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ntinel-1数据和SBAS-InSAR技术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变形监测与分析
2023-08-14冯瀚汪娟严浩元杨隽向淇文
冯瀚 汪娟 严浩元 杨隽 向淇文
变形监测是大坝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大坝健康稳定运行的主要依据。针对大藤峡水利枢纽设施的变形监测,基于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的Sentinel-1数据,利用星载时序SBAS-InSAR方法,开展了大藤峡大坝及其周边区域的形变监测。由变形监测结果可知,大藤峡左坝主体部分保持稳定,右岸有1处斜坡累积变形较大,水库上游两岸存在4處变形斜坡。应用研究表明,Sentinel-1数据和SBAS-InSAR技术可以实现大藤峡大坝低成本、大面积的时序变形监测,为大坝安全监测预警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在水库大坝形变监测领域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蓄水、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利枢纽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变形监测是大坝安全的重要保障。针对大坝的变形监测,传统监测技术主要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和GPS等获取大坝形变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只能获取局部形变信息,无法实现大坝全方位高密度的变形监测。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大范围获取地面变形信息的优势,为水库大坝的安全监测提供了一种新型工具和监测手段。
国内外已有学者利用InSAR技术进行大坝的变形监测研究,如王腾等人(2011)采用40幅SAR影像,结合PS-InSAR与QPS-InSAR方法获取了三峡大坝的时序变形信息,详细分析了混凝土重力坝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形变规律;Pietro Milillo,Daniele Perissin等人(2015)利用198幅COSMO-SkyMed和TerraSAR-X 影像数据,对意大利的Pertusillo大坝进行五年的持续监测,并使用地面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时序InSAR结果与实际相符,可以用于获取大坝的时序变形监测。总体而言,时序InSAR可以获取水库大坝的高精度变形信息,是一种高精度、大范围大坝安全监测的有力技术手段。
大藤峡水利枢纽作为珠江流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对保障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Sentinel-1卫星SAR数据,使用小基线集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技术,开展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时序InSAR变形监测,分析了大藤峡左坝主体及正在建设的右坝主体的时序变形情况,并对大藤峡黔江上游两岸潜在的滑坡风险隐患进行了识别。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
(一)研究区域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位于珠江流域西江干流黔江河段的大藤峡出口弩滩附近,是红水河(黔江)梯级规划中最末一个梯级,大坝整体呈现Y字形,黔江主坝坝型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80.01m,坝长1343.098m,左岸黔江副坝为粘土心墙石渣坝,坝长为1239m。大藤峡水库所在区域的平均高程约为23~43m,在正常投入生产使用时,水库蓄水水位为61.00m,设计总库容约为34.3亿m3,防洪库容约15亿m3,控制流域面积约19.86万km2,约占西江流域面积的56.4%。
(二)SAR影像数据
雷达数据来源于欧空局新一代中高分辨率的 Sentinel-1 A卫星。Sentinel-1属于欧空局哥白尼计划(GMES)中的地球观测卫星,由A/B两颗相距180°的卫星星座组成(B星于2021年12月发生故障,已无法获取数据),单星重访周期为12天,双星串飞可达到6天的重访周期。本文以2021年2月17日的SAR数据为主影像完成配准预处理,选定130米空间基线与62天时间基线标准组成基线集,总共生成222个干涉对,干涉对组成的时空基线分布情况见图1,其中空间基线最大的长度为129m。
二、研究方法
(一) 数据预处理
Sentinel-1数据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4个关键步骤:(1)添加精密轨道星历信息;(2)提取研究区域的条带与Burst;(3)影像配准;(4)研究区域裁剪与多视处理。
(二)小基线集时序InSAR处理
小基线集时序InSAR数据处理流程见图2。SBASInSAR技术优选较短时空基线的影像集进行干涉,提高了影像干涉相干性,在形变求解过程中,通过DEM误差改正、三维解缠、残余大气分离等流程,利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得到监测点的形变速率。
三、 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区域平均形变速率
按照第2节处理流程,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域雷达视线向(Line of Sight, LOS)的平均形变速率结果。结果显示,沿江两岸监测点稀少(Sentinel卫星波长较短,对植被穿透性较差,在沿岸植被覆盖山区的干涉相干性低),而城区监测点密集,监测效果好。研究区域整体较为稳定,城市群及线状高铁线路的形变量在±10mm之间,无明显的地面沉降灾害。
(二)大藤峡主坝时序变形分析
根据2021年1月、2022年3月及2022年10月大藤峡大坝的SAR影像结果显示,其中黑色低值区域为水体,高亮线状目标为已建成的大坝。结合2021年9月的光学影像可知,研究监测时段内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左坝已经建设完工,而右坝于2022年年底才基本完成修建,地表变化较大。
分析可知,大藤峡左坝上分布有较多的高相干监测点,而右坝上高相干监测点则较为稀少,造成右坝区域监测点稀少的原因是由于在监测时段内,右坝围堰区建设施工造成地表快速变化,从而导致該区域出现干涉失相干,进而造成了高相干监测形变点的缺失。但整体而言,利用Sentinel-1影像开展大藤峡大坝时序InSAR变形监测是有效可行的。
选取大藤峡大坝上8个重点特征区域,进一步分析大坝的时序变形状况,结果见图3。p1、p2、p3特征区域位于左坝主体,3个区域的累积时序变形见图3(a)(b)(c),结果显示左坝主体上3个区域的累积变形量较小,左坝主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p4、p5区域位于大藤峡船闸区域,其时序变形见图3(d)(e),p4、p5区域的变形处于-20~20mm之间,变形波动较大,该现象主要是由大量超强散射信号干扰引起。p6、p7区域位于右坝的围堰拦水设施上,其时序变形见图3(f)(g),结果显示P6区域累积形变量较大,约为65mm,p7区域变形量基本在0mm附近。p8区域为右岸的一处斜坡,时序变形见图3(h),累积变形约为60mm,线性变形趋势明显,具有一定危险性。
(三)沿岸斜坡形变分析
大藤峡库区黔江上游沿江两岸的平均形变速率如图4。该区域发现了4处明显的变形区:A1、A2、A3、A4区域,其时序变形图显示四处区域的变形基本呈线性趋势,疑似为滑坡体活动变形。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年期间大藤峡库区的Sentinel-1时序数据,利用星载时序SABS-InSAR监测方法,开展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及其沿江两岸区域的变形监测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基于Sentinel-1影像的SBAS-InSAR技术可以实现大藤峡区域的时序变形监测,为大藤峡大坝的变形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大藤峡左坝主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大藤峡沿江两岸发现4处具有较明显线性形变趋势的斜坡。
(3)监测结果对于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健康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后期联合GNSS、精密水准测量及实地勘察结果等对大坝安全监测分析,将更有助于确保大坝安全。
作者单位:贵州省第一测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