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4窟考古研究

2023-08-14贾伟加

东方收藏 2023年6期

摘要: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境内,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其中,第14窟为方形窟,是古代僧侣和信徒的礼拜活动场所。文章根据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区段位置等信息,判定该洞窟的开凿年代应为公元6世纪。

关键词: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4窟;考古研究

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群中,第14窟壁画绘画技法高超、表现内容丰富、建筑设计和装饰工艺发展成熟,其也是新疆克孜尔石窟中龟兹风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的洞窟之一。2014年,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对该洞窟进行了边缘加固和壁画修缮。今将相关调查简报整理公布出来,以期学界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洞窟形制

该窟为方形纵券顶窟,前室已坍塌,现存主室。前室平顶,大多塌毁。前室正壁中部开门道通向主室,现存窟门是1996年由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修建的,门道高160、宽85、进深28厘米。主室呈平面方形,面宽194—201、进深209、高258厘米,纵券顶,一阶叠涩。正壁中部开一拱券顶龛,龛面宽88、进深56、高106厘米,距地面67厘米。龛里有内龛台,龛台进深29厘米,内龛台长89、高10厘米。其中,正壁下方宽220、最高255厘米,正壁佛龛下方宽89.5、最高106厘米。根据计算分析,第14窟佛龛与主室正壁的尺寸比例关系如下:

<主室正壁>255厘米(高):220厘米(宽)=1:0.862

<佛龛>106厘米(高):89.5厘米(宽)=1:0.844

从以上所得的数值对比可知,第14窟佛龛高与宽的比例关系与主室正壁几乎相同,佛龛犹如“窟中窟”。

二、雕塑和壁画

前室:大部分塌毁,残存正壁。

主室:门道内两侧壁及上部残损,地坪上的石膏涂层大部分尚存,紧贴墙根处绘彩色纹饰带。主室正壁中部开一圆拱形龛,龛顶与其后部连接处向上凹进12厘米深半球形顶窝,顶窝直径22—28厘米;龛内绘有头光和背光,外无纹饰。龛沿外有色带一周,宽5厘米,颜色从内向外依次为蓝色、白色、土红色。佛龛外上方绘有6列图案化的左右交替山池与莲座上小坐佛,每尊小坐佛上方绘似柳叶状(上平下弧)华盖;每个山池形状似钵,山池为平顶,两侧为弧形,山谷为圆底;上下列中的山与水垂直交错,下部绘水波漩涡纹,象征池水,中绘白色点状圆环装饰的陆地,地上绘一排黑色墨线小树。池水中长出一枝莲茎,茎顶莲座上绘一小坐佛。

佛龛右侧绘两身天人。右侧天人绘有3圈头光,从外向内依次为蓝色、白色和绿色。该天人头发为蓝色,分披于面颊两侧,卷曲,于头顶束結,面朝佛龛。肩部披蓝色披巾,系于胸前绿色三环形饰物。双肩斜挎两条璎珞,背后披有帔帛。该天人右腋下夹持箜篌音箱,琴弦上下排列;右手置于胸前,左手拨琴弦;着绿地红点裙裤交脚,坐在装饰华丽的束帛座上。左后侧天人则呈白色,亦绘有3圈同样的头光,头上绘有高高的蓝色发髻,双手合十,戴有腕钏,面向龛内。该天人应为梵天。

佛龛左侧绘两身天人,其应为帝释天及其眷属。

纹样:正壁佛龛下方从上到下绘有3种纹样,依次为菱形格图案、平行四边形内填鱼鳞纹和土红色带。

左右两侧壁券腹和《说法图》之间绘有3列纹饰带。最上为绿底水波纹带。向下为仿椽纹带,此纹样带由枋头和圆椽纹饰带组成,枋头正面为白色,内绘有土红色长方形和4个装饰小圆点;枋头底面为黑褐色,侧面为蓝色,立体感突出;枋头中间夹半圆椽头,圆椽头中绘莲花图案,圆椽底色为绿色。再向下为竹节纹,各段中间用弧线进行分隔,竹节纹内填鱼鳞纹,底色为绿色、土红色、蓝色和黑褐色,依次反复排列。

