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生厌学原因的分析与归类

2023-08-13郑建军念小荣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农村

郑建军 念小荣

(环县第一中学 甘肃 庆阳 745700)

造成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学习,其二为生活。学习方面,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接受同一知识点时,难免会感知到不同强度的压力。加以当下时段,部分中学教师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学时也多以自身为主导,采取整体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中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生活方面,农村中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所见到、遇到、思考的事情也各有差异,各种难以解决的生活问题积攒在心中,同样会为农村中学生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除此之外,学习压力与生活压力还会呈现出交融的态势,教师不及时帮助农村中学生进行疏导与排解,则会导致农村中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进而出现心理障碍的问题。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厌倦学习的根本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方面为学生自身的原因。厌倦学习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准方向。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上地充斥着太多的不良习气,一些社会公知们所推崇的读书无用论,这些不良习气与恶劣言论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学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第三方面,对于农村的学校学生来说,大部分家长们长年累月在外打工,无法进行及时的引导,学生们不免会产生尽早步入社会挣钱的念头。

1.学生厌倦学习的心理分析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前人的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结构,包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一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与这个人的情绪状态、情感表达、意志力、兴趣爱好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巨大的心智力才能完成对知识的认知,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在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这让同学们整天都很紧张,很苦闷。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对孩子的学业总是百般挑剔,导致很多孩子不管怎么做都无法让父母满意,从而造成挫折。这样的挫败感,会在学员们的心里形成,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烦。有的同学家庭作业太多,还要面临老师、父母的双重压力,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教科书都是以知识自身的科学性、编排体系的逻辑性和知识体系为重点,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内容的可读性、展示的活泼性。不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其兴趣都不能与其他传播知识的媒体相比较。这种知识的传输体系是由教师、学生和知识组成的,循环往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农村中学生的厌学情绪与父母认知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宠爱,会让他们缺乏刻苦耐劳的刻苦精神,缺乏对学习的热情,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游戏、网络综艺、饭圈文化、网络小说层出不穷;一些社会公知所推崇的“读书无用论”,“读书还不如尽早挣钱”等言论盛行;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负责任,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自身怕吃苦、怕困难、怕失败、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等,也容易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

2.克服学生厌倦学习情绪的方法

2.1 加强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的教育

学生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支柱。教师开展学困生的心理疏导管理活动,不仅是为了调整农村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为了保障农村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进而为农村中学生的学业进步、未来成长提供必要的健康身心基础。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教育环节中,部分中学教师对于学困生转化的重视程度稍有不足,以至于少数学生无法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阻碍其个人的成长。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教育现状,中学教师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工作理念,提升对学困生转化的重视。其次则需要找准学生心理障碍所在,并选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进而为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教育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社会各界群众对于中学班级教育管理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水涨船高。学困生转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学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更是中学班级管理环节的重难点。学生们有了明确的学习既定目标和学习动机,才可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才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习惯,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要正确引导,纠正所谓的读书无用的心理,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只会愈发需要大批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型人才,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当前,由于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要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当孩子们感到压力的时候,他们会要求他们表达他们的情感,让他们的家人、老师们能够理解他们,并且能够帮助他们调整他们的心情。对于中学学生而言,课程种类的突然增加,学习压力的加大,学习精力分散,学习的难度加深,厌倦学习情绪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弥补学科知识上的劣势与不足,利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和说明该学科的知识,有意地创设学生理解容易、乐于接受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现代科技,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知识利用现代技术更为直观的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运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逐步让学生从喜欢学向学得好方向转变。目前农村中学生厌学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而解决厌学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互相渗透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去探究、理性地选择、综合应用,要在学生的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2 组织课外活动,塑造良好心态

喜好玩乐是每一名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天性,充足的课外活动项目,同样有助于农村中学生良好心态的塑造。也正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疏导时,可以采取组织课外锻炼的方式来改善农村中学生的身心状态。例如,教师利用教学之余的时间,带领农村中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在选择活动项目时,教师可以从团队游戏和对抗比赛的两个角度出发。团队游戏项目有利于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凸显游戏的趣味性;对抗比赛项目则有助于农村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发育,并强化农村中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师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心理疏导,既能够满足农村中学生成长的天性,还可以在游戏活动中保持农村中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释放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压力。传统教学多以教师板书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这一教学手段不仅容易造就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甚至还会影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教学方式是指教师根据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安排以及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选定更易于农村中学生接受、理解的方式进行授课,为农村中学生营造更为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从而降低农村中学生源自学习的压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时以备受农村中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这一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教师将知识讲解融入到游戏项目当中,让农村中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并且,更为直接地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快乐。再者,教师可以选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一教学手段主要表现为教师将知识讲解与农村中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进行融合,为农村中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氛围,并借助其熟知的生活事物进行解析,以此提升农村中学生对当前知识学习的亲和力。进而,在更具活力的非传统教学中,逐步缓解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及时沟通疏导顾名思义,即,教师与农村中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谈心的方式“走进”农村中学生的内心,并找寻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而后,教师根据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并帮助农村中学生将之解决,从而调整农村中学生的个人精神状态。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观察班级农村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并于课后时段与精神状态颓靡的农村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谈话时,教师应优先选择环境相对安静的地点,避免农村中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沟通时,教师则需要使用相对轻柔的语言、语气,借此“打开”农村中学生的心扉,并在此一过程中明确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在,给予农村中学生有效地解决措施,帮助农村中学生解决心中疑惑与顾虑。“学困生”出现的多是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教师立足学生视角,从学习、生活、拓展三个角度出发,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管理,既能够最大程度减轻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压力,还可以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而为农村中学生的学业进步、身心成长起到重要保障效果。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农村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是正常现象,其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消除他们的厌学心理需要整个社会携手,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崇尚知识的环境,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教育课程设置,教师优化评价方式,不唯分数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家长有意识地采用科学的育儿方式进行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农村
看见具体的自己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心理感受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