到英语所学为专业所用,从而发挥大学英语“双服务”的教学特色。
3.融竞赛于教学,课内课外联动,促进学风建设
单一的教与学难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源动力,将竞赛融入教学中,通过“以赛促学”使学生在竞赛中促进英语口语、写作、翻译和阅读等应用技能的提升,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的新途径。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探索出“课赛融合”教学模式,课内课外联动开展进阶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英语技能为营造积极向上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将授课内容与竞赛相融合,根据专业项目内容安排相应的项目过关赛,如汽车设计理念翻译过关赛、汽车市场调研报告阅读大赛等,作为项目考核评价的一部分。课内项目过关赛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通过课内过关赛选拔出优秀学生参加校级英语竞赛,进而参加省级或国家级英语竞赛等,为提高学校学生竞赛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营造想学乐学的英语学习氛围,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这种进阶竞赛形式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学风建设。
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成效
1.学生能力提升方面
首先,分类分层教学初见成效。卓越班学生四六级能力提升较快,笔者所在院校连续四个学期四六级的通过率逐次提升1.5%。对于普通班学生,所学即为所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提升了专业兴趣。其次,教师采用课内外竞赛联动机制,学生通过进阶参赛,极大地激发了参赛热情。教师采取竞赛激励机制,凡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的英语技能竞赛的获奖选手均可按获奖等级逐级加分,计入平时成绩。在平时分的驱动下,课外各级竞赛的参赛率较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近两年我校参加“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竞赛、全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以及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写作、演讲竞赛的参赛率和获奖率逐年提升。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
2.教师能力提升方面
团队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发展和专业需求,因此,不论是来自学生的教学反馈,还是校级督导的听课反馈,均受到一致好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专业调研,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教学团队多次在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提升了教师职业荣誉感。大学英语教师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指导教师一等奖、黑龙江省“教学之星”外语金课团队二、三等奖、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系列比赛各类奖项获二、三等奖。同时,教师在钻研教学的同时,不断将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提升,在科研方面通过开展省级课题研究项目、主编应用型本科教材、发表教改论文等将教学实践成果转换为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3.教学创新成果方面
通过集体备课、开教研会、系部调研等形式,综合分析学生特点和专业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大学英语服务专业的特色教学材料,如深入服务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自编讲义、课程项目库、课程思政指南、课程思政案例库等。这些材料的积累为不断深化“双服务”做好了资源保障,使大学英语改革能够实现持续改进。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摸索与尝试才能够确定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地域特色,进而构建与之匹配的英语课程体系。基于“双服务”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培养目标同向同行,构建英语融合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采取分类分层和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相信一定能提高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