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理性思维破解乡村振兴现实难题

2023-08-14姚建刚

民生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村支首歌农民

姚建刚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陈文胜教授所著的《中国乡村何以兴》内涵非常丰富,也非常贴近实际,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当前,特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攻坚时刻必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曾经非常有幸在一个区县分管过5年农业农村工作,在我分管期间全县的每一个村我都去过,每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我都认识,所以我对农业农村工作有深厚的感情,也有一些思考和想法。我觉得“三农”工作是唱着三首歌在奋勇前进:

第一首歌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三农”工作大家都知道,当农民丰收的时候,价格肯定很低,当价格上涨的时候,农产品又很匮乏;当城市自身在建设的时候,还顾不上农村,当城市发展繁荣了,都要向农村扩展。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城市向农村扩展,许多农民都成了拆迁户,以为这个“户”可以等同于为富有的“富”,其实不是。农民拆迁离乡离土,这种安置模式让农民作出了牺牲,农民是割离了乡土之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行让自己融入一个城市。所以并不是拆迁都是农民致富的途径,很多农民都感觉到自己总是在受伤中前进。

第二首歌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农民总是把最好的产品送到城里去卖,自己吃着比卖出的产品要差的东西,都希望能卖个好价钱。发展农村产业要有建设用地其实很困难,但是城市发展的每一寸建设用地都是来自农村。所以农民总是有这样宽阔的胸怀、博大的情怀,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最优异的地段、最优秀的产品都奉献给了城市。农民都是有这个思想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第三首歌是“明天会更好”。农业农村的发展有着广阔前途,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城乡一体化,再到美丽乡村,以及到现在的乡村振兴,可以说每一步都给农业农村描绘了广阔蓝图,给了农民很大的希望。现在的农业农村正在一步步变好,特别是党的二十大给乡村振兴描绘了宏伟的蓝图,给农民指明了方向,更让我们感觉到在不远的未来,农业农村会有更加广阔的美好天地。

当然,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中国乡村何以兴》这本书里也讲到了一些。比如错把我们的想法当作农民的需要,无论是决策者也好,还是研究者也好。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中,现在很多地方把田挖成塘养鱼、养珍珠,实质上有些东西并不是农民所需要的,我们一味追求一体化、规模化生产,最后产品可能卖不出去,受伤的也还是农民。比如错把农村的管理当作城市的管理,现在很多城市都是“千城一面”,如果我们不改进一些方法,若干年以后可能是“千村一面”。许多农村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逐步消失,包括建房,现在很多地方规定只能建两层,基本都是一个模式,像湖南这一带的江南民居原来都是很漂亮的四房三间,现在基本上消失,都是差不多一个样子了。虽然这些模式很现代化、很美,但缺乏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风格。还有村里的移风易俗,有些风俗是真正要保留的,它是一个村的魂。比如错把村支两委当基层政府,现在村支两委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早两年我曾到一个村进行调研,那个村的集体收入是10万元,但是一年的打印费就8万元,如果村支两委也按照基层政府的模式,形式主義就会比城市更甚。所以一定不要把村支两委当成基层政府,他们是自治组织,应该更多听取群众意见,更多在群众的呼声中来谋划村里的发展。现在很多村是1万人或七八千人,村支两委实行8小时坐班制,农民有事就找到村支两委来,村里绝大部分人村支两委的干部都不认识。农村从古至今一直是个熟人社会,管理也需要有熟人来进行管理,才能建立信任,才能共同为一个目标发展。

我很欣喜地看到了解决乡村振兴这些问题的希望,在陈文胜教授《中国乡村何以兴》这本书中会为这些问题一一寻找答案,特别是以理性思维破解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运用理论的武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指导,无论对于理论工作者还是基层实践者均能提供重要的启示。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猜你喜欢

村支首歌农民
就是这首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村支两委与农村生态型公共产品供给:价值、困境与出路
绥阳县委离退局到伞水村开展帮扶工作
碧江区委离退局班子到寨桂村察看灾情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