《说法图》:右侧壁绘有《说法图》,上下两栏,每栏3铺。上下栏间隔有色带,色带中间为白色,两边为蓝色。左右铺之间绘有绿底波纹纹样,波纹间绘有黑白色花朵。上栏图案从右向左叙述如下:

1.主尊为佛陀坐在方形宝座上,作说法印。右下侧为一红发、红须且束发戴有绿底白缘头光的婆罗门,肤色为黑褐色。其前绘一小儿,肤色为白色,戴有璎珞、臂钏和腕钏。红发婆罗门双手紧紧抓住一赤身小孩的右臂,两人站在水中,婆罗门嘴巴微张开、怒目而视,似在呼喊。

2.主尊绘有佛陀,右臂向右微微弯曲,坐于方形台座之上。佛陀右侧绘一婆罗门,肤色为黑褐色,双手握于胸前,绿色披巾绕臂垂下,戴有臂钏和腕钏。佛右下侧绘一弟子,蓝色肉髻,双手合十,面向主尊,左膝跪地,右膝微微抬起。比丘右侧绘一褐色天人,戴有蓝色璎珞、绿色帔帛、臂钏和腕钏。主尊左下侧绘一戴头光和宝冠、双手合十的天人,可见红色腕钏和蓝色裙裤。天人右侧似有一礼敬比丘,可见一合十的双手。

3.主尊绘有交脚坐在方台上的佛陀,右臂弯曲于胸前,着袒右式袈裟。佛陀右下侧绘有一正在礼拜的天人,其有头光,肤色为黑褐色,一条蓝色帔帛从右肩垂于身后,着绿色裙裤,侧身面向主尊,双膝跪地,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左手紧握一绿色金刚杵,戴有红色的臂钏和腕钏。婆罗门下方绘一仰卧小孩,右臂前伸。主尊左下侧绘一交脚坐姿天人,肤色为白色,面向主尊头微微抬起,双手合十举于胸前,戴有红色臂钏和腕钏,披有蓝色帔帛,着蓝色裙裤。肤色晕染,面部的上眼睑、下颌、脸颊以及双臂和腹部等都是晕染而成。

下栏图案接上栏从左向右叙述如下:

1.主尊绘佛陀,蓝色的头发和肉髻。佛陀面部五官和白毫清晰可见,头部由红色波浪线勾勒,微微右转,注视右下侧闻法的僧众。右臂弯曲于右侧,似作说法印。

2.主尊绘佛陀,有蓝色肉髻以及土红色波浪纹。佛陀面向左侧,袒右肩,右臂伸向左侧,拇指、食指相捻,作说法印。佛陀上方绘有橘红色花树,花有白、绿和蓝色三种。佛陀右侧上方有两天人。

3.主尊绘佛陀,蓝色肉髻,面向左侧微微俯视,右手置于胸前,拇指、食指相捻,作说法印。项背光大体完好。头光有三条色带,内起依次为浅褐色、白色和蓝色。身光也有三色,色序同于头光。蓝色带外原应有金箔,现已剥落。主尊右侧有一天人,肤色为浅褐色,面向主尊,头微俯视,戴单珠冠。冠下有束发帛带,中束,两侧各有一结,有头光。其上方绘有华盖,华盖上半部以绿色花绳作垂鳞纹,下部有两道由浅褐色和白色填空的环饰。主尊左侧上方并排两天人,靠近佛陀的天人戴三珠冠,肤色白,右手伸向主尊上方,拇指、食指相捻,握有红底白点花绳,左手握花绳置于胸前。右侧天人戴三珠冠,披蓝色帔帛,双手胸前合十,面向主尊,面部有字母符号。下方有一天人,戴三珠冠,黑褐色皮肤。此天人下有一胡跪礼佛弟子,着蓝色袈裟。

右侧壁六栏《说法图》下部绘两条色带装饰,红色、蓝色和绿色平行四边形内填鱼鳞纹和土红色色带。

左侧壁:

1.主尊佛陀面向左侧,双臂前伸,双手四指并拢合十,拇指向上作合掌姿势。主尊上方绘有华盖;左侧绘有五身闻法听众;最下绘一身戴头光的天人,面带微笑,着袒右袈裟,双手置于胸前,执一巾,朝向主尊,呈胡跪姿势。

