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中小微输送“一职多岗”人才
2023-08-14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之后,张笑笑首先感谢的是自己的母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张笑笑是浙工贸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2009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成为知名鞋企的打版师。
张笑笑记得,学校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出去闯荡,提高见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让学生们有了更多锻炼的机会。
近年来,在坚持园区化特色办学的基础上,浙工贸对照温州的产业图谱,加快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步伐。在浙工贸推进产教融合的路上,行业协会成了连接器,也是聚宝盆,还是调度台,发挥着独特作用,让校企合作更紧密。
共建产教融合平台
浙工贸坐落在温州,一座以“商”闻名的城市。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先行地,素有中国鞋都、中国眼镜之都、汽摩配件之都等美誉,民营企业数量占当地企业的99.5%,对当地GDP的贡献超过80%。
对于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种状况有利有弊。利在于企业数量众多,弊在于这些企业以中小微为主,校企合作缺乏大型企业支撑。如何契合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特征,破解单一中小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动力不足、实力不够等难题,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
浙工貿在多年产教融合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立足温州市中小微企业众多的现状,我们构建了依托行业协会的产教融合机制,打造校行企利益共同体。”浙工贸校长余闯说。
温州行业协会在中小微企业中很有影响力。浙工贸看到了这一点,构建了以行业协会为桥梁纽带的产教融合模式。
浙工贸与温州市总商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发起成立或实质参与了温州市网络经济促进会、温州市眼镜商会等6个行业协会,并选拔专业骨干担任副会长、副秘书长等职位。
浙工贸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连接器”的作用,推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比如,与温州市眼镜商会共建眼视光产业学院、省级眼视光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温州市人工智能协会共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院、数字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与温州市知识产权协会共建温州知识产权学院、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等。
浙工贸各专业(群)以校行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为突破,分别建设一个产业学院(研究院),打造一个培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塑造了“一群一院一平台”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态。
在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下,平台运行管理分工明确,校企各得所需,从而使平台成为学生实训“自留地”、教师创新“试验田”、师生创业“孵化器”、企业技术“蓄水池”、教学资源“加工厂”。
浙工贸光电制造专业学生进企业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与实践。
以国际商贸学院为例,浙工贸联合温州市运管局、温州市物流商会三方共建温州现代物流学院,采用理事会形式运作,承担区域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咨询、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应用技术研发与转化等职能。
联合多方开发教学资源
产教融合平台搭建之后,教学资源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
在职业院校教学中,教材滞后于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差等缺陷经常出现。为避免“教材尴尬”,浙工贸联合行业协会遴选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行业最新标准规范,研制并动态更新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等教学标准。
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动态前沿,浙工贸联合行业协会将企业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等生产要素转化为教学要素,校企双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工作手册式教材、实训指导书、微课等教学资源。
学校在行业标准基础上实行联合开发教学评价标准,将学生学习成效、技能提升、劳动品质、协作意识、工匠精神、创新素养等有机融入评价体系中。
浙工贸的产业学院(研究院)建设能级不断提升,相继创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品牌。学校主持《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等4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研制,建成国家级、省级“双高”专业群各一个,还建成一个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两个省产教融合工程项目。
学校有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课程,有4种教材成为“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
校企协同育人
在浙工贸,一个学生不仅有学校的老师,还可能有多个企业导师。这些企业导师并不是随机指派,而是经过严格遴选。浙工贸与行业协会共同研制实习合作企业遴选标准、导师遴选标准,组建导师库,选拔德技双馨的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实习导师。
浙工贸鞋类专业学生进行结构设计实训研讨。
“企业导师帮助我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融入社会。”浙工贸眼视光专业学生禹晶耀说,他这个暑假在一个医疗科技公司做实习验光师。在实习中,他了解到,一个合格的验光师不仅要提高专业技术,还要注重对客户的服务,并且了解所在企业的文化。
浙工贸与行业协会共同收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实习计划归集编制成“工单制”项目。同时,根据中小微企业“一职多岗”和“一企少岗”特征,浙工贸以行业协会为“调度台”,通过实习实训管理信息平台对多家企业、多个岗位、多位导师、多专业学生进行动态匹配。
学校打破院系、专业、行政班级和企业人事壁垒,组建多个混编式企业班和学徒班,以轮企轮岗的联动方式,实施模块化协作式教学。
同时,浙工贸开启了校企人才交叉任职的“旋转门”。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岗、双薪、双师”制度和“教学与生产联动”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激励专业教师服务企业、企业骨干投入育人的双向机制。
浙工贸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柴鸿举经常深入企业,他认为这是从“课堂”走向“现场”,从“书本”转向“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将专业技能留在现场,把实践经验带回课堂。
依托行业协会,浙工贸将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将教学环节设立在企业生产一线,95%的教学环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90%的实训任务及毕业设计项目来源于中小微企业生产实际。
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明显,浙工贸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近3年来,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挑战杯”等各类赛事中共获全国一、二等奖123项;获批省新苗人才计划42项,授权专利247项。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连续7年位列浙江省高职前两名。
“通过‘行业协会+产教融合模式,学校培养了复合型应用人才,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余闯说。
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红利,与学校共同发展。近5年来,浙工贸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培养1.5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多担任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成为支撑企业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校为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千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近6万次,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