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给照片加“滤镜”
2023-08-13邱俊霖
邱俊霖
如今,人们在拍照之后可以使用各种修图软件给照片加“滤镜”。在没有照相机的古代,古人们想要“照相”就只能用纸笔将人像或景象画下来。可由于没有手机和电脑,古人在绘画的时候能美颜吗?
给皇帝美颜不容易
美颜可难不倒古人,他们在绘人物画像的时候,也会想法子加“滤镜”。唐代画家阎立本曾经绘制了一套《历代帝王图》,画面从右至左为从汉至隋的十三位帝王的画像。虽然没有见过这些帝王,但是阎立本刻画出了这些封建统治者共同的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和不同境遇,为每一位帝王加了“滤镜”。
阎立本通过个性化的描绘,对眼神、嘴角及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出帝王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等特征。在他的笔下,那些有所作为的帝王,多半冠带轩冕、威严肃穆、睿智颖悟,一派雍容大度的神态;而昏庸无能或暴虐亡国之君,则表现出虚弱无力、刚愎自用之感。可以说,阎立本通过手工“滤镜”,成功塑造了十三个个性突出的帝王形象。
当然了,古人加滤镜的方式可是极其高明的,他们除了在人物本身上做文章,还会通过为背景加滤镜的方式来彰显人物个性。例如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听琴图》中便使用了这种方式。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有传言图中的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幅画也算得上是赵佶的“自拍”了。
《听琴图》的背景简洁,作品构图虽然简净,但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氛围。可以说,《听琴图》通过对背景的刻画突出了主人公优雅的气质,属于高端“滤镜”。
到了清朝,皇宫里还来了不少的西洋“摄影师”,比如其中代表性人物郎世宁。郎世宁有着独特且高超的“摄影技术”,他将中西技法融为一体,在形成精细逼真的绘画效果时又不失人物本身应有的威严。正是因为如此,郎世宁也成了乾隆皇帝的御用“摄影师”。
比如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亲临南苑阅兵,便让郎世宁给自己“摄影”,这便是郎世宁的代表作之一——《乾隆大阅图》。郎世宁以鲜艳明丽的色泽和细致工密画笔描绘出了时年29岁的乾隆皇帝,画里的乾隆皇帝身着戎装,威风凛凛、英姿飒爽,一副意气风发的青年君王形象跃然纸上。
古人“自拍”也疯狂
除了为他人作画,古人也爱“自拍”。据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经有过一幅叫作《临镜自写真图》的“自拍”,就是对着镜子画自己的写真画。估计王羲之一定在自画像当中给自己加了“滤镜”,只是遗憾的是,这幅自画像如今已经亡佚,只留下了零星的文字记载。
到了宋朝,士大夫间兴起了一股自画像浪潮,许多人都会自己为自己作画,或是请画师给自己画像,而且还要题写几句画像赞,也就是在画像上题词。比如著名的诗人黄庭坚就曾经一口气写了五首《写真自赞》,看来,黄庭坚不仅是个自拍达人,还是个文案高手。
而宋元之交的大画家赵孟頫也为自己照了一张“自拍”(赵孟頫《自画像图页》),在这幅画中,赵孟頫将自己的形象绘制成了一个头戴乌巾,身穿白袍,策杖漫步于竹林中的雅士。這幅图就是很典型的为背景加滤镜,通过营造气氛来突出人物形象的自画像。
明清时期的画家对于加滤镜的功能仍然十分喜爱。清朝画家华岩在46岁的时候作了一幅《自画像》,写实而又带有写意的意味,很明显,华岩在此图中也给自己加了滤镜,图中的他穿着白衣,随意地靠在石头上,右手扶着石头,左手捋着胡须,十分悠闲自在,他通过简练的线条,使自画像不失形似而更重精神,不仅个性鲜明,而且更富有意境。
而作为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画家金农,则可以称得上是“自拍狂魔”了,他的现传世自画像作品就有9幅。他曾经送给弟子罗聘一幅《金农自画像轴》,金农在画中并不求形似,而是加了滤镜,通过极尽夸张的手法,使“自拍”具有漫画意味,画中的金农拥有浓密的长髯、矍铄的双目,持杖侧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真实传神地描绘出了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纵观古代的人物画像,古人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加滤镜,对于写神的追求大于写实,不仅注重外在形象逼真,更注重内在精神本质的酷似,同时喜欢借助环境来烘托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
“都市摄影”讲技术
在古代,也有许多“摄影爱好者”对“都市摄影”偏爱有加。
所谓“都市摄影”,就是将一座都市里的不同景致或者稍纵即逝的美好景物转化为长久的视觉图像,让人们可以通过不一样的视角来欣赏这些都市美景。古人同样喜欢用笔墨纸砚将都市里的繁华景象“拍摄”下来。
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市摄影”作品当然要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这幅画卷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都市景象,也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够看到北宋都城的繁华面貌。
《清明上河图》开创了以长卷艺术形式为都市“摄影”的先河,许多后世画家争相模仿。比如明朝中期画家仇英,他曾为当时的南京创作了一幅《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了当时南京三月庆春的活动场面,画面由郊区延伸到城市,城里的百姓庆春活动十分丰富,街道上都挤满了看客,生动地展现了明代南京的繁荣景象。而在画卷最后的明故宫处,仇英也进行了“修图”,其中的殿宇楼阁金碧辉煌,在烟岚雾霭中若隐若现,令欣赏者感受到了它的巍峨与壮丽。
而为乾隆皇帝创作南巡图的画家徐扬完全称得上是一位都市摄影的“发烧友”。除南巡图外,他还曾为当时的京师北京“拍摄”过多幅作品,其中著名的有《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京师生春诗意图》等,其中《京师生春诗意图》尤为特别。
徐扬在《京师生春诗意图》中大胆借鉴了西洋画的绘制方式,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画法与欧洲焦点透视画法相结合,并采用鸟瞰式构图方式从正阳门大街由南向北层层展现当时的京师面貌,宏大壮丽的图卷将当时的京师绘制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
当然了,要是说起明清时期最繁华的都市,苏州绝对是其中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徐扬自然免不了要为苏州创作“都市摄影”。据说,徐扬曾用了24年时间将当时苏州的繁华全部“照”了下来,作品就叫作《姑苏繁华图》。这是徐扬最负盛名的作品,整个画卷气势恢宏。有学者曾统计过,这幅画作中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整个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都跃然纸上,令当时苏州的物产之富饶、百业之兴旺一览无余,同时也令人惊叹不已。
透过古人的那些精美图画,我们才发现:美颜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从古代各式各样的精美图画,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花式自拍,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