2.此幅《说法图》保存相对完好。主尊绘佛陀,有蓝色肉髻和头光,面带微笑俯视右下方,袒右肩,右手置于胸前,结跏趺坐。上方绘有花树,饰有白、蓝小花。右侧上方绘有两天人,外侧天人戴三珠冠,白皮肤,披蓝色帔帛,俯视主尊;内侧天人面向外侧,面部黑褐色,戴单珠冠,披绿色帔帛,右手黑褐色置于胸右侧,左手白色,举于主尊上方,双手握一红底白点花绳。主尊右侧中部有一白皮肤天人,戴三珠冠,珠下有发束带,左右两端各有一结,佩戴有耳铛、项饰、臂钏、腕钏等饰品,脑后绘有蓝色帔帛,面向主尊,双手合十。上述三天人均绘有头光。下部有一浅褐色皮肤弟子,蓝色肉髻,头微微上仰,着袒右绿色袈裟,袈裟边缘镶蓝色边,可见土红色僧祇支,面向主尊,双手合十,右膝着地,呈胡跪姿势,左膝前伸微抬。主尊左侧上方有两天人:靠近主尊白皮肤天人戴单珠冠,并戴有项饰和四匝腕钏,披绿色帔帛绕左臂垂下,该天人正在弹奏四线曲颈阮咸,左手握颈按弦,曲颈向下,右手弹拨;左侧天人为浅褐色皮肤,左手举于左耳处,面向主尊,左脸颊处留有字母符号。上述两天人下方绘有一戴单珠宝冠和头光的婆罗门,披有蓝色帔帛,搭于肩上垂于身后,右手举于前上方,执蓝线勾勒白色拂尘。左臂下垂,握有金刚杵,着绿色裙裤,朝向主尊,作跪姿。主尊正下方绘一弟子,着袒右绿色袈裟,袈裟覆盖至脚踝上方处;双臂前伸,双手合十,两拇指上指;面部着地,赤足并拢,脚跟向上。

3.此幅《说法图》主尊绘佛陀,有项背光,蓝色肉髻,佛陀面向右侧头微俯,袒右肩,右臂屈于右侧,右手掌心向上,拇指、食指相捻。主尊右上方并排绘有面面相对的两天人。下方绘一胡跪蓝发弟子,褐肤色,着镶绿边袒右蓝色袈裟,仰视主尊,双手合十礼佛。

4.此图主尊绘佛陀,有项背光,蓝色肉髻。佛陀禅定坐于高座,面向左侧,头微低,双手叠加于腿部。上方绘有花树,树冠饰有蓝色六瓣小花,兼有白色花瓣。主尊两侧残存六身身着铠甲的武士。

5.中间主尊绘佛陀,项背光与其他画幅相似,面向左侧,头微俯,其方座左右和下部均以白点线连成菱形格,每个点状菱形格中点有蓝色圆点装饰。底座左右外沿绘有白色立柱。主尊右侧上方并排绘有两身天人,皆有头光。

6.主尊绘佛陀,有项背光,面向西侧,头微俯,袒右肩,右臂屈于胸前,拇指、食指相捻,余三指微屈上伸。右臂和头部等土红色线轮廓有古代画师改动痕迹。主尊上方绘花树,树冠饰白、蓝小花。主尊右上方绘有并排两天人。

右侧券腹:自《天相图》向下至右侧壁叠涩,共存有5列菱格画,上4列菱形格为本生和因缘故事,最下1列为半菱格禽类图案。为叙述方便,现将菱格编号如下:

