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方法分析

2023-08-14黄雪娇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疸型牛病螺旋体

黄雪娇

辽宁省昌图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昌图 112599

在养牛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即发热黄疸型牛病,如果牛群被这种疾病所感染,就会给牛群的健康生长和发育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还会导致牛群大量死亡。牛只引发黄疸型疾病后会出现明显的皮肤泛黄和持续高热的病症,并且牛尿液也会泛黄,这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疾病类型,如果无法及时发现和治疗就会导致病症持续蔓延,进而给牛场的养殖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做好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1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概念以及发病过程

动物在健康正常的状态下,它们体内的胆红素比例是平衡的,但是一旦出现胆红素比例失衡的状况就会给动物正常的新陈代谢造成影响。利用常规化验方式能够精准地掌握动物体内的胆红素含量,在动物发病时,它们体内的胆红素代谢就会出现问题,血液中的血清浓度持续升高,这样的现象将直接表现在动物皮肤和黏膜上面,尿液呈现黄色,动物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间接体现出已经罹患黄疸病。基于患病类型来看,黄疸病主要分为肝前性黄疸、肝性黄疸和肝后性黄疸三种类型,发热黄疸型牛病主要分为肝前性黄疸和肝性黄疸两种,当牛只罹患发热黄疸型疾病时,就会出现大量的感染性死亡红细胞,进而给牛的肝功能造成损伤,产生大量被感染的肝寄生虫,给肝的正常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对于牛只来说,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但是引发过程大多相似。

2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方式

2.1 检测牛是否出现发热症状

基于本质来说,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肝炎疾病中的一种,因此可以应用治疗牛肝炎的方式来治疗发热黄疸型牛病,但是基于临床实践情况来看,持续使用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中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针对黄疸型牛病进行临床诊断,及时找出能够有效治疗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方法,诊断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首要条件是将牛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作为切入点,从而精准地诊断发热黄疸型牛病。在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就是测量牛的体温,主要通过检测牛的肛门获取牛的体温,检测之前先将温度计调到35 ℃以下,然后在温度计上抹石蜡,将它放在牛的肛门位置,停留5 min 后取出。幼牛的正常体温通常在38.5 ~39.5 ℃之间,青年牛的正常体温通常在38 ~39.5 ℃之间,成年牛的正常体温在38 ~39 ℃之间,如果出现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与上述温度不相符的情况,就代表牛出现了发热症状。一般情况下,黄疸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的方式诊断出来,比如牛的皮肤或尿液发黄,但是部分隐性黄疸需要血液生化检验的方式才能诊断出来。

2.2 检测牛只状态推测病理类型

根据牛的状态能判断出牛感染的疾病类型,这是临床诊断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当牛出现眼睛流泪、食欲不振的症状时,病情会不断蔓延,而后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以及呼吸不畅等状况,如果没有给牛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牛的病情持续加重,进而导致牛死亡。因此,支原体病容易给牛的健康生长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支原体疾病感染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病情的持续时间为5 ~25 d,慢性病情的持续时间为90 ~150 d。螺旋体病在牛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分为两种,一种是慢性,对于牛正常生长的影响也比较大;另一种是急性,对于牛正常生长的影响较快。由此可以证明,牛只罹患急性螺旋体疾病时,牛的直接症状表现为体温持续升高,眼部位置出现结痂,停止反刍,器官相继衰竭直到牛死亡。但是当牛引发慢性螺旋体病时,牛的体温间接上升,且尿中带血,体重慢慢降低。无浆体病在牛体内具有一段潜伏期,如果无浆体病非常紧急,牛就会出现黄疸、腹泻和大便出血等症状,如果牛只引发慢性无浆体病,牛的血红素就会持续降低,进而出现胃出血和淋巴肿大等症状。

3 发热黄疸牛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牛只引发发热黄疸病后,体温会显著升高,正常牛的体温在37.5 ~39 ℃之间,通常情况下,牛体温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昼夜变化时牛的体温变化也比较小。如果牛的体温明显升高时,就会给牛正常作息造成影响,比如牛会出现食欲不振或精神萎靡的症状,由此可知,牛感染了发热黄疸型牛病。针对这一状况,首先需要针对牛病进行临床鉴别和诊断,从而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1 牛巴贝斯虫病的治疗方法