1.菱格内站立一人,穿绿短裤,望向右上方的多面球状宝珠,宝珠上绘三道火焰。此图似为《供养宝珠因缘》。

2.绿底菱格中绘一有头光、戴宝冠的菩萨,呈胡跪姿,披有帔帛,着蓝裙。菩萨上身前倾,左手托缽,右手执勺盛物喂食面前着蓝衣的病人。此图为“施肉汁给病比丘”。

3.白底饰蓝花菱格中,一人骑乘大象正在狂奔,象身为蓝色,身体圆润,体积感强,迈大步狂奔。骑在象上的人用手攀一棵树。此图为《大光明王始发道心本生》。

4.蓝底饰白点环绕的小花菱格中,仅存一菩萨,下身着长裙,帔帛垂下。内容待考。

5.蓝底菱格大部分脱落,现存白肤色婆罗门,腰部系裙,面向右侧,似迈步前行。内容待考。

6.一白肤色菩萨立于水中,有头光,蓝发高束,着蓝裙,身后升腾熊熊烈火。此图为《昙摩钳闻法投火坑》。

7.一兔卧在烈火中,一婆罗门安坐于火堆前束帛座上,袒露上身,披帔帛,蓝色发髻高束,双臂前伸做劝阻状。

8.绿底菱格中绘一“丫”形大树。

9.一人袒露上身立于水中,手持一龟壳正俯身舀水。腰间系蓝色帛带披于身后,增添画面的动感和平衡感,水波漩涡纹极具装饰性。此图为《大施抒海夺珠》。

10.两身穿龟兹装束的商客骑一匹白马,正在涉水前进。此图为《马王渡客商出海》。

11.一人正拉弓引箭射向洞里的一头棕熊,此图为“熊救樵人被害”。

12.土红底半菱格中,有一灰蓝鸟低头在啄食。

13.蓝底半菱格中,一白颈绿身站姿禽类正昂首挺胸。

14.红底半菱格中,有一站姿蓝色鸟在回头张望。

左侧券腹:自《天相图》向下至左侧壁叠涩,共存有5列菱格画,上4列菱形格为本生故事,最下1列为半菱格禽类图案。为叙述方便,现将菱格编号如下:

1.菱格上部脱落,现存部分可识别一白肤色菩萨披有白色帔帛,着蓝色裙裤,坐于方座上,游戏坐姿,其前卧跪一只鹿。此图为《鹿王身代怀妊者受死》。

2.一人身穿甲胄,脚穿尖头靴,骑乘白马在水中疾行,马蹄下是朵朵莲花。此为《智马舍身救王命》。

3.一只海龟驮人在水中奋力前行,可见一条左腿,海水为绿色,漩涡状水纹。此图为《龟救客商被杀》。

4.一首尾各有两个头的巨龙,首尾头部各牢牢缠绕一座山峰,张开大口咬住自己的龙身,其巨大的身躯作桥,两个身穿龟兹服装的人双手合十行走在龙背上。此图为《马璧龙王救客商》。

5.一人扶双膝端坐,头顶有一圆形铁轮。此图为《弥兰不孝头戴铁轮》。

6.此幅菱格画残损较多,现存一小儿裸露上身,右臂微屈于身侧,俯视左下方。内容待考。

7.一只猕猴结跏趺坐于绿色蒲团,双手叠于腹前,头上戴着一片倒过来的荷叶。此图似为《猕猴本生》。

8.一个人坐在须弥宝座上,有一只尾巴分叉的老虎正在舔他的脚。内容待考。

9.山林中有一头大象,后面有一个身披袈裟的人正在张弓射箭。此图为《六牙象王本生》。

10.菱格内正中盘卧一条蟒蛇,周围盘八条白蛇。内容待考。

11.一只猕猴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其前绘一头后坐于地仰天嘶吼的雄狮,雄狮左臂支撑于地面,右臂横搭于左上臂,猕猴和雄狮面对面坐看,上面绘一只俯冲向下的老鹰。此图为《狮王舍身不失信》。

12.半菱格山为白色,饰有蓝色小花,中绘一站姿禽类,颈部为白色,回首张望。内容待考。

13.半菱格山为土红色,饰有绿色小花,下方站立一灰蓝鸟类,正在俯首啄食。内容待考。

三、年代问题

由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4窟没有明确的纪年榜提或历史线索,只能根据学者研究成果,以及从绘画风格、洞窟组合和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测定结果进行判定。而对于与第14窟相邻的第17窟,笔者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判定其开凿时间为公元6世纪,且从碳14年代测定的数据结果结合两窟的壁画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第14窟早于第17窟,因此,笔者认为第14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

参考文献:

[1]晁华山.二十世纪德人对克孜尔石窟的考察及而后的研究[A].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99.

[2]宿白.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阶段划分与年代等问题的初步探索[A].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22.

[3]霍旭初,王健林.丹青斑驳 千秋壮观——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及分期概述[A].张国领.龟兹文化研究(三)[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59-63.

作者简介:

贾伟加(1987—),男,汉族,河北邢台人。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及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