基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诊断情况来看,该疾病存在着不同的发病原因和类型,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根据发病类型给予病牛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进而优化发热黄疸牛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当牛感染无浆体病时,临床上适合采用金霉素或土霉素等治疗药物,利用注射的方式治疗这种疾病,及时采用合适的措施优化无浆体病的治疗效果。当病牛感染巴贝斯虫病时,适合采用咪唑苯脲或三氮脒等药物开展治疗,咪唑苯脲与三氮脒是一种高敏性药物,在给病牛使用高敏性药物时,需要对牛实施药物过敏实验,保证牛对该药物不过敏后再投入使用,充分发挥药物良好的治疗效果,采用皮下注射的治疗方法。

3.2 牛泰勒虫病的治疗方法

对于牛来说,除了容易感染上述两种类型疾病以外,还有可能感染泰勒虫病,牛在感染泰勒虫病时,容易给牛的健康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牛的泰勒虫病治疗。在治疗这种疾病时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是给牛注射尼尔溶液,此外也可以喷洒浓度为1.5%的马拉赛昂溶液,二者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同时也能够改善牛的脾胃状态,利用补液的方式有效治疗疾病。

3.3 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法

发热黄疸型牛病也表现为螺旋体病,牛出现螺旋体病后会给牛的健康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针对螺旋体病病牛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在选择螺旋体病的治疗方式时以土霉素或链霉素为主,但是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需要合理控制剂量,通常情况下,链霉素剂量为25 ~30 mg/kg,土霉素剂量为15 ~30 mg/kg,二者均采用注射的方式开展治疗,但是注射次数不同,链霉素注射2次,土霉素注射1 次。

3.4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

当牛感染支原体疾病后,采取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单独分析这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在治疗支原体感染疾病时,临床上通常使用土霉素、四环素等药物,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药物的剂量需要合理控制,防止出现剂量过大导致的过犹不及效果,进而影响到支原体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在给发热黄疸型牛病实施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精确地记录好病牛的药物使用时间、剂量和次数等等,给日后的查阅工作提供便捷。对发热黄疸型病牛实施治疗后,病牛的体质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下,大约5 d 病牛的病情会慢慢好转。根据实际调查显示,临床上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因此当牛罹患发热黄疸型疾病后,要立刻就医治疗,缓解发热黄疸型疾病给病牛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针对罹患发热黄疸型疾病的牛开展诊断和解剖治疗时,能够精准地了解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进而为该病症的治疗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参考依据,通过持续研究该疾病的治疗经验,提高治疗的实用价值。

4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预防策略

因为发热黄疸型牛病是因为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致病率比较高,为了能够缩小疾病感染范围,需要做好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预防工作。首先,定期为牛群开展指标性检测工作,观察和统计牛群中是否存在着潜在传染源,并及时将存在传染源的牛只隔离,因为牛的品种和体质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牛病的潜伏时间会比较长,发病情况不明显,发病速度缓慢,不容易被察觉,这也是导致传染性牛病不容易被控制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定期针对牛群开展血液检测工作,在根本上排除传染源,防止传染范围持续扩大;其次,高度重视牛舍的卫生管理工作,传染性牛病的传播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同一个牛舍中,还有可能通过饲养人员的装备以及共同设备传播,因此在全面清理完牛舍后,还要针对各种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洁,从根本上控制牛病的大范围传播;最后,染病牛舍的粪便处理也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由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引发原因具有很高的适应性,且生存能力很强,因此牛场管理人员尽可能不要将这些患病牛的粪便或垃圾制作成肥料或就地掩埋,尽量先进行仔细的杀菌处理,然后再烧毁。

5 小结

根据以上内容得知,发热黄疸型牛病分为多种类型,且引发机制各有不同,容易在牛群中大范围传播,造成较高的牛犊死亡率。本文主要阐述了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概念以及发病过程,分析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并提出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预防策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饲养业越来越壮大,牛群养殖户越来越多,牛群传染病的引发概率持续升高,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传播性高,极易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完善治疗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策略,使得治疗效果得到显著强化。而病症的鉴别工作也十分重要,对于抑制疫情扩大而言具有高效意义,农户需要准确掌握鉴别方法,结合鉴别策略精准识别疫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最大化降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危害,降低农户的经济损失,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黄疸型牛病螺旋体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牛病细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探讨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及预防
春季牛病的预防和治疗对策分析
春季牛病的预防治疗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其治疗分析
心理护理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